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7 >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
发布日期: 2018- 04- 25 15: 53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概况 2016年,温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84.6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13立方米,总体水质明显优于上年。全市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10个,水质全部达标。全市监测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比上年有所好转,第一类、第二类水质面积占53.4%,第三类水质面积占3.7%,第四类、劣四类水质面积占36.9%。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级别(AQI)为一至四级,其中一级占有效天数的24.4%,二级占66.8%,三级占8.5%,四级占0.3%。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1.2%。温州市区及各县(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3.1—54.9分贝,都属二级(较好)。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0.94万吨,综合利用量224.09万吨,处置量84.94万吨,贮存量为1.98万吨,综合利用处置率99.4%。全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陆地、海洋、水体、土壤等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无明显变化。

 

淡水环境 2016年,温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84.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13立方米。全市总用水量18.78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利用率10.17%。全市76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其中河流监测断面68个、湖库监测断面8个)水质监测结果显示,Ⅰ—Ⅲ类水断面有40个(其中Ⅰ类4个、Ⅱ类26个、Ⅲ类10个),占52.6%;Ⅳ类水断面9个,占11.8%;Ⅴ类水断面12个,占15.8%;劣于Ⅴ类水断面15个,占19.7%。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监测断面42个,占55.3%。与上年相比,全市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2.6%;Ⅳ类水质断面增加6.5%;Ⅴ类水质断面增加6.6%,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5.8%,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增加1.4%,总体水质明显优于上年。全市地表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0.4%和14.2%。其中氨氮的断面达标率(满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比例)为61.8%,总磷为76.3%,同比分别提高5.3和7.9%。

2016年,温州市入海河流瓯江(温州段)干流水质为优,飞云江水质为优,鳌江水质良好。平原河网以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温瑞塘河水质重度污染,瑞平鳌塘河水质轻度污染,江南河网水质中度污染,乐清塘河水质重度污染。其他河流龙潭坑水库水质良好,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其余水库及大荆溪、清江、寿泰溪、会甲溪、甘宋溪水质均为优,各断面均能满足功能要求。

全市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共10个,其中河流型3个,湖库型7个。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市级水源地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和山根备用水源地水质按取水量计算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级集中式水源地乐清淡溪水库、洞头长坑水库、永嘉的引水口和楠溪江东向供水工程水源地、苍南桥墩水库、文成珊溪水库、泰顺友谊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海洋环境 2016年,温州市监测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全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有所好转,第一类、第二类水质面积占53.4%,第三类水质面积占3.7%,第四类、劣四类水质面积占36.9%。与上年相比,第一类水质面积占比减少0.9%,第二类占比增加2.6%,第三类占比增加3.4%,第四类占比增加2.6%,劣四类占比减少7.7%。海水中主要超标物质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海水质量8月最好,5月、10月其次,3月最差,远岸优于近岸。

2016年,温州市91.4%测站沉积物质量良好,5.2%测站沉积物质量一般,3.4%测站沉积物质量较差。温州近岸海域全年发现赤潮10次,赤潮累计面积30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苍南、平阳南麂、瑞安北麂和洞头海域。其中4 次影响海水养殖区、海滨浴场等敏感海域。全市监测52个海洋功能区,包括海洋保护区、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港口航运区、特殊利用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保留区七大类。8月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7个海洋保护区中,3个海水水质达标,其余海水水质超标,海洋沉积物质量全部达标。超标项目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温州海域在用倾倒区有2个,即温州港疏浚物临时海洋倾倒区和华润苍南电厂疏浚物临时海洋倾倒区。监测结果显示,两个倾倒区海水中的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汞、砷)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有机碳、汞、砷、铅、锌、镉、铬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温州港疏浚物临时海洋倾倒区60%测站的铜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两个倾倒区水深条件与选划前相当,倾倒区活动未导致明显淤积。

 

大气环境 2016年,温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级别(AQI)为一至四级,其中一级(优)占有效天数的24.4%,二级(良)占66.8%,三级(轻度污染)占8.5%,四级(中度污染)占0.3%。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1.2%。超标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氮。市区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超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以及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和一氧化碳的第95百分位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平均酸雨率68.9%,比上年略增1.1%,但市区酸雨率由77.6%降到71.1%。各县(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均在94%以上,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和一氧化碳的第95百分位数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除了苍南县超标外,其余各县(市)均达标。

2016年,温州市区及各县(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为2.28—4.5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小到大排名依次为:泰顺、文成、洞头、永嘉、苍南、乐清、平阳、瑞安和温州市区。单项指标质量指数由小到大排名依次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其中PM2.5是首要污染物。全市降水pH值均值4.51—5.84,酸雨率范围6.4%—100%,平均68.9%,比上年提高1.1%。温州市区、洞头区、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苍南县、文成县属中酸雨区,平阳县为轻酸雨区,泰顺县属非酸雨区。全市平均霾日数29.2天,比上年减少32%(14天),全市霾天气以轻微影响为主,占霾日数的86.7%,轻度、中度霾影响分别占11.7%和1.5%,无重度及重度以上霾影响。温州市区总霾日数在全省地级市中列第四位。

