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历年专栏专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归档】 > 专题发布
温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五场)
发布日期: 2020- 03- 04 20: 37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

时间:2020年3月4日(星期三)16:00

地点:市行政中心1号楼14楼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发布人

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 陈身贤

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临床一线护士王阿静

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翁冠敏

鹿城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部副主任 黄宇慧

温州征远军创青年突击队队长 张存闹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陈靓秋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继续举行温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5场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一群特殊的新闻发布人,他们是默默奉献、团结奋斗,为战胜疫情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工作人员的代表。他们是一线医护人员的代表: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陈身贤,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临床一线护士王阿静;社区工作者代表: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翁冠敏;新闻工作者代表:鹿城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黄宇慧;青年志愿者代表:温州征远军创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存闹,请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线战“疫”故事。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有一位发布人今天并不在我们的发布会现场,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陈身贤目前还在湖北武汉病区工作,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今天一早请陈医生录制了两段视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援鄂医疗队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下面请看大屏幕。

陈身贤:我是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也是一名火线入党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2020年春节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扑面而来,严重威胁着全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武汉人民更是面临着重大病毒感染的风险,当地的疫情情况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时间就是生命!最快的速度遴选优秀骨干,最短的时间集结最迅速的出征,浙江大地的医务工作者吹响了驰援武汉的“集结号”。

正月初一,温州第一批援汉医疗队逆行武汉,截至今日,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奋斗了39天,目前我们所在的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普爱院区)18楼、19楼、20楼三个隔离病区,共110张床位。温州医疗队由6名医师、12名护士、1名感控人员组成,分别分配在这三个隔离病区。至今共收治患者235人,其中重症、危重患者180人,累计出院150人。

温州医疗队接管后,队员们均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们团队里的6位医师分别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感染科、ICU。比如卢明芹主任这次是19楼隔离病区的科主任,一到武汉第四人民医院(普爱院区)后,他快速掌握科室的管理工作,整理制定相对科学的工作流程,带领大家克服各种困难。为了抢救病人,经常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把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抢回来。大家的专业与敬业深得患者及家属好评。

12名护士大多来自呼吸与危重学科、ICU。温附一的郑秀云护士长、温附二的胡丹红护士、温州市中心医院的胡珍珍护士长,她们把温州的优质护理经验带入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里最苦最累的就是护理人员,她们穿着“全副武装”在病房里要整整呆四小时,付出了远超以往工作的体能和护理工作范畴的体力。除了护理日常工作外,还要负责病人的吃喝拉撒。四小时下来,衣服全都湿透了,虽然看不清她们的容貌,但护目镜背后那一双双天使般的眼睛格外有神。

而我在团队里,除了是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同时还是一名感控人员,到达武汉后,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第一时间去医院查看现场、规划方案。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复叮嘱队友们,做好防护工作,每一个人从手套怎么戴到口罩怎么取,所有细节都严格要求,确保“人人过关”。所以,“零感染,打胜仗”是温州医疗队的口号,也是我们院感人的职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自己所能,把这支队伍完完整整、平平安安地带回温州,“一个也不能掉队”。

主持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线的医护人员既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谢谢你们。下面请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临床一线护士王阿静和我们分享她的疫线故事。

王阿静:我是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临床一线的护士,是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也是隔离病房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委员。

1月17日,温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是浙江第一例)核酸检测为阳性,我们护理部马上启动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方案,迅速组建应急梯队,抽调感染科12名护士组成首批护理先锋队,进入负压病房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原本按照医院领导安排,2月1日,我是医院第一批进入隔离休整的医护人员,但是我提出再上一次一线。

为这事我妈妈还和我生气,好几天都没有理我。她说,“我好不容易熬到你安全出来,你现在又要进去,一点也不为家人着想。”

但是,我想告诉妈妈:“妈妈,我做的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作,我想尽己所能守护所有人的健康。”

作为感染科的一份子,抗击疫情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对病毒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一位医护人员有畏难情绪,大家经过紧急专业培训,就安静地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进入隔离区,那一刻,陆续走进病房的同事们像极了即将上战场的勇士。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护士都是90后,面对抗击疫情的千钧重任,大家不娇气、肯吃苦。

前路虽弥,白衣逆行。在疫情面前,大家没有丝毫犹豫。我的同事肿瘤科护土吴艳琴的母亲患有尿毒症,但在关键时刻,她还是选择把妈妈托付他人照顾,自己奔赴“疫”线。进入隔离病房后,吴艳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在2月1日,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她说“关键时刻,身边的党员们不是往后退,而是争先‘我是党员,让我上!’”

