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5001/2020-02099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
文 号: 温政办〔2020〕5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1-16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1/2020-02099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
文 号: 温政办〔2020〕5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1-16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0- 03- 13 15: 05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龙湾区、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根据《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紧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和大都市区建设谋划战略定位、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结合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按照“高端集聚、创新协同、要素共享、设施共建”的要求,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培育,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构筑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创新资源密集和服务链条完善的民营经济创新引领区和科技生态融合发展高地。

二、主要目标

以《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为总指导,构建“2+6+3”的工作体系,即“2”是以打造科创带和产业带为核心,形成内外两环联动的格局;“6”是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以下简称科创走廊)涉及的6个片区为建设基础;“3”是打好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总体目标是“共建两带、六园联创”,争取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年立框架打基础、二年做提升上规模、三年出形象见成效。

到2022年,科创走廊初步成型,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建立,环大罗山交通路网布局完成,周边各类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资源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重点区块基本成型,累计新增高能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35家以上,技术交易额年增速30%以上。创新支撑产业效果显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9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600家以上,累计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创建(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达到10家以上,创建未来社区4个。

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基本成型。以服务科创走廊为核心的交通主干路、快速路、城市交通建设基本实现半小时交通圈,以道路网、轨道网、地面公交网为支撑的“1030”走廊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成型,各大科创资源集聚地基本实现“10分钟入环、30分钟通环、半小时通达动车站或龙湾机场两大门户”。

宜居宜业环境大幅度提升。围绕各个重点区块、主干道等推动成片连片的旧村庄、旧厂房等提升改造,加快环境质量与产业提升深度融合,使环大罗山周边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三垟湿地城市公园、城市书房、学校、人才社区、医疗中心、公园、绿道、运动健康场所等基础设施逐步成型。

三、具体任务

(一)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1.建设重点区块。对标国内一流,按照高科技标杆型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端化公共研发平台、高精尖科技型产业化项目、高素质领军型研发人才和团队、高品质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识度主导产业、高效率政务服务环境、高颜值周边环境等“九大场景”+核心指标的要求,龙湾区围绕温州浙南科技城核心区、中国眼谷,瓯海区围绕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乐清市围绕高新区核心区块(乐清湾电力科技小镇)、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瑞安市围绕塘下东工业城东新区块、塘下北工业园区核心区,浙南产业集聚区围绕金海湖科创核心区、智能制造及数字经济产业园,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围绕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园,全市集中资源打造形成10个以上科创资源集聚、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重点区块。

2.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加强统筹谋划,推动各园区平台差异化发展,做强优势细分领域,重点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基因药谷、中国眼谷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重塑,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导入。培育(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孵化器、加速器的专业化运作,引进科技孵化器运营商,增强一站式服务能力,到2022年,创业孵化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

3.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实施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助力企业赴主板、科创板上市,力争到 2022 年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新增30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到2022年,科创走廊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到900家和3600家。围绕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到2022年,累计实施30个以上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科创走廊标志性项目。

4.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一批“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等海内外高水平科技团队,全力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对接合作项目落地转化,充分释放峰会乘数效应。到2022年,每年引进10个高水平科技团队,累计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以上。培育温商创新名家,到2022年,助力100名左右重点企业带头人成长,培育10名左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能力、引领全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温商创新名家。鼓励支持“温籍青年人才回温创业、在温院校学生留温发展”,建立赛会招才机制,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团队集聚。到2022年,建成10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0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5.共建飞地创新平台。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创新资源和在外温籍企业集聚地,共建科创走廊飞地平台,强化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的联动。深化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合作。针对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创新资源集聚地,谋划建设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飞地。在科创走廊内谋划建设对接飞地创新资源的承接总部,加速创新资源、技术成果在温州的承接、利用和转化。

6.扩大科技金融服务效能。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和推动商业银行设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专营机构。提升温州科技金融中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科技大市场线上线下平台,推动温州科技大市场在科创走廊重点平台的站点全覆盖。扶持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国内外名校大院在科创走廊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培养职业化国际化技术经纪队伍。推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探索开展技术产权债券化等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7.推动创新型高校建设。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建设“双一流”、温州大学“升博”和建设省重点高校。推动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学科承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温州高校与学科排名世界前50位的大学或国内“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引进设立大院名校温州分校,争取创办工科类大学。以高教园区为核心,积极提升科教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围绕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促进资金渠道多元化,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和运营科教创新平台。

