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经济信息
温企“鼎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携手创业
发布日期: 2020- 06- 17 08: 28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一场梅雨过后日头正烈。瓯海区经济开发区翠柏路3号,两排白色厂房,转角处烫金大字闪闪发光:浙江鼎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左上方电子屏里滚动着一则喜讯:“欢迎谭建荣院士一行莅临指导!”鲜红的字幕甚是欢喜。

新冠肺炎疫情正影响全球,这间仅有7.3亩的厂房里迎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谭建荣。更令人注目的是,短短22天,企业老板与院士从初次见面到结盟合作,打开了一个创业故事的新篇章。这速度,连谭建荣自己都感叹“破天荒”。

一家不算很有名的企业到底凭什么引来行业“顶流”科学家?22天达成结盟的前前后后,又藏着哪些值得品味的注脚?

成功的经验或许不能照抄,但故事的细节总是内有乾坤。

“机遇当前我却看到了危机”

疫情下,如何生存是很多企业无法绕开的难题。但鼎业似乎格外幸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下消费大幅下滑,线上消费却逆势上扬。我做了三十来年企业,没想到在一场危机中撞上机遇。”面对记者,鼎业董事长厉勇若有所思地说。

接着,他报出一串数据:2020年一季度,企业销售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4月至5月增长25%……跳动的数字仿佛拼成一个词——“风景独好”。

在厉勇办公室对面,那厂房自复工以来几乎日日夜夜灯火通明,车间大门附近挂着好几排折叠的行军床。“太忙了,临时买了这些床,让工人们中午能休息就休息下。”

厂房里密密麻麻摆着几十台数控车床,过道仅够两三个人并行。这样狭小的空间却承载着羡煞旁人的苦恼——订单暴增后,车间拧紧了发条,但还是供不应求。

“机遇当前反倒叫我看到了危机。”盯着眼前一台台不停运转的机床,厉勇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他凝视机床的目光仿佛正望向内心的高峰,为如何翻越障碍动起脑筋。

不愿小富即安。但长远看,土地空间总归有限,只能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制造,打破制约,才能实现效率和亩产的突破。科技创新就是通向那座高峰的“华山一条道”,人才就是根本的根本。

求才!求高端人才,迫在眉睫!

就是这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感和深思远虑,给鼎业和谭建荣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企业愿助一臂之力”

故事的前章在今年3月。

厉勇到北京申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或许是对求才“念念不忘”,当偶然听到“谭建荣”三个字时,他不由得竖起了耳朵。因为这次“偶遇”,等不及回温,就与公司副总裁左小飞四下打听。

原来,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谭建荣不仅在数字设计与智能制造方面造诣深厚,研究成果在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功应用,还曾在机床厂当过整整15年机械工,不只精通学术。“他就是我要找的人!”厉勇惊喜极了。

但当时,谭建荣并不知道在温州里有个想“下大棋”的鼎业。凭什么请得来?

就像所有敢于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温州人一样,不知“备了多少课”的鼎业终究要到了“入场券”——5月14日,西湖边,左小飞与谭建荣院士特别助理会面,不像别的企业那样试图以雄厚实力引起关注,而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给院士留下深刻印象。

坦诚地“摊开老底”,真诚地请求帮助:“我们的家底就是如此,但转型的决心非常坚定,科技创新的志向非常明确。谁能帮我们呢?就是谭院士了。”一腔肺腑之言换来爽快答复:“这样的企业不妨一见。”5月14日,谭建荣还与鼎业签下“首席科学家”聘任协议。

5月19日,西子湖畔,厉勇终于见到谭建荣。这次,不仅立下技术顾问之约,双方还就“工业互联+智能制造”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交流。“想借科技之力为自己谋长远,也想用科创成果帮大家”“愿以智能制造转型成果服务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长谈之中不断碰出火花。

见面后第22天,谭建荣来到温州。在温州·瓯海产业数字化转型主题论坛暨院士聘任仪式上,他受聘为鼎业“首席科学家”,面对台下的记者和听众动情地说,这位温州企业家很有情怀,愿助一臂之力。

“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之人”

22天的密集接触中,鼎业以拼劲、真诚、志向、情怀的高能迸发“击中”谭建荣。这看似巧合的机缘背后,却有长达两年多的“因果必然”。

网络经济蓬勃葱郁,像鼎业这样生产包装机械的企业水涨船高。但市面上大多数包装机未实现智能化改造或改造不彻底,造成浪费。假设一台占地一平方米的自动化机器每天能包装40000件,市场需求却只要20000件,这就产生半天的浪费。“而且一种商品的包装往往需要多台机器分工完成,浪费巨大;而这又是传统制造业的通病,所以智能制造是我们制造业唯一的出路。”厉勇说。

“一只脚已经跨入制造业蓝海,另一只脚就要加快科技创新。”面对痛点难点,鼎业像一只弹簧,外部压迫越强反弹越高。两年来,组建人才团队、自主研发、主动探索……一头钻进了技术改造。

“机器变聪明,人、地、时都为用户赚下一大笔科技附加值。”说着,厉勇指向车间里一位技工,“像他,一个人能操作六台机器,却是整个车间最轻松的,凭什么?就凭这些机器有科技的‘心’。”

越是与技术“较劲”,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也就越强烈。今年5月,鼎业加入瓯海区面向全球的“张榜招贤”,亮出“卡脖子”难题,重金邀请人才。德国数字化领域专家罗岚教授领衔专家团揭榜而来,在参观鼎业的车间后,罗岚惊讶地脱口而出:“没想到你们已经在尝试智能化,自己跑上了工业4.0的大道!”

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之人。正是这两年多来不懈追求技术改造,让鼎业在一次次实践与经验中积累出赢得人才的“必然”。谭建荣“另眼相看”、罗岚团队递来合作清单……创业创新蓝图铺展案上。论年龄,30岁的鼎业不算“后浪”,但这段“疫”下引才的故事似乎在说:

锐意奔涌者便是后浪!(记者 缪眎眎 姜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