还有我们医院感染科的医师潘宁和护土邱伟霞,两人因工作结缘,相恋已经五年了。2月2日日子特殊寓意美好,原本打算当日领证,但因为两人都选择上一线,就只能把婚姻大事暂放一边。不仅如此,因为坚守在不同岗位,他们只在元宵节当天,才在医院隔离病房见了一面。

像这些医护人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但对我们来说又都再平常不过。抽血、给药、输液、搀扶上厕所、换衣服……护士们每天除了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完成各种治疗、安抚患者外,还要照顾好患者的生活起居,有时累得透不过气,有时连正常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喊过一句累,没有一个人退缩过。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为了节省防护服,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少喝水、不喝水,进入隔离区就拼命多干一些。“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白衣战士!”这话,确实是我们一线普通医务人员真实的心声。

前期疫情紧张时,随着新冠肺炎患者的不断增多,我院从原有的1个病区扩充为4个,床位增至120张。全院共有上千名人员主动请缨参加应急梯队,先后有189名医护人员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既是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主战场,也是温州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最多的医院。在这场抗击疫情的“考试”中,医院创造了多个“第一”。在这份高分成绩单的背后,也融汇了我们的护理团队的辛勤付出和智慧。

主持人:谢谢阿静,你们辛苦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战“疫”,我们感谢每一位冲锋陷阵的逆行者们,也不应忘记坚守阵地的“守门员”们,他们在各个道口、社区,为防控疫情筑起严密的防护网,为遏制疫情扩散织密最后一道防线。下面请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翁冠敏和我们讲讲她的故事。

翁冠敏:我是松台街道菱藕社区书记、主任,是一位80后的海归书记,今年是我参加社区基层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当初我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的,能帮助到广大社区居民,让我感到很开心,所以后来我就留在了社区工作。

我所在的菱藕社区位于松台街道水心住宅区东南首,大多是建于80年代的典型老旧小区,居民总户数3711户,总人口8594人,在册党员184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两成。

菱藕社区划分为7个小网格,由菱藕小区、丰泰小区、南隔岸小区和中梁首湖景园等4个片区组成,在疫情防控指令下达后,我们第一时间利用广播、微信、短信,公众号等发布消息,连夜赶制宣传海报、宣传板和横幅,社区内许多老人对这次疫情不了解、不重视的 ,我们还专门把宅家9字诀,封闭宵禁公告录制到小喇叭,由巡逻队、网格员不定时的在小区里巡回播放。实现全封闭一步到位,关闭16个出入口,每个小区只开放一个门,所有车辆、行人均从这一个门进出,实行24小时闭环管理,做到每个人、每辆车的实名管理。

疫情防控随时待命,就得不分白天黑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天凌晨3点,一位正在集中隔离点隔离的居民打来电话,说家里出了一点状况,心里放心不下。于是我就陪他聊了一个多小时,让他安心隔离,他家里的事由我来安排。第二天一早,我便上门把他家里的事情解决了。为了这事,这位居民结束集中隔离后,特地掏钱买了100多个口罩送给社区,还告诉我如果防疫工作需要志愿者,就找他。我当时听了特别感动,我们的真心付出,群众其实都看在眼里,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感觉像家人一样,特别地亲切。

其实,菱藕社区所做的工作只是全市所有社区防疫工作的一个小缩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我们不仅守住了基层一线的防疫小门,而且也尽力化解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获得了大家对我们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主持人:谢谢冠敏。下面请一线新闻媒体代表黄宇慧讲讲她的战“疫”报道。

黄宇慧:疫情让这个春天注定不同寻常。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新闻记者是另一群坚守一线的人,我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战“疫”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战线第一时间发出动员令,迅速集结,冲在一线、坚守舆论阵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回应群众关切。全景全程报道一线疫情防控进展,用最真实的镜头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引导社会舆论,用最尽责的担当诠释了新时代媒体人的初心使命。作为基层媒体人,我觉得特别自豪和光荣。

在此次战“疫”中,我主动向领导请战,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采访报道,跑过医院、社区,还有企业,去采访一线最鲜活新闻。2月21日,我在采访回来路上,因过度通气综合征而晕倒,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就是回家好好休息。我的事情经报道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怀和关心,在此真挚地向大家道一声谢谢!

