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18-01966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发〔2018〕2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8-11-09
索引号: 001002003/2018-01966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发〔2018〕2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8-11-09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
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8- 11- 15 08: 51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温州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现我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2018-2022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网信工作会议、全省数字经济大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把数字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作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载体。通过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和环境转换,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锚定“五年倍增”发展目标,持续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引领示范的龙头项目,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拥有重要地位,为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奠定扎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新经济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走出温州特色发展路径。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总量达到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较2017年实现翻番,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9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5%。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打造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数字金融发展中心和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构建“两区两中心”特色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温州发展的新引擎。

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17年

2020年

2022年

总体规模

数字经济总量(亿元)

1850

2813

3800

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

33.9

42

50

主要指标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亿元)

358

545

800

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590

1049

1387

网络零售额(亿元)

1569

2200

2650

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亿元)

39.9

73

108

数字产业化

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495

752

99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亿元)

29.7

49

68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13.2

20

27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

39.7

45

5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6

8.2

10

数字经济上市企业(家)

7

11

14

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增加值(亿元)

1491.6

2268

3000

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GDP比重(%)

27.4

33

39.2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12.9

17

21

企业上云数(家)

15024

45500

60000

通信

基础

设施

互联网普及率(%)

76

85

90

光纤接入用户数(万户)

260

300

320

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度(Mbps)

60

80

100

城域网出口带宽(Tbps)

6

10

12

三、空间布局

结合我市城市规划、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人才现状,努力争取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更加聚焦,传统产业升级重点更加突出,智慧城市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廊三区三基地”数字经济发展布局。

“一廊”即温州东部数字经济发展走廊。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鹿城东部、温州大学城等地为中心,重点发展通信卫星、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医疗、数字城市等模式创新,成为驱动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

“三区”即城西时尚制造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乐清电气及电子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和瑞安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城西时尚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以鹿城中国鞋都、瓯海经济开发区、永嘉工业园区等为重点,依托传统时尚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服装、鞋革、眼镜等时尚产业数字化升级;乐清电气及电子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以乐清湾港区、乐清经济开发区、柳白片区等为重点,依托电子元器件和电气产业发展优势,发展智能电气、汽车电子等产业,并进一步拓展到集成电路、物联网传感器等产业,促进电气及电子产业数字化升级;瑞安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发展集聚区,以浙南产业集聚区塘下分区、瑞安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依托汽摩配和专用机械装备等产业发展优势,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专用装备等产业,促进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升级。

“三基地”即平苍塑料包装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永嘉泵阀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和文泰洞生态休闲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平苍塑料包装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以平阳萧江塑包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龙港新城为重点,促进塑料包装产业数字化升级;永嘉泵阀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以永嘉工业园、罗东工业基地等为重点,发展智能系统流程装备,促进泵阀产业数字化升级;文成、泰顺、洞头等地生态休闲产业数字化发展基地,以县城、主要旅游区为重点,培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海洋等生态产业链,促进休闲产业数字化升级。

四、主要任务

锚定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围绕数字产业化,扩增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促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升级,促进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乡村和数字文创等产业发展;围绕基础服务体系,优保障,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和网络安全等,共八大方面30项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在通信卫星、物联网、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到2022年培育3个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领温州高质量发展。

1.通信卫星产业

加强我市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国家北斗卫星产业基地在温州落地。一是在浙南科技城加快建设北斗卫星产业园,集聚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尽早形成相对完善的制造产业链,打造以北斗技术及其相应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北斗卫星的应用,建设北斗海上应急安全通信网、北斗海上执法“移动办公室”和海洋渔业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形成有效支撑温州及其他东部沿海城市的卫星应用服务能力。三是协调构建“法规配套、标准统一”的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检测认证体系,开展物联网、立体通信等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提升通信卫星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2年,通信卫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初步形成“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基础支撑、服务保障”的良性生态圈。

