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财政信息 > 政府预决算 > 2021年
索引号 001008003015011/2021-00438
组配分类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1-0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温州市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1- 02- 08 浏览次数: 来源: 市财政局

2021年2月2日在温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温州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温州市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之年,是谋划“十四五”规划和未来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市财政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工作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助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2.0亿元,完成预算的96.3%,增长4.0%,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0%。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7.2亿元,剔除新增债券和一次性项目支出因素后,为964.0亿元,完成预算的99.4%,同口径增长5.8%。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主要科目执行情况:

(1)主要科目收入情况

(2)主要科目支出情况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体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2.0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724.5亿元,收入合计1326.5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7.2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299.3亿元,支出合计1326.5亿元。

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由于2020年省与市县之间财力正在结算中,最终数据以市县〈市、区〉实际结算数为准)。

2.市级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3%,增长11.6%,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1%。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5亿元,剔除省级下达车购税一次性支出17.8亿元后,为117.7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同口径增长8.3%。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年初支出预算,主要是上级专项补助收入增加。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主要科目执行情况:

(1)主要科目收入情况

(2)主要科目支出情况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总体收支平衡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8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245.0亿元,收入合计376.8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5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241.3亿元,支出合计376.8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由于2020年省与市、市与区之间财力正在结算中,市级最终数据待结算汇审完成后再专题报告)。

3.市级功能区

2020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温州生态园等三个市级功能区(以下简称市级功能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15.8亿元,收入合计43.6亿元。

2020年,市级功能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10.7亿元,支出合计43.6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功能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350.6亿元,完成预算的175.4%,同口径增长19.0%;加上转移性收入490.0亿元,收入合计1840.6亿元。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507.8亿元,剔除新增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因素后,为1198.9亿元,完成预算的155.4%,同口径增长40.1%;加上转移性支出332.8亿元,支出合计1840.6亿元。

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增加较多,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因素,以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相应增加。

2.市级

202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39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同口径增长13.0%;加上转移性收入252.5亿元,收入合计643.7亿元。

202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333.5亿元,完成预算的99.6%,剔除新增债券因素后,为264.0亿元,同口径增长11.3%;加上转移性支出310.2亿元,支出合计643.7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增加较多,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因素,以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相应增加。

3.市级功能区

2020年市级功能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8.2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114.7亿元,收入合计132.9亿元。

2020年市级功能区政府性基金支出106.0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26.9亿元,支出合计132.9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功能区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

(三)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2020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530.0亿元,增长3.4%;加上动用上年结余44.5亿元,收入合计574.5亿元。

2020年全市社保基金支出574.5亿元,完成预算的98.9%,增长7.7%。

收支相抵,全市社保基金收支平衡。

2.市级

2020年市级社保基金收入207.9亿元,增长16.7%;加上动用上年结余11.6亿元,收入合计219.5亿元。

2020年市级社保基金支出219.5亿元,完成预算的98.3%,增长5.6%。

收支相抵,市级社保基金收支平衡。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2020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041万元,完成预算的159.1%,下降17.1%;加上转移性收入701万元,收入合计15742万元。

2020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562万元,完成预算的73.2%,下降57.0%;加上转移性支出10180万元,支出合计15742万元。

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平衡。

2.市级

2020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045万元,完成预算的198.7%,增长10.6%;加上转移性收入84万元,收入合计5129万元。

2020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785万元,完成预算的99.2%,下降54.1%;加上转移性支出3344万元,支出合计5129万元。

收支相抵,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平衡。

(五)2020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1.债务限额

2020年省财政厅核定市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926.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03.7亿元、专项债务限额723.0亿元。

2.债务余额

2020年末市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842.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34.3亿元、专项债务余额707.9亿元。

3.债务变动情况

2020年,省代温州市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21.0亿元(一般债券41.8亿元,专项债券179.2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7.4亿元、再融资债券63.6亿元。

2020年,市区共安排还本支出65.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7.2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37.8亿元。