其实,我不是个例。这段日子里,全市新闻媒体人都是勇敢的“逆行者”,甘做群众的“眼睛”和“传声筒”。像我的同仁们:温州日报记者庄越走进瑞安市疾控中心,以视频和文字呈现消杀组抗击疫情的战场;瑞安融媒体中心记者蔡鹏程走进医院隔离病房,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面对面进行3小时的采访拍摄;温州晚报记者周蓓蓓探营温州版“火神山”医院,向市民传递温州战“疫”的“建设速度”和信心决心……不畏凶险的逆行,只为向你传递最真实的声音。

抗疫的日子里,虽然充满了辛苦甚至是危险,但我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比起医护人员,我们不是最辛苦最危险的,我们能做好的就是把疫情最真实的情况报道出来,让市民了解一线人员的付出。

接下来,我要用我的笔和相机,更深入、广泛地挖掘报道一线“两战”故事,争取多出精品佳作。

主持人:谢谢余慧,辛苦了。下面请我们90后的志愿者代表张存闹聊聊他的战“疫”故事。

张存闹:我是温州龙港人,是一名90后志愿者,13年退伍后来到温州工作,平时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温州地区进入一级响应,温州发起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呼吁我们青年志愿者加入,我第一时间报了名,还拉着身边的90后志愿者一起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温州征远军创青年突击队”一起参与防疫志愿活动,比如在温州动车南站协助开展旅客防疫检查、在农贸市场协助开展居民体温检测、进社区开展防疫宣传,为孤寡老人送去了防护口罩等。

为了配合做好温州东高速出入口防疫检查工作,缓解卡点用人压力,我们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温州东高速口防疫管控工作。我们做的工作是和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起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详细排查。

第一天到现场时,我们还“无从下手”,龙湾区状元街道的程主任就为我们志愿者讲解了温州东防疫检查卡口的工作流程,当时我们看到现场的公安、交警、交通执法、医疗卫生各部门的高效协作(测量体温—盘查询问—人员轨迹查验—复检),让我们很佩服。

再后来,市区方向只剩“温州东、温州南”2个高速口时,大大增加了卡点检查的工作压力,我们增加了每天的志愿者人数,向防疫卡点领导申请到检查卡口协助开展核验工作,提高车辆通行高效,缓解拥堵情况。

“您好,请问从哪里过来”“现在准备到哪里去”这两句话是我们突击队员每天都要不断重复上千遍。在温州东高速路口,队员们每天都严格按照“不漏一车、不少一人”的要求对所有来温车辆进行查验,每天的“10点开始到中午1点”和“下午4点到晚上6点”都会有一个车流小高峰,又处于我们卡点中餐、晚餐的时间段,我们志愿者轮换着就餐,端着盒饭就坐在路边上吃着,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还是会望着高速出口方向的车流,吃完饭大家又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有几天持续降温又下着雨,即使穿着雨衣,我们还是感到那丝冰冷,口罩湿了戴在脸上非常非常难受,一天下来鞋子也都淋湿了,但是没有一个队员抱怨,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轮换休息时,大家摘下湿漉漉手套,冻僵的手已经泡褶皱了,简易帐篷里有一个取暖器大家围着烘手,我们开着玩笑,这么冷的天雨衣都不想脱了,穿着还能防风。

有人问我:“我们每天就是在高速口检查车辆,感觉并有没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说:“虽然我们不能像医生一样救死扶伤,但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就是为温州做贡献,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

我们队里有个志愿者叫陈罗孝,家里的小孩还不到一周岁,参加温州东执勤以后,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疫”当中,他便让家人把老婆和孩子接回老家安顿,他就跟我们一起每天在一线志愿服务。

像他这样牺牲小家、为了大家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在想,虽然我们做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但只要对疫情防控有帮助,我们就会坚持做下去。

主持人:谢谢存闹,你们是新时代年轻人的担当。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关心的问题与各位发布人提问交流。

记者:陈医生,能否和我们分享下,医疗队在武汉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哪些经历是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吗?

