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7 > 特辑
“五水共治”战略实施
发布日期: 2018- 04- 10 11: 04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一项战略决策。2014年以来,温州市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战略任务,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利投资连续6年全省第一。“五水共治”工程累计投入844.2亿元(仅2016年就投入276.2亿元),“五水共治”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治水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全市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6座,一二级配套污水管网1164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243座;建成市区西向排洪、平阳顺溪水利枢纽、永嘉三塘应急分洪隧洞、苍南朱家站水闸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二是河网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消灭垃圾河666公里、基本消除黑臭河627公里;削减6个省控、11个市控劣Ⅴ类水质站位;瓯江、飞云江水质稳定为优,鳌江干流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其中江屿、方岩渡断面水质由劣V类分别提升为Ⅳ、III类,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70%,水质从重度转为轻度污染;平原河网氨氮、高锰酸盐、总磷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51.5%、21%、38%。三是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随着西向排洪等一大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的投用,全市初步建成“上蓄、中防、下排”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沿海高标准海塘全部闭合,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市区三溪片“小水大涝、一年多涝、水漫金山”的历史一去不返。四是水源地保护成效显著。投入16.3亿元实施珊溪水源保护“五大工程”,珊溪水库水质继续稳定在II类以上,水源保护工作连续3年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亲近水源地、爱心献库区”节水护水系列公益活动,2016年再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全市其余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五是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建滨水公园557座,建成生态河道1714公里,35条河道获评“省级示范生态河道”,占全省30%,其中萧江塘河治理工程获最佳示范生态河道工程。

多种方式,狠抓治水。一是“一把手”牵头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实施,人大、政协齐上阵,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各级“河长”一线抓。全市14465条大小河道全部实现河长制,包括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各级党政领导8700余人担任河长,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各自区域的“总河长”和劣V类水质监测断面所在河道河长,镇级以上河道均配备督察长、河道警长,形成“三长”共治。三是“联席会议”协同抓。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每季召开“互看互学”现场推进会,每月召开治水办主任办公会,按需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谋划部署阶段重点,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群策群力,统筹推进。召开领导小组会议4次、现场推进会6次、主任办公会18次、专题协调会若干次。四是“大拆大整”借力抓。“大拆大整”专项行动期间,在推进城市治理升级的同时,促进治污水和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全民发动合力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全方位进行宣传发动, 组建市民监督团、治水团、护水团、义工服务团和“治水公益联盟”等社团,举办以治水为主题的《电视问政》,激发公众爱水护水积极性,丰富拓展公众参与机制。全市共有公益环保组织50余家,治水志愿队800余支、成员3万余人,累计筹集捐资6.87亿元,其中乐清十万民兵参与治水、森马集团认领河段整治,成为温州乃至浙江“全民治水”先进典型。

整体谋划,科学治水。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出台浙江省首个治水总体规划——《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2014—2030)》,以及“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年实施方案(2014—2016年),按照“三年夯实基础、七年基本建成、十七年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有序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注重项目支撑。根据总体规划安排,建立总投资额2086亿元的项目库,分年度下达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保障治水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三是强化科技指导。积极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和污(淤)泥改性(固化)技术研究,聘请中国工程院王浩、曲久辉两位院士为治水高级顾问;发布《温州市“五水共治”标准体系》《温州市生态河道技术导则》,推动治水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智慧水乡”综合信息平台、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互联网+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管水。