二、2020年财政主要工作成效

(一)聚焦抗疫情稳经济,抓纲带目护航“两战”双赢。面对经济性减收、政策性减收和疫情性减收“三叠加”的严峻形势,市财政局积极研判经济形势,深入挖掘聚财潜能,全力支持“六保”“六稳”,推动财政收入实现逆势反弹回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2亿元,增长4%,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其中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4.7%;政府性基金收入1350.6亿元,同口径增长19%;向上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85.8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86.5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为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在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方面:率全省之先打通防疫物资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创设疫情防控专项资金账户和“抗疫物资采供专区”,极限压缩资金拨付和政府采购审批环节及流程,确保防疫物资不断档。紧急出台患者救治保障政策、加大疫情防控科研技改补助、集中财力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稳定供给,全市财政共下达疫情防控专项资金23.4亿元,资金投入位列全省第一,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保障经济发展主动仗方面:加强政策前瞻性研究和储备,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主动参与制定并保障落实“惠企28条”“稳经济32条”等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全市新增各类减税降费246.8亿元。发放18亿元消费券,撬动市场消费超百亿元。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从严从紧落实厉行节约要求,全市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26.2亿元。

(二)聚焦增优势添活力,锐意进取推进财政改革。一是财政“金改”成为全国样板。连续两年以全省第一的高分获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级试点,推出真金白银“温州财政金改12条”,积极引导财政金融资源支小助微。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68.2亿元,平均利率下降至5.38%,较上年同期下降0.97个百分点,被人民网评选为全国“落实‘六保’任务创新案例”,得到财政部高度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二是涉农资金管理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创新涉农资金投入与分配机制,持续扩大涉农资金跨行业统筹范围,整合设立4.8亿元乡村振兴大专项资金,相关做法作为全省典型案例在财政部来浙调研会上交流推广。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扶贫工作提质扩面,全市累计实施折股量化项目286个,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9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63亿元,实现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双增收”。三是土地收储基金运作新模式有效稳定房土市场。全国首创“循环筹集、统筹调控”的土地收储基金运作新模式,科学优化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时序与节奏,顺利完成80亿元资金筹集任务,切实缓解做地主体资金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三)聚焦稳企业增动能,靶向施策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两直”资金落实成为全省新标杆。全市累计争取“两直”资金和省级惠企利民有关资金134.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直达资金65.2亿元,居全省第一。紧盯直达资金执行、调拨、核算、监控等各环节,以全省第一的兑付速度,提前一个月实现中央直达资金100%支出。按顶格标准为全市符合补助条件的3.7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纾困补助5.7亿元,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二是惠企政策“直通车”跑出助企加速度。打造“奖补资金智管直兑系统”,创新联通全市“国库支付”和惠企政策“直通车”平台,以平台“全集成”、项目“全覆盖”、拨付“全直达”,推动全市全域奖补资金批量快速支付、在线闭环监管,护航政策资金第一时间惠企利民。全市财政部门共刚性兑现惠企奖补资金63.5亿元,惠及企业22万余户次。三是迭代升级服务模式架起政企连心桥。创新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信用融资增信服务,促使贷款利率再下浮10%以上,实现“政银企”三赢,涉及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类项目5000余个、采购资金近82亿元,受到全市中小企业普遍“点赞”。精心打造会计税务专家服务团,高质量举办“财惠民企”财经讲坛,首创会计税务专家在线服务系统,全年服务企业1万余次,解答问题1.1万余个,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高效、精准的政策服务和智力支撑。