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陈身贤:说实话,有时候我们真的记不清来武汉多少天了,更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只知道工作、防护、休息,周而复始。但让我特别骄傲的是,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团结,特别专业的队伍。

作为一名感控人员,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医务人员,我们的战友。感动的故事、瞬间非常非常多。记得有一次,我到隔离病区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后,当班的护士们拉着我与他们一起合影,她们称自己是“草莓战队”,并且在我的防护服上画上草莓,写上“你来保护世界,我来保护你”。意思是他们去保护患者,而我来保护他们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看到这些可爱的战友们,我感觉到自己身上担子更重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是我们这些院感人的目标,只有我们把感控做得更细点、更好一点,他们感染的几率就会更低一点。

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今年的2月14日,武汉虽然下起鹅毛大雪,但隔离病房里却上演着暖心感人的故事。我们团队里的一名护士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正在交接班时,一名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她马上给予心肺复苏,心脏按压,十几分钟后,病人心跳恢复了,病情稳定了。而护士去拉氧气钢瓶时,却由于体力透支晕倒在隔离病区,同事们立马把她护送到清洁区休息室里休息。然而,在慢慢恢复体力后,她却只说了一句:“没事我还可以继续干。”看着这群弱女子因为疫情而变成钢铁女超人,我打心里佩服她们。

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钢铁超人,也有软弱的地方,我们有家庭,我们也牵挂家里的父母和孩子。在此,非常感谢温州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单位,他们是我们援鄂医疗队坚强的后盾,也是我们后方家庭温暖的港湾,谢谢你们!

在此,也请温州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圆满完成任务,确保每一位队员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凯旋,一个也不少。

向阳而生,逆风飞翔,愿美好纷至沓来。

记者想问白衣天使王阿静,防疫期间,许多医护人员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能为我们讲讲平时穿着厚重防护服的你们都是怎么与病人沟通?有没有一些病人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临床一线护士王阿静: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说平凡却也不平凡。平凡的是,每天同往常一样,要给患者测量体温、输液、发药、量血压,包揽喝水、送饭、穿衣、擦拭身体等生活事物。不平凡的是,这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引起感染的高风险。

我们身上那身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似乎也隔绝了我们和患者之间的感情互动。对于全副武装的我们,一开始不仅是患者认不清谁是谁,我们自己也常常辩认不清。我们就在彼此的防护服上写上“特殊记号”,于是“咸蛋超人”“最美包租婆”“青春美少女”……这些“外号”就应运而生。一来让患者记住我们,二来相互给彼此打气。虽然我和一同在病房护理的同事们都看不清彼此的脸,虽然我们休息时独自一人,不能面对面地交谈,但我们在同一个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守住抗疫第一线。

医务人员很辛苦,但我们知道,患者的压力更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病房里,他们一定更加无助,所以整个护理过程中,为保障患者安全,我们逐一对隔离病房的住院患者情况进行排查,实时掌握患者动态,加强宣教、心理疏导,考虑到此次住院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亲属、同事关系,如果分散在不同的病房进行治疗,肯定会彼此牵挂。

于是,我们就在隔离病房推出“家庭爱心房”,让他们住在一起,这样不仅能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还能彼此鼓励打气,更有助于对疾病的治疗。刘女士(化姓)和2周岁的儿子就是家庭爱心房的患者。

小朋友因为害怕,不配合治疗,为了跟他“套近乎”, 护士蔡宝珠想出了办法,她托家人带来玩具送给他,每次做治疗前,她都会抱抱他、哄哄他。她说:“小宝宝很乖,给他量血压都一动不动的。肉嘟嘟的小脸,非常可爱,跟我儿子一样,抱着他我就很开心。”考虑一些患者长时间卧床,出现了腹胀、全身酸痛、焦虑、失眠等症状,护士们还会通过教患者练八段锦、谈心的方式,来缓解不适症状。

还记得之前有一位重症的老爷爷,入院时的情况非常糟糕,陌生的环境和危重的病情都让他变得很压抑。刚开始不吃不喝、不配合治疗,于是我们一有空就和老爷爷谈心,耐心开导他,还特地帮他转到我们的“爱心家庭房”,让他和老伴住在一起。渐渐地,在每次治疗结束后,他都会向我们表示感谢。我们每次听到患者满意的肯定,真的是十分振奋。

在这里,我也想对我们的患者家属说一声: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最专业的护理,也会像家人一样照顾他们,哪怕再苦再累我们也会坚持下去,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您放心!感谢你们的肯定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仗。

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基层一线干部特别是社区干部特别辛苦,前段时间,鹿城的各个社区干部“睡姿照”在网络上刷屏了。在这场战“疫”中,菱藕社区是如何管好社区这个“小门”的,具体有哪些举措?