8.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在科创走廊内设立企业研发总部、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推动形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质变效应。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建立温州市“卡脖子”技术攻关库,到2022年,每年开展10项左右“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探索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模式,从需求端与供给侧同步发力,推进“企业出题、院校破题、政府助题”的技术研发攻关模式,推进企业与专家教授、技术专员建立紧密联系。

(二)构筑一流宜居宜业新环境。

1.打造内优外畅快速交通网络。构建畅通无阻内部交通网络,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六个片区都以环山路、快速路网建设为主线优化路网两环体系。注重新建与改建相结合,建设城市快速路,提升已有道路快速通行能力,优化各类辅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同步建设快速公交或公交专用道。结合科创走廊发展,优化完善主干公交线,增设公交线路,布局各重点区块至主城区的快速公交BRT或公交专用道,实现温瑞公交跨区域对接。

2.开展沿大罗山环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六个片区加强对重点区块周边、大罗山山边、交通环线周边视野可见的环境整治。开展城市修补工程,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农田清理力度。加强地面保洁、保持水体清洁,治理乱占道、乱开车、乱建房,治理沿街立面、拆后疤点。针对有机更新区块确定更新方式(综合整治和整体改造)、方向(功能和强度)、时序(近中远期)等。营造兼具温州特色与国际风格、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以科创要素集聚区域为核心,在重点区块、环大罗山主干道路等地做重点的形象标识设计和宣传。

3.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宜居环境。在科创走廊内率先布局未来社区先行试点,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科创与人居综合功能单元。结合科创平台建设合理配建人才公寓,进一步研究测算和制定人才公寓建设方案。完善各类公共配套服务。根据温州全市学校布局规划,在科创走廊周边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配套,引进沪杭以及国际优质学校建立教育联盟;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和数字化服务水平;从就近化、便利化出发,完善住宿、餐饮、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网点。

4.打造人文休闲空间。规划打造科创主题绿道,以科创体验为主题,绿道与慢行道叠加,依托优美的山体景观资源,植入各类科创元素。加快景观带工程建设,提升现有公园内公共艺术设施、文化体验设施建设,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温州传统文化创新成果展示窗口。编制风貌控制深化设计规划,依托沿线良好的自然风光背景形成借景和对景,并通过加强与城乡各类建设用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山水智城”的景观展示面。

(三)探索科技创新改革新机制。

1.鼓励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积极举办世界温商大会、世界温州人大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会、论坛。重点加强对科创走廊宣传推介力度,突出优势,树立温州新形象,吸引全球优秀浙商、温商落户。降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深化落实民营创新创业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系列政策。以创新券、服务券的形式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补贴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增强集聚和服务能力。全面实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拓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探索民营经济改革开放突破性举措。

2.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点。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信贷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健全应急转贷、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银行发展高科技人才信用贷款,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单独的信贷标准和审批的流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租金收入质押融资试点,探索适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改革创新举措复制推广机制,及时落实和推广科技改革好做法好经验。

3.建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整合区域内的各类科研资源,打造若干科技创新技术联盟,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建立区域科技政策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机制,强化科创走廊内的成果转化和成果交易。建立完善“科技大脑”的各类科创信息公布平台,统筹各平台之间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及科创团队的招引政策,统筹考虑新进项目的布局。

4.打造最优创新政务服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建立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区域一体化的审批机制,实现审批结果跨行政区互认,允许企业依照相关规定在区域内自由迁移。统筹项目安排,制定统一的重点招引产业项目门类,开展重大优质项目的跟踪推进协调。探索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和流程,实现科创走廊内企业享受全生命周期无差别服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调整现有的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组建温州国家自创区(科创走廊)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办四组”专班,集中办公,统筹调配。“一区五园”自创办由属地政府(管委会)分管领导任自创办主任,牵头推进自创区建设。同时完善三大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科创走廊建设重大问题。

(二)强化区域协同。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力度,做到统一规划落实、统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重大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区域共同打造、维护科创走廊品牌,加大科创走廊的宣传、推介力度,并统一利用科创走廊品牌进行招商。加强区域项目统筹安排,研究制定统一的重点招引产业项目门类、下达年度招商目标任务、开展招商工作考核以及重大优质项目的跟踪推进协调。

(三)加强监督考核。自2020年起,将对各责任主体科创走廊建设推进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强化过程跟踪,加大督查力度,并将三大会战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考绩的内容,同时实现“月度例会、季度观摩、年度比拼”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附件:《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2020-2022年三年行动计划》三大会战及重点任务分解表.pdf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