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5001/2020-05798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工业、交通/机械制造与重工业
文 号: 温政办〔2020〕9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12-31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1/2020-05798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工业、交通/机械制造与重工业
文 号: 温政办〔2020〕9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12-31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 2021- 01- 20 14: 32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我市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激发传统制造业新活力,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全面总结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1.0版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我市传统制造业优势,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为重点,全力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我市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级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发展示范区、全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传统制造业新增中国500强企业2家,传统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6%,亩均增加值和亩均产值保持全省前3,规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8%。

——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重塑,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到2022年,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7%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工业设备联网率达到52%以上。全面出清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

——打造服务化先行示范。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全覆盖,共享制造有效推进,产业链协同共享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领域新模式和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到2022年,新增省市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中心)40家,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设计服务收入增长10%以上,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打造集群化创新示范。围绕电气、汽车关键零部件、模具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核心技术,打造若干条链条完整且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韧性的优势产业链与特色产业链,促进传统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到2022年,力争新增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1个,五大传统制造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其中规上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数字化提升

1.加快工业产品数字化提升。以五大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导向,支持企业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数字化融合新产品,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芯片等技术在产品中的集成应用,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到2022年,在智能装备、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产品,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2.加快制造方式数字化提升。加快传统制造业重塑步伐,大力推进“千企智能化”深度改造,构建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在管理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系统性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鼓励企业开展自动工段、智能产线、数字车间、智慧工厂的逐级改造提升,选树一批示范“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最美工厂”,探索建设“未来工厂”“透明工厂”。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建成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到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2000个,传统制造业新增应用机器人4000台,机器人密度达到148台/万人,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0家、未来工厂2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4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3.加快平台企业数字化提升。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平台企业实现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商务、仓储、物流、孵化等资源要素的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建设一批高水平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工业应用场景。推进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提升研发生产、管理运营、业务创新效率和水平。到2022年,实现五大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上云标杆企业40家、“5G+”工业应用场景20个,重点工业企业5G技术应用率达到30%。(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4.加快产业基础数字化提升。加快模具产业集聚发展,对接专业院士团队,为模具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持,引进一批模具领域数字化改造服务商,提升模具产业数字化生产水平。加快电镀产业整合提升,实施都市区老旧电镀园区搬迁改造和县域电镀园区对标提升,引进高端电镀企业、优质“三废”循环利用企业落户温州,打造绿色化、数字化电镀园区。加快铸锻造产业优化升级,引入数字化服务供应商,建设以铸造为主、锻造为辅,兼具高压阀门精密锻造及卫生级精密铸造为特点的铸锻造产业园,补强传统制造业基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工业与能源集团、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加快集群化发展

1.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按照“一园区一产业链一平台”模式,加快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提升园区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循环生产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3+1”高能级战略平台和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新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实施“百园万企”建设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小微园“十条刚性措施”,打造“小而专、小而高、小而好”的企业成长和产业培育平台,争取每年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20个、数字化园区15个、省级示范小微企业园(四星级以上)2个,园区主导产业保持70%以上、容积率不低于2.0。深化工业全域治理力度,结合“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业区块线保护、城市有机更新、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等重点工作,在中心城区内打造16个现代都市型工业园区,实现土地产出效率、企业产出质量的显著提升,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2.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滚动编制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急用先行”优先部署技术清单和前沿技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组织实施一批供应链安全备份项目,对标开发国产替代产品。支持龙头(头部)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盟,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大型活动,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对接转化,构建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加快中国南方电网、极动力项目、瑞浦能源电池、威马新能源汽车等具有温州特征的标志性产业链构建,鼓励本地配套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到2022年,五大传统制造业实现标志性产业链和头部(关键技术)企业全覆盖,实施电气、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20个,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30项,新认定省级首台套产品45项、首版次软件4个,构筑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5个,新增产业创新综合体1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3.深化产业项目招引。推进产业链条化发展,聚焦进口依赖领域,滚动更新产业招商地图,建立市县两级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库,加强国内外产业合作,重点招引与传统制造业关联度高的工业机器人、微电子、新材料、智能控制器以及系统软件开发、工业工程服务等产业链高附加值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项目。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同建设嘉定工业区温州园、温州(杭州)数字经济园区等一批产业合作“飞地”。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机制,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五大传统制造业每年各招引20亿元以上项目1个,其中电气、汽车零部件项目超50亿元各1个。(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4.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围绕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培育目标,不断完善“雄鹰型”“领军型”“高成长型”“单项冠军”“隐型冠军”“小升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紧盯增加值核算优势企业、亩均产出优质企业、新投产上规企业等重点对象,通过资源优先倾斜、要素优先配置、问题优先解决,培育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重要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凤凰行动”,加快企业股改上市。到2022年,力争新增超50亿元企业2家、工信部“单项冠军”10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70家,“小升规”企业1000家;传统制造业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上市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5.提升区域质量品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专利制定,超前部署一批重大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实施区域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探索“产业联盟+区域品牌”协同建设机制,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深化鞋服两大产业联盟试点的基础上,结合“G104时尚走廊”规划的实施,打造时尚产业联盟,并同步推进区域品牌创建,打响鞋业、服装、眼镜等一批时尚行业品牌知名度,努力培育形成温州“时尚产业”区域品牌。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及低效产能企业退出。到2022年,新增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20个、主导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0个以上,传统制造业“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44家,省政府质量奖1个,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三)加快服务化转型

1.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省市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中心)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和工业设计服务商,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创新设计体系。继续办好“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推动一批优秀设计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市场端大数据企业,通过对消费需求的分析,促进制造端的供给侧改革。鼓励支持企业依托核心产品,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工业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到2022年,新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办、温州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2.培育共享型制造。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分行业培育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新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共享制造环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车间(工厂)。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大型研发仪器设备、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服务,提升产业链协同共享能力,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到2022年,建设具备共享制造能力的车间、工厂2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3.拓展新型营销渠道。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强产业链市场端数字化营销渠道建设,积极参与浙江制造拓市场“春雷计划”“严选计划”,培育一批本地优质电商企业,优先支持产业联盟内企业创建C2M“超级工厂”,进一步推进制造企业去中间商,实现产销最大化。培育一批产业直播机构、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培养一批网红带货达人、建立一批产业直播基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到2022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600亿元,实现跨境电商网络零售(出口)16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例会,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试点示范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责分工,研究出台支持措施,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改造提升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真抓实干,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措施,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狠抓落实。(责任单位: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强化要素供给。强化用地保障,每年新增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对符合省规定预支条件的制造业类重大产业项目,向省争取预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强化融资支持,协同促进国开行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实施,优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保障,确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强化总量统筹,在项目用能和排污总量控制上,通过全市统筹调剂,向重大项目倾斜。强化关键紧缺人才引育,滚动更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落实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攻坚行动,每年引进培育海内外各领域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0名以上,工信领域中高级工程师50名以上。(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

(三)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策集成式改革,抓好惠企政策延期优化,不断降低企业政策性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每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持续完善“三服务”“万名干部进万企”工作机制,推动“帮企云”、企业码等服务平台迭代升级,企业问题化解率保持90%以上、满意率9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三服务”办)

(四)推进标杆示范。制定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省级分行业试点和改造提升工作开展综合评价,并定期予以发布。根据评价结果,每年遴选一批转型路径明确、提升成效明显、保障措施有力的县(市、区)为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县(市、区),总结形成一批先进的经验做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统计局、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