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农技推广
山区如何养鱼致富 六种模式任你选
发布日期: 2012- 05- 29 08: 41 浏览次数: 来源: 今日永嘉 字体:[ ]

  山区渔业因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养殖名贵优质鱼类,水产品经济价值较低。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养好鱼?部分群众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废弃物,如沼肥、菌糠、鸡粪、甘蔗渣等来养鱼,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选取几条节粮型养鱼方法,仅供参考。
  一、立体养殖
  ①鱼鸭套养。这是渔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鸭的泼溅饲料和鸭粪为鱼所利用,减轻养鱼成本,增加收益。每亩水面可养鸭80羽~120羽,经常有微流水的,可适当增加鸭饲养量。一般情况年饲养一羽鸭可产鱼2千克~3千克,可生产鲜鱼300千克~350千克/亩。
  鱼类养殖品种:要采取多品种混养,做到不同食性,不同层次的鱼类混养,提高水体利用率和饵料的合理利用,主要有:鲢鱼、鳙鱼、罗非鱼、鲮鱼、鲤鱼等。
  鸭的饲养品种:北京鸭、樱桃谷鸭等。鸭的投饲要做到“四要两不”,即饲料配合要合理,投喂数量要适当,喂食时间要固定,投饲工具要清洁,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饮用污臭水。每天饲料分3次喂:早上35%,中午20%,晚餐45%。
  ②鱼猪结合。在塘边建猪舍,每亩池塘配养生猪5头~10头,用猪粪养鱼,从子猪养到100千克出栏,每头猪的粪便可转化为35千克~40千克鲜鱼。猪粪可鲜用,或晒干粉碎后按猪粪54%、糠麸30%、豆饼10%、鱼粉4%、食盐和添加剂2%比例制成配合饲料,可养殖罗非鱼、鲤鱼、鲮鱼等各种吃食性鱼类及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注意:养殖草鱼的池塘,最好不配养生猪,否则水质不易控制,草鱼易患烂鳃病、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③鸡鱼结合。在塘边果树下养鸡,每亩水面可配养鸡150羽~200羽,用鸡粪养鱼,效果很好。配方:鸡粪30%、豆饼30%、玉米面20%、糠麸20%,另外加0.5%~1%的食盐及添加剂。鸡粪在配制前必须晒干并粉碎后和其他饲料拌和,制成颗粒或加水成团投喂鱼类。
  ④鱼果结合。利用塘边隙地种植水果,以塘泥种果,香蕉叶、甘蔗叶等可直接投喂鱼类。
  二、种草养鱼
  选择水质清新的池塘,配套种植桂牧一号、美国矮象草、苦荬菜、类玉米等各种优质鱼草,大力发展节粮型养鱼。据有关资料表明,苏丹草亩产鲜草0.5千克~1万千克,可养成鱼278千克~625千克;苦荬菜亩产鲜草0.5千克~1万千克,每20千克~22千克可养成鱼1.03千克;类玉米亩产鲜草7000千克~8900千克,可养成鱼270千克~300千克。人工鱼草饲料系数为30左右,而一般水、陆草则高达50~60。种草养鱼,成本低,亩产达50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三、肥水养鱼
  水生浮游生物的蛋白质含量比陆生植物饵料高2倍~3倍,适口性好,是水产动物的必需饵料。水面积较大、水体交换率不大的池塘可采用施放氮氨、尿素、磷肥等化肥方法繁育浮游生物,为养殖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
  四、沼肥养鱼
  沼肥分沼渣和沼液两种,其中含有铜、铁、镁、锰、锌等微量元素及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核黄素等。沼渣可作基肥,每亩水深2米~2.5米的池塘,施放500千克左右。沼液宜用来作追肥,每周一次,每次750千克,当水色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选择在晴天上午施放,当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不施放。池塘施放沼液的好处:一是促进浮游生物繁殖生长,鱼产量比施放鲜猪粪增长19%~33%;二是改善生态环境,施放沼液可使水中溶解氧增加10%~15%;三是减少鱼病的发生,沼液可使鱼类的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五、滤泥养殖鲮鱼技术
  鲮鱼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疾病少、生长快、产量高。滤泥是糖厂甘蔗榨糖后的残渣,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少量的蛋白质,营养全面,鱼类可直接吞食利用,作为肥料施放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投喂方法:在池塘的一角堆放新鲜滤泥5吨~7吨/亩,由鲮鱼自由采食。经过6至7个月的饲养,鲮鱼成活率达95%以上,并达上市规格,亩产达850千克以上。
  六、茶麸养鱼技术
  茶麸是茶油果榨油后的渣滓,未霉变的茶麸经过脱毒处理后可直接投喂鱼类。具体做法:一是将茶麸放入发酵池(或缸)里加水浸泡发酵10天~15天,再漂洗1次~3次,按吃食鱼体重的5%~20%直接投喂或晒干备用;二是选择排灌方便,水深1米,面积1亩以上的池塘,在靠近排水口处设一食台,把茶麸直接投放到食台上,每次7千克~15千克每亩,注意巡塘,鱼类食完才再次投放。使用茶麸喂鱼,可节约饲料投入的60%以上,是茶油产区养鱼的理想代换品。因茶麸有较重的生茶油味,在起捕前两个月应改喂其他饲料,方可消除鱼肉中的不良味道。另外,茶麸能助长兰绿藻、裸藻、水网藻、青泥苔等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应配养适量的罗非鱼、鲮鱼等,控制藻类生长,保持池塘水质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