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7 > 园区经济
浙南产业集聚区
发布日期: 2018- 04- 24 10: 59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 简称浙南产业集聚区。2015 年4 月29 日由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浙南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运行模式。

2016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省政府批复一区七园整合后统计口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7亿元,工业总产值1175.1亿元,财政收入90.5亿元。集聚区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00.5亿元,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利税总额44亿元。区本级地区生产总值204.72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总产值650.8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98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4.3%;限上固定资产投资134.91亿元,同比增长6.8%;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亿元,同比增长30.1%;外贸进出口总额70.7亿元,同比增长8.7%;R&D占比预计达2.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1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55元,同比分别增长8.7%、7.7%。

重大项目与招商引资。浙南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100个,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10万美元。引进上市企业总部仁智股份项目及5家总资金规模34.5亿元的基金公司。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个,与三一重能集团、北斗应用科技集团签订重大项目合作协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城、百威英博、楚天激光二期等外资项目落地。省411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省市集中开工项目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1%、118.7%、120%、129%,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增长30%。

产业转型升级。浙南产业集聚区出台40条政策举措,扶持实体经济发展。集聚区内正泰电器科技产值超20亿元,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8家。长江汽车电子、金帝、立可达3家企业纳税超亿元。恒丰泰等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2家企业分别与上市公司重组。“小升规”达标企业35家。金帝集团等3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家企业认定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企业科技成果。浙南产业集聚区技改投资47.53亿元,新增福达合金国家级技术中心及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技术中心。新增福达合金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康乐药业、丰迪接插件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与吉林大学共建温州汽车研究院,与重庆大学共建标准件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市科技(创新)型企业6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

核心区建设。浙南产业集聚区核心区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及浙江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金海园区48个产业项目投产或试生产;金海总部大厦、交通枢纽中心、人才公寓、东方学院、职教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汽车梦工场、汽车品牌4S、星级酒店、小镇客厅等项目建设推进。沈海高速复线、环山东路、市域铁路S2线、滨海大道提升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旧城片天柱大道、三甲街、永沧路等道路项目推进。

行政审批与项目化改革。浙南产业集聚区《综合审批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复,成立全市首个行政审批局,新审批中心正式对外服务。实行财政封闭运行体制,“营改增”工作全面推进,“金税三期”系统上线运行。通过争取省级补助、政策性银行项目贷款、发行“经开债”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难题。

“大拆大整”与生态建设。浙南产业集聚区累计排查危旧房4404户,腾空拆除D级危房数577户。排查“四无”生产经营单位8980家,整治4991家。流动人口减少7.6%。整治旧市场7家。拆违44.7万平方米;完成旧厂区改造10.1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二类目标12.8万平方米。污泥热电联产项目发电并集中供热。完成治水投资21.4亿元,中横河星海段获评省级示范河道。新建绿地68.5公顷、绿道7.4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83平方米。

民生公用事业建设。浙南产业集聚区投入民生公用事业建设资金9.6亿元,创成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籀园小学、绣山中学滨海分校落户并办学。建成街道文化中心1个、社区文化中心6个,海城城市书房获“温州市读者最喜爱的乡镇、社区图书馆”称号。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35万平方米,人均1.7平方米。新增3家定向救助基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家。基本建成沙城、天河21个村饮用水提升改造工程。建成专用停车位3892个、公共停车位420个,打通2条断头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3公里,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10个。改造农贸市场4家、关闭4家、新建1家。举办各类人力资源招聘活动36场次,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1.5万余人。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6年,高新区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4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3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348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1114.43亿元,同比增长13.99%;工业总产值421.72亿元,同比增长5.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8.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1.94亿元,同比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46亿元,同比增长12.4%;新产品产值125.6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18.47亿元,出口创汇122.68亿元,创利税43.6亿元,科技进步综合变化水平位居全省90个县(市、区)第一名。

浙南科技城。2016年1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动员大会,根据《温州浙南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立温州浙南科技城管理委员会,在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实行“两套牌子,一套班子”,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规格相当于市政府工作部门,委托龙湾区管理。浙南科技城管委会由市人民政府授权,负责浙南科技城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温州浙南科技城管委会设立“一办四局两中心”,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市规划局浙南科技城分局)、招商局、创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并于11月设立监察室。浙南科技城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2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西倚茅竹岭、东邻龙湾国际机场、南望龙湾中心区、北临瓯江,主要涉及原温州工业园区和龙湾区瑶溪、永中及海滨三个街道。

产业转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培育计划,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市科技(创新)型企业86家。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统筹推进通用航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爱好笔业获评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国技互联、力乾、绿森数码等企业入围省电子商务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同比增长30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3.15%。获“中国建筑电器产业基地”国字号金名片;入选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3个,其中贝普、中广核俊尔等两家企业的两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技改项目。结合“大拆大整”专项行动,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削减合成革生产线7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从67.2%提高至89.8%。深入开展传统产业转型疏导,完成企业搬迁314家,关停淘汰“四无”生产经营单位2115家,腾出工业用地984亩,腾空厂房面积72万平方米。

创新发展。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10亿元。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等4家院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浙工大温州科技研究院、温医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等6家研发机构,建成温州水产养殖技术研发基地、海洋农业科技创业基地和海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两基地一中心”,新增省级重点研究院1家、省级研究院1家,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1家、市级6家。建成众创空间6家,并成功打造温州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红连·薪火工坊,文昌创客小镇创成温州市首家创客社区;新增市级孵化器2家,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4家、市级7家,在孵企业数318家。科技大市场通过省级验收,网上技术交易项目151个,交易金额2.89亿元,同比增长177.20%,全国技术交易额2.98亿元,创历史新高;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6家企业获专利权质押贷款4000余万元;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组织验收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创新资金项目29项。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专利申请量3188件、授权量2046件,分别同比增长38.30%、15.39%,新增国家专利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各1家,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6家,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8家。

项目建设。建成机场航空总部大楼、青山总部大楼,实施新奥体中心、区便民服务中心、区规划展示馆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龙湾首府、奥体城等重点房地产项目,率先启动“智慧城市”示范区打造。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高架路实现通车。开展“五水共治”,全区125条黑臭河完成整治验收。完成瓯海大道绿化提升等工程,建成永强垃圾焚烧厂二期扩建工程,城市公园绿地面积505.4公顷,全区96个村(居)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城中村改造,启动实施10个村改造项目,实现7个整村(区块)签约100%,3个整村(区块)旧房拆除100%。开展“大拆大整”,拆除原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危旧房,状元龙泽社区危房连片腾空。城镇危旧房治理改造52幢2.7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