2.物联网产业

把握当前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将温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物联网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依托乐清传感器、龙湾、苍南等地仪器仪表产业基础,利用好温州窄带物联网(NB-IoT)信号全域覆盖的网络优势,在浙南产业集聚区、乐清和苍南规划布局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面向网络通信、工业控制、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二是集聚物联网应用产业,支持企业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等领域的攻关和标准化研究,开发网络互联设备、个人信息终端、新型显示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金融器具、安防设备及数字全媒体、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相关智能产品。三是聚焦物联网发展平台,重点推进苍南仪表“物联网+”燃气云服务管理平台,华为集团、浙江大学、全国通用机械联合会与永嘉县合作成立的浙江NB-IoT智能泵阀产业联盟和联合创新实验室,以及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与中国移动重庆物联网公司合作建立的浙江移动物联网(温州)基地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2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每年新增1个物联网产业基地。

3.集成电路产业

瞄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应用等四个方向,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谋划产业布局,推进行业应用。一要培育好浙江和睿半导体封装、永泰电器半导体设备等现有企业。二要积极对接台商“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硅晶圆片生产线”项目,争取项目尽早落地温州,实现温州集成电路制造业“零”的突破。三要加强与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联合知名专家教授、本地高校、企业筹建集成电路北大(温州)研究院,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体系。四要积极探索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力争到2022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4.工业互联网产业

一是按照全省打造工业互联网supET“1+N”体系要求,借助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大数据、云OS(云操作系统)及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联合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推出面向企业的应用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模式。二是发挥天心天思、帝杰曼等软件企业的作用,加大设计协同软件、生产过程智能化集成软件、能源管控集成软件、个性化定制软件等在产业升级中的应用与推广。特别对装备产业、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光电子与激光应用设备产业等,以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核心,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强化信息物理系统、制造领域知识库及新型工业应用程序(APP)的研发和应用。三是切实按照温州市企业上云行动计划要求,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云应用软件,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从资源上云向业务上云转变,深度应用云服务,形成“一个行业一朵云”的生态圈。力争到2022年,全市培育3-5家跨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0家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云平台),100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6万家,打造省级云应用标杆企业50家以上,发展云服务商100家以上。

5.大数据产业

坚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发挥中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国信优易等大数据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与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产学研用”合作,驱动重大科技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二是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建筑物、信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重点数据库,推动城市数字大脑建设,实现大数据在交通、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并逐步扩展到教育、医疗、住房、旅游、购物等民生服务领域。三是强化大数据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物联网产业对接,让工业大数据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2年,大数据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助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的重点产业。

6.区块链产业

抢抓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窗口机遇期,推动温州区块链应用产业链发展。重点瞄准区块链在金融、产品防伪溯源、信用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打造区块链应用产业体系。一是联合知名专家教授、本地高校、区块链企业,筹建温州区块链研究院。二是在浙南科技城、鹿城等地,布局区块链产业园,集聚区块链和“区块链+”相关企业,形成我市区块链发展高地。三是瞄准杭州、深圳等先发先行区域,利用我市现有产业优势、金改优势、温商优势,招引培育一批优秀的区块链企业。四是充分调动我市“币圈”的资本优势,以及在外温商的产业基金,组织、引导相关企业组建“温州区块链产业应用发展基金”,推进区块链技术数字产业化。力争到2022年,全市打造2-3个区块链产业基地。

(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利用网络通信、工业控制、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等技术,不断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力争到2022年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5%以上,机器联网率达到55%以上,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5以上。全市建设50个示范数字化车间,无人车间50个,在役工业机械人达到2万台。

7.千亿电气产业数字化升级

以乐清电气行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引导电气企业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一是深化电气产业与高校在企业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发挥好浙大乐清智能电气研究院的作用,建设物联网智能硬件创新平台、乐清电气数字化设计基地等,为电气产业提供全方位数字服务生态链。二是组织推进正泰电器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以及人民电器、天正电气、德力西电气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助推产业智能制造升级。三是发展以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推动产品由以中低压为主向高压、成套、智能电气方向发展,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力争到2022年,电气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6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其中数字化融合发展贡献率达到55%以上,培育1-2家世界电气装备前20强企业。