(四)聚焦惠民生增福祉,倾心倾力回应群众期盼。全市民生支出76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3%,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一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投入9000万元新建乡村振兴示范带37条,重点打造“山水雁楠”“红都绿野”两条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投入6500万元保障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入1.2亿元用于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不断提升我市新时代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水平。二是全力支持“教育强市”。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有序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完善市属公办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均公用经费相关定额标准。全市投入8.5亿元新(扩)建幼儿园83所,投入2.5亿元建成投用公办园45所,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率全省之先实施高校激励性政策,激发服务地方动力。投入35.2亿元助力温州肯恩大学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创新示范区”、推动温州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助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成全国“双高”前十。三是倾力保障“健康温州”。统筹3.5亿元全力支持医疗防疫补短板项目,加快提升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能力水平。全力保障“明眸皓齿”工程深入实施,7万名适龄儿童免费接受窝沟封闭。通过“社区+补助”“家庭+改造”“人才+培训”等形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拨付7621万元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级下达2972万元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和残疾人事业补助资金,提升特殊群体社会生活保障水平。探索道路交通事故抢救费用垫付改革,垫付抢救费用596 万元,切实发挥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救命钱”作用。四是聚力打造“文化温州”。规范城市书房扶持补助资金管理,累计推动建成城市书房106家,助力城市书房作为全省唯一公共文化领域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规范百姓健身房建设运营补助经费管理,助推全市新建百姓健身房165家,社会力量办体育“温州模式”入选省民生实事并在全省推广。

(五)聚焦提能级建高地,集中财力保障城市建设。一是全力保障“精建精美”。投入27亿元支持市区道路节点绿化彩化、道路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项目,持续保障“瓯江夜游”“塘河夜画”等月光经济项目,加速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二是全力助推“大干交通”。支持深化海港总体规划,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温州港深水航道建设。大力推进总投资200亿元的温州龙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前期谋划,助力打造全国重要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加速构建“521”高铁时空圈,支持做好温州北站、东部交通枢纽等项目推进,重点保障乐清湾铁路支线、义新欧班列作业场所等项目资金。创新轨道交通投融资新模式,获批85亿元专项债券额度,有力推动市域铁路S2线项目建设,为地铁M线投融资提供借鉴经验。拨付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5.7亿元,助推温州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三是全力实施“科创融合”。投入2.7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助力“一区一廊”建设。积极谋划瓯江实验室建设资金保障方案,整合市区财政资金支持科思技术研究院、国科大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全力保障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功举办,设立总规模20亿元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基金,打造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

(六)聚焦强职能促发展,多措并举提升管理质效。温州财政管理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激励项次为全省最多,并摘得全省唯一县级财政管理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项目。一是打造财政监督“升级版”,加强财政监督1+X制度体系建设,深度融合财政监督与巡察审计监督,持续加强对扶贫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力度。首创“三位一体”内控指引实施方法,率全省之先实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合规性建设全覆盖,高质量完成2939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深入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治理,维护政府采购市场秩序,获得“全国政府采购先进监管机构”荣誉称号。二是打出风险化解“组合拳”。创造性建立全市域纵向垂直债务管理模式,深化推进“一地一策”化债方案,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管,完成全年化债目标任务的134.2%。全省首创存量债务降成本置换新模式,节约利息2.9亿元,有效缓释债务风险,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积极扩展社保基金筹集渠道,通过划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计提土地出让收入、向上争取省级补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计35.8亿元,压实社会保障的“定盘星”。三是构筑资金管理“安全坝”。扎实推进公款存放管理,完成市级财政专户资金竞争性招标292亿元。优化国有金融资本配置,组建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金融资本流失。出台专项资金管理风险内控办法和预算编制全流程内控规程,构筑财政资金管理风险“防火墙”。

同时,我们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20年,市财政部门承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118件,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120件,共计238件,内容主要涉及公共财政、政府投资、经济建设、民生支出、政府采购等方面。按照建议提案办理的有关要求,完善承办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实现按时办结率100%、面商率100%、满意率100%。注重将建议和提案办理与推进财政改革发展相结合,通过认真吸收借鉴和采纳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优化政策设计、推进财税改革、完善财政管理。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代表委员们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财政管理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大,部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不高,少数部门财政专项资金执行管理有待提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进一步加强防范等。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等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1年预算草案

