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7 > 经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发布日期: 2018- 04- 25 15: 59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概况 2016年,温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国资委)围绕温州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规划,指导市属国有企业以“经济求稳、改革求进”为目标,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至年末,13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1963.2亿元,同比增长14.35%;负债总额1160.25亿元,同比增长18.82%;所有者权益802.94亿元,同比增长8.45%。13家企业平均资产151.02亿元,资产超百亿的企业有7家,其中城投集团超600亿元;城投、名城、交投、铁投4家功能类企业合计资产规模1283.22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65.36%。13家企业本年营业收入176.61亿元,其中9家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13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83%。温州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地市级城市中名列第三。

 

国有企业招商引资 2016年,温州市国资委贯彻全市“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工程”的工作部署,优化市属国企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确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3个。先后组织各市属国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经贸活动5次,开展与温商对接活动3次,与央企、省企联络沟通数十次,并组织企业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推介活动。至年末,市属国企招商引资落地项目累计83个,年度到位资金53.4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50亿元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 2016年,温州市国资委精心编制市属国有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指导各市属国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未来五年战略规划。启动新一轮市属国企及社会类国企整合重组前期研究工作,形成《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及社会类国有企业进一步整合重组的研究报告》供市政府决策参考。坚持“一企一策”,以员工安置为核心,直面历史遗留问题,重点推进市工业集团所属温州矾矿、市现代集团所属12家老企业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并积极指导协调市金投集团所属啤酒企业改革转型工作。

 

国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2016年,温州市国资委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发挥浙江东日的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会同市现代集团制定资产重组及募集资金方案,将农贸城、冷链物流等资产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并发行股票融资,涉及金额16亿元。启动浙江珊溪公司上市工作获市政府批准。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打造上市“第二梯队”:市金投集团所属温州金海蕴公司新三板挂牌成功获批,市交投集团所属监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申请新三板挂牌有待市政府审批。加强与行业标杆央企、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推进股权多元化:市交运集团引进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市铁投集团引进轨道维保龙头央企,市交投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开展合作。

 

国有资产日常监管 2016年,温州市国资委开展2015年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和国有产权登记专项检查,审阅、办理各类产权管理事项290件次,有效规范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做好2015年度决算、2016年度预算、国有资产统计等规定动作,结合实际开展年度融资计划、债务风险评估等自选动作。规范国企采购管理工作。13家市属国企年初均制定好采购计划,妥善处理采购项目质疑、投诉及举报案件,于10月—11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市属国企采购管理专项检查。建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引导国有企业合理投资,全部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后评价的投资项目16个。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企业融资管理,全年批准市属企业申请发行各类债券39支,申请发行额度630亿元,实际发行297亿元。其中,市铁投集团通过设立温州市轨道交通发展基金,成功引入农行资金48亿元,成本创同类产品新低,大大减轻市域铁路建设资金压力。组织开展国有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估,开展市属国企近三年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国企债务风险防范工作。

 

国有企业分类监管体制 2016年,温州市国资委完成13家市属国有企业和241家市属国企二、三级企业的功能分类,完成13家市属国有企业和182家市属国企二、三级企业的主业确定,推进国企分类改革和差异化管理。分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和《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管理暂行办法》,分类改进董事会结构,建立外派监事会制度;采取市场化公开选聘方式选拔市属国企外部董事,首批选聘专家28名,选聘专职监事10名,设立4组外派监事会,每组监事会同时监督3—4家企业。分类改进国有企业人员编制管理。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办法》,实现国企集团本级的编制总额及实名制管理;功能类、公共服务类所属企业实行编制总额和备案管理,竞争类所属企业用工以市场配置为主,其编制总额结合薪酬倒逼、成本控制等机制确定和实行备案管理。同时,按照“分类考核、一企一策、突出效益、增强刚性”原则,个性化设置每家企业考核指标,阶梯式核算效益完成情况,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