8.千亿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升级

对流程装备、食品装备、医疗装备、加工装备、包装装备、印刷装备、纺织装备、金融装备、激光装备等各种装备,组织实施数字升级,把“智能装备”培育成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对圣邦机械、奔腾激光、伯特利阀门、朝隆纺织等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应用嵌入式软件、智能控制软件、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系统集成软件等,实现对制造装备智能升级、智能产线集成、基础部件智能化等方面的基础支撑。二是发挥凯尔达机器人、恒丰泰减速机、台邦机电、金石机器人、海尚机器人等公司的技术优势,突破智能软硬件技术,深化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和消费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引导装备产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远程服务等方向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力争到2022年,全市智能装备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13%以上,传统专用设备、产品的智能化率分别达到40%和20%以上,数字化贡献率达50%以上。

9.千亿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数字化升级

一是鼓励威马汽车、长江电子、瑞立集团、瑞明集团、力邦合兴等一批重点企业,对接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对传统零部件产品进行数字化模块集成,推动零部件产品向汽车电子产品升级。二是鼓励开展新能源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推广服务中心等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上下游、跨领域的互联互通。三是通过发展大数据,建立新能源网联汽车监测与管理平台、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汇集车辆、充电基础设施等数据资源;通过发展分时租赁,进行“互联网+”运营服务创新,推进新能源网联汽车分时租赁网络建设,发展新能源网联汽车运营新业态。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整车400亿元,数字化发展贡献率达到55%以上。

10.千亿时尚产业数字化升级

一是全面推进“中国服装时尚定制示范基地”建设,紧紧联合服装、鞋革、眼镜、箱包等行业,依托森马、报喜鸟、庄吉、康奈、奥康、红蜻蜓等领军企业作用,扎实推进“鞋服云”“包装云”等行业云平台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创新“两化融合”新模式。二是推进数字化时尚创新基地建设,集中时尚设计、时尚产品、工艺美术等展示,成为时尚产业对外宣传和展示的主要平台。力争建设提升10个时尚创新设计基地,培育100个工业设计中心,培育20位时尚设计领军人才,时尚设计走在全省前列。三是组织开展 “市长杯”中国(温州)工业设计大赛,组织举办工业设计作品展,对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进行路演推介,促成创意类获奖作品成果向企业转化。力争到2022年,时尚核心高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时尚产业重点领域产值年均增长率8%以上,数字化贡献率达50%以上。

11.特色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一是对塑料制品、印刷、教玩具、眼镜等产业,组织实施“一业一策”行动,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推进产品数字化升级和制造数字化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深度集成应用。二是对大型企业,鼓励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内部管理和生产的数字化管控,联合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制造。三是推进各级园区(小微企业园)数字化升级,对园区人流、物流、能耗、环保、产能、消防和生产安全等进行智慧管理。对中小微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业务系统的云端迁移,加快设计、管理、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各类特色行业“云服务平台”100个以上。

(三)优化数字化贸易服务

切实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打造数字贸易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数据驱动贸易新模式。力争到2022年,电商零售总额达到2650亿元,每年同比增长11%以上,年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达到108亿元,每年同比增长22%以上。

12.推进新零售业态广泛布局

促进数据与商业模式深度结合,优化资产配置,催生新型零售新生态。一是加快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新零售项目落地,推广无人商业体系在全市的布局,满足高端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发展体验经济、智能经济、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电商业态,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商业消费新场景。三是支持电商平台企业整合实体商业资源,依托重点社区推进社区商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开展网上送餐、生鲜配送、代收快递、社区维修网上预约等业务,大力发展生活类电商服务业。力争到2022年,培育市级重点电商技术服务企业100家以上,普及实体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电商应用商家50000家以上,培育新零售示范企业5家。