(一)2021年财税经济形势分析。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快实现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影响中展现出的强大发展韧性和巨大发展潜能,表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叠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等因素,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从我市经济形势看,尽管2020年全市经济发展抵御住了疫情的重大冲击并实现逆势反弹回升,但投资、消费、出口等税收的先行指标持续向好的基础仍未夯实,加上外部环境变化、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各类风险交织的影响,2021年财政收入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统筹推进“六稳”“六保”大局不容松懈,以及我市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各项大事要事,都对财政支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策和资金保障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将持续加剧。

结合“十四五”总体规划、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协调增长的要求,以及全省财政收入指标安排情况,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初步安排建议为增长9%左右。

(二)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结合对2021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并参考上年度执行情况,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财政改革总体要求,我市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厉行勤俭节约,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全力服务保障“五城五高地”建设,为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以优异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三)202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全市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56.0亿元,增长9.0%。

拟安排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31.0亿元,同口径增长7.0%。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主要科目情况:

主要科目收入情况:

主要科目支出情况: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体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56.0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646.0亿元,收入合计1302.0亿元。

拟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31.0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271.0亿元,支出合计1302.0亿元。

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市级

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137.8亿元,同口径增长9.0%。

拟安排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1亿元,剔除省级提前下达车购税安排的一次性支出和新增PPP支出等因素后,为126.0亿元,同口径增长7.0%。

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主要科目情况:

主要科目收入情况:

主要科目支出情况:

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总体收支平衡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137.8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200.2亿元,收入合计338.0亿元。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144.1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193.9亿元,支出合计338.0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3)市级功能区

2021年市级功能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31.5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6.6亿元,收入合计38.1亿元。

2021年市级功能区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2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2.9亿元,支出合计38.1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功能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1)全市

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820.0亿元,同口径下降39.3%;加上转移性收入180.3亿元,收入合计1000.3亿元。

拟安排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825.0亿元,同口径下降31.2%;加上转移性支出175.3亿元,支出合计1000.3亿元。

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

(2)市级

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195.0亿元,同口径下降37.9%;加上转移性收入118.4亿元,收入合计313.4亿元。

拟安排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10.0亿元,剔除新增债券因素后,同口径下降20.5%;加上转移性支出103.4亿元,支出合计313.4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

(3)市级功能区

2021年市级功能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136.0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15.6亿元,收入合计151.6亿元。

2021年市级功能区拟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137.4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14.2亿元,支出合计151.6亿元。

收支相抵,市级功能区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

3.社保基金预算草案

(1)全市

2021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预期355.8亿元,增长12.9%。拟安排全市社保基金支出291.3亿元,增长6.7%。收支相抵,当年收支结余64.5亿元。

(2)市级

2021年市级社保基金收入预期126.5亿元,增长13.2%。市级社保基金支出100.2亿元,增长4.3%。收支相抵,当年收支结余26.3亿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1)全市

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期25369万元,增长68.7%,增长较快,主要是预计部分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增幅较大等因素;加上转移性收入1856万元,收入合计27225万元。

拟安排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5244万元,增长174.1%,增加较多,主要是以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支出随收入增长相应增加等因素;加上转移性支出11981万元,支出合计27225万元。

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平衡。

(2)市级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期8980万元,增长78.0%,增长较快,主要是市铁投集团预计上缴利润增加及省海港集团股利收入因素;加上转移性收入1794万元,收入合计10774万元。

拟安排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8080万元,增长352.7%,增加较多,主要是以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支出随收入增长相应增加等因素;加上转移性支出2694万元,支出合计10774万元。

收支相抵,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平衡。

(3)市级功能区

2021年市级功能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期1700万元。

2021年市级功能区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190万元,加上转移性支出510万元,支出合计1700万元。

收支相抵,市级功能区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平衡。

5.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2021年市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暂按2020年债务限额926.7亿元控制。