 

声环境 2016年,温州市区及各县(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3.1—54.9分贝,都属二级(较好)。与上年相比,温州市区、洞头区、永嘉县城和文成县城平均等效声级比上年有所上升,瑞安市持平,其余县城略有下降。各县(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4.5—68.6分贝,瑞安市区道路交通噪声为二级(较好);温州市区、洞头区、乐清市区、永嘉县城、平阳县城、苍南县城、文成县城、泰顺县城道路交通噪声为一级(好)。与上年相比,洞头区、乐清市区、平阳县城、苍南县城交通噪声有所下降,温州市区、永嘉县城、文成县城、泰顺县城有所上升,瑞安市区持平。

 

固体废物产生量 2016年,温州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0.94万吨,综合利用量224.09万吨,处置量84.94万吨,贮存量为1.98万吨,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4%。产生量列前三位的是: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3.45万吨,利用处置量13.34万吨,贮存量1.55万吨。产生量列前三位的是:表面处理废物、垃圾焚烧飞灰、废酸。医疗废物产生量5654吨,处置量5654吨,无害化集中处置率100%。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8.44万吨,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为118.4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辐射环境 2016年,温州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陆地、海洋、水体、土壤等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无明显变化。全市9个环境电离辐射监测点瞬时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年平均值为83nGy/h,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调查处于同一水平。累积剂量测得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值范围为108—113nGy/h,年平均值为110nGy/h,与历年监测结果处于同一水平。温州市环境电磁综合场强测值范围为0.45-0.51v/m,平均值为0.48 v/m,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有关公众曝露限值。广播电视发射塔、输变电线路和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电场、磁场强度监测结果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相关限值的要求。温州市辖区内核技术利用单位共481家,其中放射源应用单位50家,在用放射源共计130枚,主要集中在医疗、科研、铜带钢带生产、塑料薄膜生产等部门与行业;射线装置应用单位431家,射线装置932台, 主要集中在工业探伤、医疗等领域。

 

自然生态环境 2016年年末,温州市土地总面积120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27平方公里。全市持证在用矿山95座,其中固体矿产矿山85座,地热矿泉矿山10座。矿业从业人员3071人,矿石采掘量5323万吨。全市矿业开发分布不均衡,洞头开发强度最大,其次为平阳和乐清,再次为龙湾、苍南、市辖区、瑞安和永嘉,文成、泰顺、瓯海和鹿城开发强度最小。全市开发利用的矿产13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水气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11种,以开发普通建筑用石、砂为主,其他非金属矿产次之,水气矿产与能源矿产所占比重较小。

2016年,全市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260次,其中滑坡214次,崩塌4次,泥石流42次,主要发生在平阳、文成和泰顺。沿海平原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龙湾区永强、鹿城区上戍、乐清市天成、瑞安市汀田、平阳县郑楼、鳌江及苍南县龙港等地,以龙湾区永强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沉降速率基本保持平稳。

2016年,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为777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7.30%。有林地面积6771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2298余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3%。全年发生森林火灾28起,受害森林面积1.04平方公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293.5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3.1平方公里,成灾率1.85‰,主要种类是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等13种。

森林生态系统。全市有乔灌木树种1016种,隶属112科378属,其中裸子植物44种,9科23属;被子植物972种103科355属。温州市共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361种,隶属于30目83科,其中两栖类29种,分隶于2目8科;爬行类51种,分隶于2目8科;鸟类242种分隶于18目49科;兽类39种,分隶于8目18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4种和二级保护动物37种。

湿地生态系统。全市市域范围湿地可划分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和平原河网等5类16型。全市现有面积8 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面积4272.75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湿地面积2397.60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875.15平方公里。全市湿地低等植物种类有10门556种;高等植物839种,隶属453属159科;湿地鸟类147种,隶属11目28科;两栖类动物有33种,分别隶属有尾目和无尾目;湿地爬行动物35种,隶属2目9科;哺乳动物32种,隶属5目12科。

海洋生态系统。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等。近五年监测结果显示,温州市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全年共鉴定出海洋生物643种,其中浮游植物140种,以沿岸广温广盐种为主;浮游动物164种(含浮游幼虫24类),以沿岸暖水性广盐种为主;底栖生物168种,以沿岸广温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潮间带生物(含部分底栖生物)239种,以沿岸广温广盐种为主。

自然保护区。2016年,全市有4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泰顺乌岩岭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平阳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泰顺氡泉保护区和瑞安大洋坑等不同等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2.66平方公里。另有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洞头南北爿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瑞安铜盘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苍南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温州龙湾海洋公园等6个海洋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