13.推进数字电商平台发展

一是依托阿里巴巴、唯品会、京东等主流平台,鼓励制造企业、贸易企业,积极参与B2B、B2C、C2C电商贸易。培育发展本土平台型电商企业,发挥绿森数码温州名品云平台和彦林网络鞋革服务云平台作用,引导更多温州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入服务平台。二是培育发展电商生态圈,加快浙南云谷、瓯海智创小镇、瑞安侨贸小镇、苍南海西电商科技园等一批重点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推进温州(鹿城)轻工产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带动实体企业形成数据驱动型贸易模式。力争到2022年,全市培育网络零售额超10亿级电商平台企业2-3家、超1亿级电商平台企业30家以上,建成规模电商产业基地30个,其中省级以上电商产业基地5个。

14.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利用好在外温商网络优势,全力开展中国(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与生态链。一是响应全省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建设要求,深化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宽国际通道和互联网出口通道。二是充分利用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优势,依靠当地优惠政策推动,吸引全国各地企业入驻,同时积极开拓外贸新领域,拉动当地外贸经济。三是鼓励更多企业改造原有仓库,引入智能物流系统,做好海外仓信息化仓储管理系统对接应用,引导自用海外仓向公共海外仓转型。推动进口电商发展,搭建以海外仓为支点的目的国配送体系。四是利用“网展贸”等外贸创新定制化数字平台,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海外供应链服务为一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力争到2022年,全市公共海外仓总数达15家,其中省级海外仓3家、市级海外仓5家。

(四)推动数字金融创新

发挥好温州国家金融改革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15.传统金融数字化创新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服务、流程和模式,争取开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直销银行试点。一是鼓励开发个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浙里贷”等在线贷款服务,规范发展“富民融通”等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的融资信息撮合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区块链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智能征信与风控等新型金融业态,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股权投资、并购金融等数字化,扩大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和跨境合作,完善金融产业链。三是推动设立一批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其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服务。与蚂蚁金服合作共建“温州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争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场景应用的率先突破。四是加强数据共享,优化和推广“信易贷”应用,将金融数据、企业经营数据、政府管理数据加以整合,在贷前审批、贷后管理和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实现大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应用价值。五是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机制,支持以各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为担保,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抵押、信用贷款。

16.金融风险监管创新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把来自社交平台、传统金融服务平台、政府大数据平台等的海量数据用于信用评估、客户分析、风险识别等关键环节,构建集“风险预警、信用评价、风险监测、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全流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防控,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17.数字经济基金服务创新

按照市场化方式,推动设立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产业基金,加大对信息技术核心产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先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发挥温州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到我市设立法人机构,参与数字经济企业战略投资,推动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配套服务。

18.智慧支付服务创新

开展“移动支付应用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广移动支付在政务、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全市移动支付服务智慧化、便利化和现代化水平。联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建设布局全国交通一卡通区域结算中心,推广一卡通在全省和闽北地区公交、轻轨、地铁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市民商业保险、医疗、社保综合信息平台,与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系统相对接,规范客户就诊行为,实现保险理赔“最多跑一次”。

(五)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为更好更快地发挥物流行业在区域合作、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战略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建设国家(温州)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国家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

19.建设国家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企业实体化运作,成立国家物流平台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建设国家(温州)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北京双活互备。二是打通道路、水运、铁路、航空等货运信息网络和电子口岸通关信息网络,实现公共物流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运输方式服务。三是积极引导温州区域制造业、电商和物流相关企业与国家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支持创新应用,推动形成“互联网+高效物流”生态。

20.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区

一是加强引导智慧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电商企业等业务联动,推广智能仓储,发展仓配一体化服务,发展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物流设施。二是立足我市传化智联温州城市物流中心项目(温州传化公路港),依托阿里巴巴新零售、新技术、新制造等产业发展平台,以大数据产业为基础,以全球化商业服务平台为纽带,以供应链金融为依托,在温州打造智慧物流产业园,助力温州“4+16+N”(四大综合型物流园区、16个专业化物流中心、N个物流配送节点)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三是联动全国传化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建设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数字传化网,打造浙南地区综合型现代化物流枢纽,形成辐射浙南和闽北的智慧仓配中心,支撑新零售物流发展的需求。