菱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翁冠敏菱藕社区11名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女性,被群众称为“娘子军”。此次疫情防控中,各个部门下沉一线,联合抗疫,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和支持。为做到“外防输入、内防输出”, 菱藕社区实现“多对一”要求,社区积极充实“人防”力量,按照“全员参战、全面部署、全网排查、全位宣传、全域严控、全天作战”六全工作模式筑牢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以网格楼幢为单元,以“时间银行”为阵地,组建“楼栋长+网格长+网格员+联户党员+志愿者”的“红色联队”,实现“五对一”的跟踪管控与服务,担任疫情防控的“排查员”“宣传员”“管控员”“服务员”,确保疫情防控一人不漏、一户不漏。为严格执行“每户一代表,多日一采购”规定,我们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等难题,精心解决“吃饭大事”,打破“一道门”距离,对接菜篮子和辖区商户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社区网格员还组成“帮帮团”“宅急办小队”,为居民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线接单、全程代办、一管到底,做到“隔离病毒,不隔离人心”。特别是为辖区群众和居家隔离家庭、孤寡老人、困难群体提供物资采购、关怀慰问、心理疏导等各类红色服务。

在这次社区防疫工作中,智能技防发挥了重要作用,监控全覆盖实时监控对象动态,车辆微循环、人脸识别杜绝外来人员来访,红外测温仪准确快速量取体温,这系列的技防操作减少了卡口阻塞压力,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在应对返工潮中,菱藕社区根据防疫和复工两手抓,大力推广“菱藕防疫调查表”,返温人员通过二维码扫描填写个人信息,上传健康码,做到“线上备案+线下核查”,实现“零次跑”“码上办”,以最快方式助力企业复工。

对辖区里复工复产的企业、单位、商户,社区要求签订防疫承诺书,企业做到三看三问,商户按照五步法,另外社区为他们设立了手消点,提供由安基金捐赠的免洗洗手液,保障大家安心复工。

如今,辖区内不少商家、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已正常营业或复工,我们相信只要与群众在一起,利用群众智慧自我管理,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

记者:请问黄宇慧,作为同行,我们希望你能保重身体。在这场战役中,其实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是一线“战士”,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否谈谈基层媒体的战“疫”故事?

鹿城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黄宇慧:我们所有同事都很拼、都很给力,他们是温州全体新闻工作者拼搏在一线的真实写照,铁肩担责,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来战“疫”,勇往直前。很多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从接到任务的那刻起,连续1个多月没有休息,始终奋战在报道一线。

记者施晴雯因为太累扁桃体发炎发烧了,去医院检测排除新冠病毒的嫌疑后,没休息两天就又坚持回来上班了。

记者戴武杰战“疫”期间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即便是深夜凌晨,依然能见到他活跃在采访一线的身影,大家都称他为“拼命三郎”。

主任林梅,她和丈夫都是媒体人,因为疫情无法照顾孩子,上小学的女儿只能自己在家照顾自己。

副主任郑范琦早出晚归,家里小孩才一周多,几乎都要忘记妈妈的样子了。

这样感人的事还有很多。像这样突发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公开就像一剂社会稳定剂,可以稳定社会情绪、安抚恐慌心理。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次疫情中,全市各级新闻媒体战线投身抗疫一线,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音、第一时间解读政策公告、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第一时间求证不实谣言,为防疫工作赢得时间、赢得民心。

以鹿城区融媒体中心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作用,一大批骨干采编人员,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及时报道中央、省、市、区的决策部署、基层的做法成效,挖掘报道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实时报道各地各部门的防疫攻坚工作动态,并开设专题专栏,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小视频、H5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的融媒体产品。

