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信息 > 讲话文论
徐纪平同志在全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要点
发布日期: 2007- 07- 18 14: 33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徐纪平 字体:[ ]

  (二○○七年七月十八日)

  一、肯定成绩,保持清醒

  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和金融形势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 态势。

  从经济发展形势上看,投资、消费、出口三大拉力作用明显,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三次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财政状况明显好转,GDP增长幅度在全省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7.29亿元,同比增长21.3%;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3.51亿元,同比增长10.4%;房地产投资85.13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1.66亿元,同比增长25.9%。1至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4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

  从金融形势上看,金融上半年我市金融运行总体活跃,存款波动较大,贷款持续增长,外汇收支大幅顺差,证券市场总体攀升,保险市场稳步发展。银行方面:存款规模继续扩大,贷款快速增长,农村偏远地区信贷比较平静,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的贷款有所突破。据统计,6月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3187.45亿元,比年初增加368.89亿元,同比少增10.32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0.4%;人民币贷款余额2630.83亿元,比年初增加415.19亿元,同比多增152.82亿元,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余额同比增长32.8%,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存贷比达82.2%,比年初上升了4个百分点。保险方面:上半年共实现保费收入28.84亿元,同比增长25.65%。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 10.06亿元,同比增长41.32%;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8.78亿元,增长18.61%。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赶在汛期之前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全市已完成农户参保142.39万户,参保率达91.53%;已理赔272户500多间房屋,赔付金额278.1万元,占全省理赔金额63.6%,占全市应缴保费的13%。证券方面:今年以来,沪深股市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从年初至5月29日,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涨幅分别达到62.02%和134.74%,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超过1900亿元,相当于2006年日均成交金额的5倍。与之相对应,我市证券交易额急剧扩张,上半年交易量4917亿元,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的4倍。6月末,开户数已达23.89万户,比年初增加12.69万户,增长113.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关注制约当前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第一是空间布局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温州的产业空间布局比较混乱,生产与生活区没有区分开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难以收集处理,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严重。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快滩涂围垦的进度。今年的目标是围垦2万亩,金融机构要予以大力支持。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大力开发建设瓯江口区域的同时,再开发建设2个增长点。一个是滨江商务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计划建设1350万平方米,投资量约2000亿元。另一个是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第一期是22平方公里,加上第二期共有45平方公里。这三个区块将作为温州都市经济区建设的三个兴奋点和强劲增长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温州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块,我们要系统、重点考虑,并着力抓三五年,从根本上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问题。第二是发展后劲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连续的投入就没有连续的产出。近年来,温州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工业投资率都比较低,其中工业投资率在30%左右徘徊。上半年我市实际完成26%,银行短期贷款占比也过高。下一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投入,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三个是发展方式、增长质量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温州的实际出发,关键要抓好两大抓手。一要加快建设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建设是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不仅可缓解土地制约瓶颈,而且对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优化城市布局都十分有利。今后五年我市要建成1000万平方米,今年目标是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对金融机构来讲,银行信贷投向政府投资标准厂房建设是一本万利的。二要大力推进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瑞安的华峰氨纶已尝到甜头,接着要上第二家。当前,国家证监会十分关注并大力支持温州民营企业上市工作,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十分有利,温州企业上市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各地要建立充实民营企业上市梯队,优化服务,大力推动企业上市,着力打造民营企业上市的“温州板块”,突破温州产业层次提升的“天花板”。对上述这些问题,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把握规律,积极支持地方缓解制约要素,与地方经济发展合拍,才能在支持地方发展的同时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努力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二、立足现实,积极应对

  面对当前宏观经济新情况新变化,各金融机构要坚持从温州的实际出发,正视现实,积极应对,主动调整,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适度增长,切实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理性对待国家宏观调控,保持信贷持续增长。

  从宏观调控趋势来看,随着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上半年贷款较快的投放速度和较大的投放规模在下半年可能出现回落,信贷过快投放将明显受到抑制。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为我市下半年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资金保障,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一要保持信贷持续增长。即在加大资金筹集力度,稳定存款来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贷投放的压力、动力和拉力,权衡信贷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效应,适度控制贷款投放节奏,维持长期稳健经营。既要继续重视自身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风险防范,避免盲目扩张;又要根据实体经济部门和客户的信贷需求,保持信贷投放总量的合理性,实现贷款合理增长,完成年初的目标,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支持。温州具有孕育良好金融生态的天然“土壤”,资金投放回报率高。各商业银行要在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风险,避免金融运行出现大起大落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行寻求倾斜政策,保证信贷有效投入,实现银企共赢发展。

  (二)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以来,我市人民币贷款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位增长,但信贷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加大事关温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年初市人行制定的信贷指引和市经贸委的产业目录,继续加大对政府重点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今年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继续加大对工业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投入。二是加大对事关温州科学发展领域的投入。解决一批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生产资金需要,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节能、降耗、减排等行业贷款,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限制性行业、产业,执行严格的信贷政策。继续保持对出口企业的支持,使之顺利转型过渡。三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未来农村市场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金融机构应未雨绸缪,着眼于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拓展新的市场,进一步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发展前景好、具有区域优势的地区和产业,实现共赢。