21.发展智慧物流共享经济

一是依托国家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传化物流平台等,整合温州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货运信息,促进区域内货源、车源、市场信息及相关物流服务的信息联网和共享。二是支持传统物流龙头企业向物流分享企业转型,探索发展“无车承运人”模式。三是推进第三方全民众包物流平台建设,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六)开展智慧农村建设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为重点,以“三农”为载体,结合乡村资源优势,把数字技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导力量,不断加快推进智慧农村建设进程。

22.完善智慧旅游网络

一是深化旅游大数据建设,夯实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购物商场、交通、气象等旅游基础数据资源,探索基于旅游大数据的智慧农旅管理、农旅服务、农旅营销等新模式。二是加快推进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探索建立农旅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查询、预订、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三是建设瓯农惠(温州名特产优农产品)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建设,至2022年,力争建设10个现代农产品交易市场,布点500个农村农产品展示展销体验中心。

23.实施智慧农业推广

一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农产品溯源跟踪等各种措施,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二是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建设,依托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利用农田智能检测、养殖环境检测、设施园艺精细管理、精准控制等数字化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至2022年,建成80个物联网示范基地。三是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探索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24.夯实乡村信息服务

一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技术,积极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育体验等服务,全面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二是借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开展农产品预定种植和网上预售等新模式,推进农村电商发展。至2022年,力争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点)100个。三是依托农业云平台建设,整合各业务监管系统数据,加快推进各类农业资源要素、生产经营、产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分化分析、智能化应用,提升农村综合信息利用和服务水平。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村综合治理和农村事务管理,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大数据管理平台。

(七)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壮大以网游交易、电子竞技、网络直播、网红、微电影、动漫游戏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25.网络游戏产业

一是对接腾讯、网易、360等大型动漫游戏平台,引进网络游戏龙头企业落户温州,力争形成一批超亿元的网络游戏、电子竞赛类大企业,做大做强游戏产业。二是在浙南产业集聚区,依托超神互动等龙头企业,建设电竞特色小镇。三是支持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院校培养动漫游戏专业人才。

26.娱乐传播产业

一是发展一批网络文学、微电影、短视频、数字阅读等产业项目,推进其与网络视听、网络剧、网络综艺、动漫游戏、数字文化装备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二是依托腾讯众创空间,大力发展“网红+影视”、“网红+电商”、“网红+VR”等新业态,推进我市网红经济发展。三是依托数字媒体,全力扶持一批文化传播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视频直播行业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22年,我市出现3-5家文化传播龙头企业。

(八)完善智慧城市管理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宗旨,扎实开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对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开拓温州智慧城市实践路径。

27.打造光网、无线城市

打造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一是进一步加快城市互联网出口扩容,力争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2T。二是以支撑5G、窄带物联网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为出发点,按照“一塔多站、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通信铁塔全市“一张网”建设,力争五年内新建、改造通信铁塔5000个。三是加强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战略合作,建设全国高速光纤通信网络区域枢纽中心,实现与其他城市信息互通,增强在温州建设数据中心的吸引力。四是实施4G网络深度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WiFi)的扫盲补漏和质量优化,促进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的双提升。

28.打造新一代互联网城市

一是建设基于IPv6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实施固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提升计划,打造基于IPv6的信息基础网络。二是升级改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和域名服务系统等应用基础设施,提升对IPv6用户的服务能力。三是实施电子政务升级改造计划,建设支持IPv6的商业服务网站和工业互联网,使重点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新闻媒体网站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支持IPv6。四是加快温州云计算中心和浙江云谷大数据中心建设,发挥好全市云应用服务商和云平台服务商作用,提升温州云服务能力。

