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民信息
永嘉:荒地入股合作社 贫困户“靠山吃山”
发布日期:2020-09-16 11:20:31浏览次数: 来源:今日永嘉 字体:[ ]

时下,走进桥下镇昆阳东村的永嘉东岗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成熟的白玉苦瓜挂满枝头,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村民潘寿翠就忙活开了,有条不紊地打包刚摘下来的苦瓜,一根根苦瓜经过她的巧手,小心翼翼抱送到田边,准备运回去加工。欢乐的笑声与鸟虫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田园丰收的交响乐,悦耳动听。

小苦瓜带来“甜”日子

“白玉苦瓜的销路不用愁,每天都有客人提前预订。桥下华夏游乐上午就过来拿货,所以现在要趁早摘下来好装箱。”最近一段时间,潘修俊很忙。种植基地试种的10亩白玉苦瓜到了采收时间,隔一天都会成熟700多斤左右,必须及时采收、加工,作为负责人之一,潘修俊一边要组织村民到地里采收,一边还要培训她们进行初加工,恨不得一个人分作两个人用。

“白玉苦瓜生长周期短,一周就能长到8两。从5月一直收到11月,有近半年的采摘期,保守估计亩产10000斤。今年受台风影响,也能保证7000斤的产量。按一市斤8元的收购价计算,一亩地平均收入可达5万元。”正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的台湾农技专家黄国昌告诉记者,白玉苦瓜种植技术简单,唯一难把握的关键技术就是采收、加工要及时,才能保证质量。

“村里发展苦瓜种植挺好,我还能来干点活、挣点钱。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挣120元,两个月能有5000元的收入,合作社成了咱们的脱贫大帮手。”看到一茬一茬茁壮生长的苦瓜,在合作社里务工的潘寿翠脸上露出了幸福满意的笑容。在东村,像和潘寿翠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很多,合作社长期固定给村民提供管理、采摘、开荒就业岗位。今年自复工复产以来,每天都有10来人在基地务工。

休息间隙,潘寿翠望着眼前一箱箱打包好的苦瓜,谈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心里甜甜的。

“各地订单不断,市场效益很好,合作社里的社员们也都能尝到甜头。”东村党支部副书记潘修俊介绍,永嘉东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今年5月,流转土地332亩,一期已开发利用53亩,以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方式进行运作。主要发展白玉苦瓜、台湾香瓜、台湾特级西瓜、新一代超级杂交水稻等特色农业产业,吸收周边村民务工,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乡贤领头农民放心

群雁高飞头雁领。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带头人是关键。潘美多,无疑就是村民致富的“领头雁”,用大家的话说,就是“跟着他干,准没错”。从永嘉“弹棉郎”到知名企业家,他始终对家乡有着一份朴素的情感,眼看着成片成片的土地杂草丛生,心里有点着急。“村里的空地荒废着也不是个事,得要搞出名堂为大家创造经济价值。”2017年,潘美多回到家乡,在撂荒的土地上踱步思考如何将荒地变为“聚宝盆”。

“传统的方式给农户提供的帮助有限,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潘美多说,小农户自己经营很难抵抗市场风险,分散经营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大多数农民在缺文化、少技术、没信息的情况下,往往容易盲目生产,导致农产品流通无序、销售不畅,最终增产不增收。

“今年3月,潘美多找到我们村两委,说要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潘修俊说,这个想法与村两委不谋而合,他们也希望找一个有渠道、有信誉的人组建一个合作社,带领农户做大做强。

经村两委商议后,合作社采取“村民带地、带资、带劳力入股+专家技术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永嘉东岗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以荒山闲地入股,发展高端农作物种植产业。

“靠家里的那么几亩地,效益没多少,不如到合作社来,每天领工资,合作社收益很好,也不用担心蔬菜瓜果卖不出去。”在潘美多的开导下,一期共有12户村民分别带地、带资、带劳入股,潘太春就以2亩荒地和2万元入股,是合作社的一名“管理员”。 据了解,合作社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生产劳动,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打工的方式获得收益,实现就业增收。有人算了一笔账,农忙时,管理家里的田地;农闲时,到合作社务工一天的工钱有120—260元,这样年收入大概能增加3万多元。

潘美多说:“昆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是我的初心。非常感谢全体社员对我的信任,把未来的希望托付于我,我一定不辜负乡亲们的嘱托,就像当年我带着梦想离开这里,今天我带着梦想又回到这里,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再次实现梦想,超越梦想!”

引资引智缺一不可

“发展农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引资引智缺一不可。”潘美多介绍说,确定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后,他从台湾引进了有头脑、有眼光的台湾农技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并以技术入股集体经济,增强合作黏性。

黄国昌是从台湾“嫁”到东村的专家,说起这个专家,当地人就一句话“太能干了!”从5月入村,就一直蹲守在田间地头,每天灰头土脸,检测作物生长情况。黄国昌告诉记者,这边长年日照充足、湿度适宜、无污染、土壤优质,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植物不易遭受虫害,为种植绿色无公害的原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良种良法需要推广,但在农村,农民更希望看到实效,不敢轻易尝试新品种。当优质的新品种推广遇到难题时怎么办?“我们种给大家看!”黄国昌说,比如试种植的13亩的袁隆平团队新一代超级杂交水稻,一穗达到300粒,亩产达700公斤,试种成功后,不断有种植户来询问。这种情况下再推广给农户种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这厢,苦瓜、水稻硕果累累;那厢,香瓜、西瓜即将上市。品类多样的农副产品背后,离不开优良品种、农资、农技的支持。正是他们为农业产增收保驾护航,是农产品丰收的“幕后英雄”。

潘美多认为,通过“良种+良法+良品”的模式可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除了要为农民提供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抗病、高产优良品种,还要努力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和先进技术。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抱团发展”,以种植高端绿色有机产品为原则,以科学种植为指导,打造一个服务于社会、多方共赢科技成果转化园。

下一步,合作社将试种更多优质产品,计划复垦剩余的流转荒田,分水果区、蔬菜区、粮食区、中草药区,打造生态农旅基地。(记者  潘益风  汪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