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图片信息
温州“两带一园”串起乡村振兴靓丽风景线
发布日期: 2021- 02- 01 07: 52 浏览次数: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应忠彭 陈 攀 字体:[ ]

泰顺万排醉美茶园

农村人居环境更美、乡村农旅产业更旺、农民增收路径更宽……近年来,温州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带、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和美丽田园创建(简称“两带一园”),一个环境美丽、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美丽乡村在瓯越大地上遍地开花。

“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激活乡村

如何让地域广阔的温州西部山区实现“绿富美”?近年来,温州按照“环境美、产业优、交通畅、百姓富”的要求,规划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阵地。日前,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社会公众总体满意度为88.8%,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达到83.8分。

冬季的周末,走进永嘉县楠溪江畔的源头村,房前绿水悠悠,村道干净整洁,庭院花团锦簇,游客络绎不绝,构成一幅绝美的乡村图。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突破口,全力开展“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西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温州累计改造农村公厕10819座,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村295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在瓯越大地不断涌现,也激发了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三年来,全市谋划实施了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点产业项目425个,累计投资达367亿元,休闲农业、农家餐饮、乡村民宿、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新打造了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和旅游目的地,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9个、特色精品村129个,创成3A级景区村庄186个,建成美丽田园46万亩、美丽庭院5.1万户。

瑞安市曹村镇“最美田园”

刘伯温故里( 孙新尖 摄)

平阳霂野民宿

雁荡山花语拾光民宿

“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面

“有采摘,也有小孩游玩的项目,待一天都没问题。”走进乐清市清江镇北塘村,来自温州市区的方静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草莓基地里自助采摘,这是由乐清市北塘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场。市民还可以从这个基地出发,自驾沿着乐清雁荡山到楠溪江的公路玩上两天。这便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来的改变。

2018年,温州市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市布局建设109条示范带,截至2020年底,已成功打造81条。一条条飘逸闪动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把原有的散落在乡村的精品和亮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勾勒出温州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一带一规划、一带一主题、一带一重点……如今,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成为示范“带”动温州开启发展新模式的一枚枚生动注脚。比如,洞头区东屏街道打造的两岸同心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实施蓝色海湾修复、花园村庄建设等项目,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挖掘文旅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了黄沙变黄金、石屋变银窝、美丽风景线变美丽经济线。苍南县矾山镇打造的“世界矾都·休闲观光”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修缮福德湾村古矿址、古民居,打造立体灯光秀,实现了工业文明与乡村休闲产业交融互动,成功打造了“一路美食、美景、美宿”“一路古屋、古迹、古村”的乡村休闲综合体验区。

2019年开始,温州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基础上,通过跨县联建、市县共建,叠加建设成果,创新打造了“山水雁楠”“红都绿野”两条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进一步放大了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带动效应。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落地成“带”,温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富、治理善、乡风好、环境美、产业强”的效果逐步凸显。

“美丽田园”孵化出“美丽经济”

乡村美丽田园的一片片花海、一座座趣味木屋、一条条印象隧道、一个个小型动物园、一畦畦特色果蔬,以其“农业+旅游”的魅力,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游客“白加黑”前来打卡。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昔日100亩荒田蝶变“双魁印象”休闲公园,这是温州美丽田园创建的一个缩影。

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田间经济是重要的支点。温州市坚持将改善提升农田环境作为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田间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来抓,做到矢向发力,夯实做强。在田园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该市创新建立督导工作机制,市四套班子20多位领导坐镇创建一线,并组织14支“两千”“两万”指导服务队深入乡村田间进行“一周一督导”,形成市委市政府督导抓、县(市、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美丽田园创建的高压态势。

温州在发力农田环境整治、塑新田园形象的同时,着力打造美丽田园示范样板田块为农田“铸魂”。加速美丽田园向“美丽经济”转化,使失管地、抛荒地、边角地得以统一开发利用;全市农村“合作社+农户”“农户+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接连落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统一品种布局初步形成,全市4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田园综合体和1000个“瓯越鲜风”生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美丽田园创建与乡村振兴形成互动,充分显示“美丽经济”魅力。

永嘉茗岙千亩梯田

温州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助力乡村振兴

面对基层疫情防控,他们放弃休息、冲锋在前;围绕村集体经济、民生实事建设,他们带头领办项目、克难攻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村工作指导员”。2019年以来,温州市接续强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两年来派驻各级农村工作指导员12460人次,累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和物资3973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4538个,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这个项目进展很顺利,非常感谢!”在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双岙村,眼看着工地一派忙碌,乡亲们都赞叹不已。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派驻该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温州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徐孟鹤,通过深入调研、紧密对接街道和职能部门、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引导,投资额达3亿元的三产安置地项目的遗留问题终于解决了。

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强,首先得益于组织保障强。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自2004年开始全市推行以来,长期坚持、接续推进,树立在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发展、锻炼干部的导向。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赴驻地调研,在政策宣传、资金项目支持、技术指导、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延伸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设立科技特派员、金融指导员等,在科技、规划、金融、产业等方面多维度补充支持。

化解疑难问题、承接重点任务。在疫情防控、村(社)组织换届、复工复产等重点任务中,处处有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身影冲锋在前。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胡保永、陈忠浓驱车几百公里赶回文成驻地投入疫情防控。市派泰顺县东安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张蜀孟组建村物资采购服务队配送物资药品,被央视报道;省派农指员胡保永、市派农指员林玺获得“温州市疫情防控事迹突出的党员干部”称号。

项目引领为王、帮扶工作落地见效。省政府办公厅杨永飞在担任平阳县凤卧镇马头岗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紧扣“省一大”会址红色基因,积极对接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市派农指员陈培鹏协助洞头区驻村引进3家超千万元的民宿企业;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派驻平阳县水头镇永乐村指导员张维林,推动落实总投资600万元的生态河道治理项目。温州市通过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项目领办”制度,会同市委组织部共同发文,明确各派驻干部在结合驻村调研、征求意见和村两委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基层党建、村级集体经济、民生实事等方面申报领办项目,并对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给予每人1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如今,这些项目次第开花结果,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基层诉求精准交办,赢得群众好口碑。2020年12月底寒潮来袭,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派驻泰顺县大安乡农村工作指导员张海利,手把手指导樱桃番茄种植户采取增盖薄膜保温。温州在市级层面牵头开发“帮农云”农村诉求在线处理平台,实施键对键跨时空服务。“帮农云”平台启用以来,各村可以足不出户提交各类问题,办理效率有了较大提升,共排摸基层群众问题8746个,化解8719个,化解率99.69%,赢得群众好评。

此外,温州市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如文成、平阳、苍南和乐清、永嘉、龙湾等地,按片区召开三级农村工作指导员月度、季度交流联席会,对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市农指办对省、市农指员派驻村全面走访,选择共性或突出的问题,发挥市级部门和高校、科研单位的职能优势,采取联合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集中力量支持解决。推行常态化信息报送,深入挖掘和反映典型事迹,及时准确反映动态性、成果性情况。相关考核评优向派驻干部倾斜,做到“考评有关爱”,持续激发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