29.推进数字化政府建设

一是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完善浙江政务服务网温州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网上办事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现网上咨询、申报、受理、审批、公示、查询、评价的“一网通办”。二是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库、电子证照库,强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等应用,探索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至2022年底,95%以上的市级业务系统接入“一窗受理”平台、9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办理”。三是加快推进各区县(市)、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政务服务“统一受理”平台的共享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协同。四是按照省政府确定的“123466”总体架构和打造“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两个目标,组织实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十大示范应用项目”。

30.拓展网上便民服务功能

一是积极推动线下业务与线上平台的无缝融合,率先在教育、医疗、社保、户籍、养老、住房、交通、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推进网上公共服务应用开发,逐步提升网上查询、事项办理比例,事件办理结果网上可查率达95%以上。二是深化和完善温州政务服务移动端功能开发,结合第三方移动互联网平台,逐步扩大手机和自助终端的受理事项范围,在全市布设自助研发的“瓯e办”便民服务终端,实现常用高频服务事项“就近自助能办”“全天候可办”“全城通办”,推动形成“网上办事为主、自助办事为辅、服务大厅兜底”特点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至2022年,在全市部署约2000台自助服务终端,整合提供近200项高频事项便民服务。三是整合法院、公安、教育、民政、司法、卫计、外侨、人社、不动产等部门的为侨服务资源,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市统一的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为全球温籍华侨和港澳同胞提供“一窗式、一网式”便捷服务,促进“最多跑一次”的“海外版”改革。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温州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数字经济发展相关单位参与,并在市经信委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服务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发展、金融数字化发展、农业数字化发展等5个推进小组。市考绩办要研究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数字经济列为党委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各阶段重要工作的督查落实;市统计局要牵头建立健全温州市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分部门负责开展定期跟踪监测,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市委宣传部要深入挖掘我市典型案例和优秀模式,落实宣传职责。

(二)做大做强集聚平台

发挥好重大平台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主窗口、主渠道作用,结合“一廊三区三基地”建设布局,整合产业平台,打造多能级承接平台,形成若干个立体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温州特色数字经济发展集聚基地。结合数字经济人才集聚特点,在瓯江口、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大学城等地,形成集聚数字经济服务企业的特色小镇;在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等地,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形成物联网、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数字装备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专业园区;在西部产业带,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化,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产业。

(三)凝心聚力招商引资

各县(市、区)要把握前沿领域,紧盯新兴产业项目、产业区域转移项目和市场机遇项目,制定招商地图,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定点招商。依托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利用好温州的产业链优势,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通讯、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依托浙南科技城、中电(温州)信息港等地,招引一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助力产业升级。依托乐清、鹿城等经济开发产业园区,招引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四)梯度培育数字企业

引导数字经济优秀企业搭建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创新及模式创新,积极对接资本市场,通过股改、挂牌和上市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龙头企业数和龙头企业市值“双翻番”。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数字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形成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鼓励中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提升,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五)建设网络安全环境

建设温州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风险监测平台,开展安全保障和监测服务,深入查找信息安全隐患和漏洞,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组织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试点,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行业性网络安全保障解决方案。实施网络攻防演练工程,搭建攻防靶场、模拟仿真环境,提升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做好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评审专家库制度和联合会审制度,推进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建设。

(六)优化资金人才保障

市、县(市、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对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金融办、人行、银监等主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研究关于降低数字经济企业融资门槛的政策措施,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人才办要按照人才新政40条意见,不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强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各类院校的合作,推进校企联动,设立科研院所,招引培育“数字工匠”“数字首席官”等专业人才和一线人才,推动双创人才集聚。要依托天心天思、中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力争每年新增县(市、区)与重点院校合作的研究院所3家以上,新增数字经济高端人才2000人以上。

附件:1.数字经济重点培育提升平台.doc

2. 数字经济重点培育提升企业.doc

3.数字经济重点项目.doc

4.数字经济重点招引项目.doc

5.数字经济重点招商地图.doc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