疫情期间,融媒体中心33位同事日夜奋战,累计刊发了1400余篇报道,生产了18个新媒体“爆款”。另外,海外传播官、文艺家、民间艺术达人同舟共济、合力声援战“疫”,他们记录时代、讴歌英雄,倾力创作歌曲、温州鼓词、瓯剧、诗歌、快板等文艺作品,鼓舞了全民斗志,凝聚了温州精神。这场战“疫”,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人员以“强大的战斗力”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采访中遇到的最感人的事,是一名80高龄老党员的事。我接到省媒约稿,要求采写一位支援武汉医生的家书背后的故事。这位医生的老母亲已经80岁了,是一位老党员,却坚持要去社区站岗执勤,想和孩子们一样,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专门写了一封家书给远在武汉一线坚守岗位的孩子,她说:“你是人民的医生,国家培养了你,需要你的时候就该挺身而出。”

我当时听到这段,真的非常感动。我想,一定还有更多这样的老党员、老前辈、老母亲,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们,他们的精神就是鼓舞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我们作为年轻人,作为党员,都应该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

作为媒体人,就是要众志成城,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牢牢守住我们的“宣传战线”,共同守护我们的家人,守护鹿城,守护温州!

记者:张存闹你好!请问是什么原因让你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来?在防疫志愿活动中有没有什么最让你难忘的人或者事?

温州征远军创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存闹:之前参与过很多志愿活动,被志愿者的无私和爱心打动,随着温州疫情蔓延,我也想着能为温州防疫做点什么。

春节前,我弟问我:“哥,我们下午什么时候回家过年?”“我今年过年不回家了,我决定留在温州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我弟第一反应愣住了,当他反应过来时他说“那我也留温州跟你一起当志愿者”。

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妈,最近发生疫情,今年我们两兄弟就不回家,你们在家里吃好,没事尽量不要出门了”,爸妈有些犹豫,但他们最后还是同意我们参加防疫志愿活动,只是反复叮嘱要“注意自身安全”。

家人的支持也坚定了我们参加防疫工作的决心。“虽然我理解父母是担心我们,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疫情结束我们兄弟俩再回家陪父母吃个延期的年夜饭。”

在温州东战“疫”期间,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月15日那天,是我们青年突击队周阳同志24周岁生日。我们晚上6点钟交接班后,在执勤的帐篷里为他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没有美味佳肴,没有家人陪同度过,只有一个小蛋糕,一支蜡烛,一群“战友”陪伴、大家共同唱着生日快乐歌;在烛光中、生日歌中我看到他两眼有些泪光,当时我的内心感觉每位志愿者不容易。

这次特殊的“战役”中,穿上红马甲他们是一位志愿者,脱下红马甲他们都是父母的孩子,哪有父母不担心的,感谢所有志愿者的父母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后援志愿服务队伍响应微信群里看到一条需求信息:正在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奋战的朱医生,父母在家,不方便出入小区,需要代购一些食材及生活必用品。

我第一时间认领了志愿服务,并带领3名志愿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朱医生家属,收到了家属的采购需求清单,领到任务时已经是下午3点,当时市区各大农贸市场营业时间为上午时间段,下午都要消毒,我们打听了一大圈,得知瓯海大西洋永辉超市还开着,立马驱车前往按照“订购单”采购。

买好后,我们又驱车赶赴15公里外的朱医生家里,当我们将3大袋蔬菜、肉类送到了朱医生家中时,老人家从开门那一刻就一直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告诉老人家:“朱医生最近调到六医去比较忙,接下来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联系我们就好!这次疫情这么严重,医务人员真的很辛苦,他们替我们将病毒挡在了最前线,他们在一线救死扶伤,我们会在后方保驾护航。”

今天是我参加战“疫”第41天,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志愿者共同战“疫”,坚守在“疫”线,每当看到我们志愿者换班后靠着就能睡一会儿,我习惯性用手机给他们拍个照片作纪念,我有点心疼,大家每天早出晚归,确实辛苦!但是没有人喊累!大家的志愿服务精神让我很感动。

疫情结束后,我第一件想做的就是回家陪父母吃一顿延迟的年夜饭,和他们聊聊这段时间的经历!

主持人:谢谢今天5位特殊的新闻发布人,你们真诚朴素的话语,你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你们的坚强和勇敢 ,你们的担当和奉献,让我们看到了在这次战疫中彰显出团结奋斗凝心聚力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作为。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