四、认真抓好2021年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

(一)夯实基础、硬核护航,全力助推经济提能提速。强化财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继续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惠企政策“直通车”3.0版本落地见效,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财政政策集成研究和储备,着眼现代产业平台体系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和新兴产业动能培育,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实体经济夯基垒台,助中心城市赋能升级。加大对月光经济、时尚经济、会展经济、康养经济等消费业态的培育扶持力度,助力打造新消费高地。实施财政科技稳定投入机制,年增长15%以上;研究完善支持瓯江实验室、科思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的“政策包”,高标准保障“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提升,助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加快打造政府性产业基金3.0版,研究与“5+5”产业布局相匹配的基金投资体系;继续发挥转型升级基金、科创基金、长三角基金的政策导向性和资金效益,以基金为线,串起产业链,推动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开启“基金招商”新模式,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科学统筹、注重平衡,坚决确保收支平稳运行。坚持唯实惟先的导向和“均衡性、匹配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建立财政收支高质量可持续运行的机制。深入推进“结构生财”改革,以高质量、可转换的调研成果激发“结构生财”制度改革内生动力。加大对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的统筹力度,做大政府可用财力蛋糕,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加强财税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完善财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合理把握组织收入的力度和节奏。密切关注上级政策动向,精准分析国家重大资金投向,提前筛选储备管长远、利大局的项目清单,最大限度争取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上级资金资源支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按照“应减尽减、应压必压、可延尽延、该禁必禁”的原则,继续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完善出台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和城市建管体制,科学合理划分两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组织收入、培育财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严格按照中央、省关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工作要求,全力兜牢“三保”底线。

(三)守正出新、勇立潮头,全面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持续释放财政“金改”活力,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引导作用,激励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推动信贷资源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推动融资“难、贵、慢”问题有效缓解。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对照“五大新坐标”“十个新局面”等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建立政策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确保政策延续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按照“突出重点、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整体智治”理念,重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财政政策和项目分类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基本支出定额化、项目支出标准化、专项资金绩效化”。大力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的整体智治水平。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以跨层级、跨区域、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从整体上实现预算全过程管理、控制和反馈。创新搭建市级政府公物仓,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整合盘活和共享共用,提高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系统推进财政监督改革,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立体化”的财政大监督智慧监管体系。

(四)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积极助力幸福温州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助力“教育高地”“文化高地”“医疗高地”打造。保障“大建大美”“精建精美”高品质呈现,大力支持“两线三片”建设、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特色街区、商圈培育,打造更多展现温州风貌的城市地标。探索土储基金、大建大美投资保障基金使用新机制,拓宽资金使用渠道,完善城市综合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味,切实助力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保障“乡村振兴”高标准实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支持全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高标准支持“两园一带”和“乡村公园”建设。保障“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全面推进,深入谋划地铁M1线,加速推进市域铁路S2线、机场三期扩建、金丽温东延、瓯江北口大桥、温瑞大道南段快速路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保障“幸福温州”高水平建设,继续将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持续深化社会力量办教育、办医疗、办养老、办体育、办文化改革,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互进。统筹资金支持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助力“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和本地高校跨越式发展,加快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打造和浙南公共卫生救援基地、市六医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保障疫情常态化防控,持续助力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为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贡献财政力量。

(五)系统谋划、坚守底线,不断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建立健全精准高效、闭环管理的财政风险防控体系。要开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前门”,构建政府债券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政府债券资金“借、用、管、还”闭环管理。要守牢“后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情况评估机制,做到项目资金有保障、偿债资金有来源,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深入实施“一地一策”化债行动,开展全市政府性债务鹰眼护航行动,全面推进存量债务降成本置换和再融资债券发行。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工作,系统分析社保基金平衡压力,细致研究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提高参保率、缴费率等多种途径提升基金收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防范化解社保基金支付风险。推动出台我市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实施意见,集中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探索出台委托管理责任清单,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体系,促进我市金融板块做大做强。

各位代表:2021年全市财政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拉高标杆善作为、砥砺前行勇争先,为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更大的财政力量!最后,恳请各位代表理解“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财政预算收支安排,并对各位代表一直以来充分理解与大力支持财政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1预算报告.pdf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