多措并举,治理污水。一是全面清理垃圾河、整治黑臭河。2014年起,全市掀起垃圾河整治大会战,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下河清理垃圾,全市不到一个月时间消灭垃圾河344条666公里,提前半年完成任务。按照“拆、建、清、修、调、管”六字并举方针,开展黑臭河整治攻坚战,全市2015年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河627公里,河道水环境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二是全力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截污纳管工作,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3.82万吨/天,建制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建一二级配套污水管网1510公里,市区171个片区完成网格化截污纳管,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43个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应建建制村全覆盖。三是全面整治工业污染源。重拳出击整治重污染行业,至2015年年底,整治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行业企业1151家,2016年启动为期三年的新一轮“金属表面处理、线路板、皮革后处理、移膜革、蚀刻、卤制品、铸造”等七大重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提升。配套推进小微园建设,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园64个,入园企业1340家。四是全面整治城乡面源污染。开展餐饮、酒店、洗浴、美容美发、洗车、洗衣等“六小”服务行业综合治理,整治城市污染源。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整治规模生猪养殖场3797个、涉及存栏生猪85万头,整治规模水禽场368个、涉及存栏水禽115万只。实施沿河排污口标志和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封堵和整治9416个。五是全面实施河湖库塘清(污)淤。制定清污(淤)五年实施方案及分年度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清污(淤)3000万立方米,已完成1063万立方米。六是实施生态调水补水。实施“温瑞水系活水畅流”和河道清淤、打卡、拓宽工程,不断增加珊溪、泽雅等水库向平原河网的生态调水补水量,提升河道水体流动能力、自净能力。启动建设“瓯江翻水站加固改造”工程,谋划建设瓯江引水工程,不断提升全市生态引调水能力。

齐头并进,系统治水。系统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面提升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实施防洪水工程,相继建成投用市区沿江防洪堤、东片防洪一期工程,瑞安市滨江防洪堤工程、平阳县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永嘉县三塘隧洞分洪应急工程、苍南县朱家站水闸等一大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加固病险水库42座、海塘河堤72公里,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坚持建管并重,“十二五”在全省率先实施水利工程规范化(达标)创建,探索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管理办法(试行)》及运行管理地方标准。全市完成八大类共204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及验收。二是实施“排涝水”工程,开展城市排水能力建设和内涝隐患治理,新建雨水管网557.9公里、提标改造483.1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521.3公里、清疏排水管网7585公里,整治积水点326个,新增城市内涝应急强排能力3.52万立方米/小时,提升城市内涝防御水平。三是实施保供水工程,深入推进“大水缸”珊溪水库等七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珊溪水库水质稳定达到II类以上,提升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31.3万人;进一步加大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城镇水厂3座、改造8座,新建供水管网629.1公里、改造446.5公里。四是抓节水,全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牢固树立节水减排理念,开展工业节水,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积极推进水平衡测试;开展农业节水,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1万亩;开展生活节水,改造一户一表11.6万户、节水器具3.9万户,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3035处;积极推进省级节水型城市建设,完成洞头区、乐清市试点县创建。五是实施水乡文化提升工程,通过建设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治水文化长廊等40余个项目,培育、弘扬水文化,重塑温州浙南水乡“魂”。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围绕“三江两带一网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打造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累计投入资金超200亿元。

从严管控,铁腕治水。强化最严管理,追求最优成效。一是严格督考。建立健全通报、排名、预警、“黄牌”警告,督查、暗访、约谈、媒体曝光等系列工作制度,累计下达预警单43份、督办单214份,“黄牌”12张,全力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2016年以“新政聚焦”栏目为主平台,开展“找差距、补短板”专项督查活动,开播58期,曝光问题42个,并以点带面抓整改,效果显著。将“五水共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绩,实行“一县一策”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二是严肃执法。强化环保、公安等涉水环境日常联合执法,2014—2016年立案处罚、移送公安、刑事拘留等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前茅,“温州力度”得到环保部高度认可。三是严防反弹。开展地毯式大排查,全面梳理出有反弹隐患河道、应清淤未清淤河道及截污纳管、污水治理未到位区域的问题清单273个,逐一落实整改。建立“清三河”防反弹日常督查制度,对全市河道进行不定期督查、曝光、通报,污染严重的重新戴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入河,完成516个村。四是严肃问责。出台浙江首个治水责任追究办法——《温州市河道整治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严肃问责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行为,依据该办法对13条治后反弹河道的河长予以追责。

2014年以来,温州市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问题化解,推进长效治水。为破解跨区域治水难题,成立鳌江流域污染整治协调委员会,与丽水联合签订《菇溪流域环境联合执法实施方案》,与福建宁德联合出台《温州、宁德预防与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工作意见》,开创“污染共治、环境共保”局面。为破解资金不足问题,除加大财政投入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外,还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推行PPP建设模式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水。至年末,蓝海股份已筹资8亿元,89个项目获银行328亿元融资贷款,鹿城区瓯江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通过PPP融资50余亿元。


治理前的鹿城区戍浦江大潭段河道

治理后的鹿城区戍浦江大潭段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