  (三)深化农村金融服务试点,为总结推广积累经验。

  今年上半年,市人行在苍南县进行农村金融服务试点。着力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推进县域支付结算改革、推进县域货币发行工作、推行国库“一户通”电子缴税系统、创新县域信用体系建设,为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一升二降”:一是存贷款比例上升。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76.49%,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二是超额储备下降。6月末,农村合作银行的超储率为0.78%,比年初下降1.2百分点;农村信用联社超储率为0.41%,比年初下降3.5百分点。三是高流动性资产占比降低。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高流动性资产占比为19.88%,比年初下降2.07百分点。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储蓄分流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更趋紧张,继而影响其农村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新增贷款50.27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12.10%,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

  为了把试点工作引向深入,下一步要继续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股份合作制银行机构的改造。二要推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解决支付结算瓶颈问题,健全银行卡产品体系,推进银行卡联网,实现全方面的支付结算现代化,扭转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水平落后和缺乏竞争力的不利局面。三是发挥支农再贷款杠杆作用,在支农再贷款政策上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三农”。

  (四)规范引导股市投资行为,维护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在证券市场出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尤其要关注证券市场潜在的风险:一是市场持续走高累积的风险。2006年上证指数全年上涨1514点,涨幅达到132%,今年年初至5月29日,上证综指继续上涨62.02%。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证券市场的单边走高,本身累积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二是大量分流储蓄存款的风险。上半年火爆的证券市场对储蓄存款分流已初步显现。目前储蓄存款仍是金融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占全部存款总量的50%。如果储蓄存款过度分流,可能对银行管理和经营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将影响银行组织资金继而影响信贷投放。三是居民盲目投资炒作的风险。根据市人行二季度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选择“金融投资”最合算的居民占52.5%,其中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47.25%,连创历史新高。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前期一些媒体报道的温州人“炒房、炒煤”到“抱团炒股”现象,过度的投资或投机也不可取。如果将银行贷款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市场波动更会影响到信贷资产安全。

  为维护证券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加强信贷管理,严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加强对大额、个人消费贷款跟踪检查,发现挪用贷款买卖股票行为的,及时收回贷款。二要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分散公众投资风险。创新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品种和方式,分散投资渠道和风险。三要进行风险引导与提示,培养理性投资意识。要开展全面、充分的市场机会与风险揭示,增强风险意识,合理引导预期。

  (五)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市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产寿险综合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25.7%,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各保险机构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做好下半年的各项工作,争取更好成绩。一要突出重点。各保险机构要在积极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需求的各类财产、人身保险产品同时,重点抓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农业保险、交强险。特别是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人财保公司要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认真准备,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切实做好今年的参保工作。二要强化服务。各保险机构要把提供优质保险服务放在首位,简化理赔手续,加快理赔速度,在理赔中切实做到不惜赔、不拖赔。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战略合作,提供更多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三要注重行业自律。各保险机构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业自律公约,自觉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三、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当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金融业要在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更加注重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促进金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健全相关制度。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银企互动机制。5月20日,我市召开了银企对接推进会,本次签约与往年相比,项目签约数、协议贷款数都有所增加,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对推进会上签约的项目,市发改委、经贸委、人行等部门要逐个跟踪督查,定期公布银企双方履约守信情况,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市政府。各银行机构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确保银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在抓好落实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在签约条件、审批手续、办理程序、跟踪管理等方面加强探索,切实优化银企合作机制。二是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处置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要按照“疏堵结合、规范引导”的原则,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严厉打击社会金融违法行为,促使民间资金有序流动,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三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前阶段,市政府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温州市市级银行支持地方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希望各金融机构以此为指引,进一步扩大信贷总量,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市人行、市发改委、市经贸委、温州银监分局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狠抓督查,加强考评,确保取得实效。

  二要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主要抓好三个市场建设:一是农村金融市场。要以“送金融保险进农村”活动为总载体,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重回农村和落后市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拓宽服务范围,尤其要优化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走出一条城市支持农村建设、城乡共同发展的路子。二是积极培育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直接投融资比例。当前,银行间接融资比重高、社会直接投融资比重低,已成为投融资体制上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鼓励优质企业上市,积极拓展债券市场;推动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当地经济建设上来。三是进一步做大信贷市场。银行业发展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积极发现、培育、支持一批潜在的优质客户,拓展信贷市场。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或者通过资产买卖,引进域外资金支持本土企业发展。

  三要注重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改革创新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要结合民营经济创新试验区的申报,切实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资银行,探索发展社区银行和乡村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适度下放贷款权限,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便捷的环境;要进一步改善我市用卡环境,引导市民使用新型金融工具,减少现金流量。保险业要结合温州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积极探索“大灾保险”的方法和机制,开发和创新保险产品,切实增强服务民生能力。

  做好金融工作,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希望各金融单位振奋精神,狠抓落实,优化服务,扎实工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