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20 > 教育
高等院校
发布日期: 2021- 03- 26 11: 41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温州医科大学   2019年,学校有17个学院(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招生专业27个和“5+3”一体化专业2个。年内招收普通本专科生5086人、硕士研究生1180人、博士研究生96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62万余人,其中独立学院(仁济学院)在校生7025人,学历教育留学生899人。学校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万余人(含5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教职工2475人。有专任教师1538人,高级职称884人。

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新时代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意见,发布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强“金专”建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强化“金课”建设,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3项、省级一流课程74门。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设置“本科教学贡献奖”,评选优课优酬“精彩课堂”。加强第二课堂建设,4门课程入选省社会实践金课,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1个、百篇优秀调研报告1篇。教育部门户网站首页刊发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入围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项目3个,学校成为省实践育人试点牵头高校。

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和评比中成绩优异,其中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2个、单项奖1个,金奖数居全国医药类院校第一;在第16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1件作品获累进创新奖金奖,学校连续第四次捧得“优胜杯”。据省教育评估院数据显示,毕业生毕业3年后就业竞争力等13个核心指标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名。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居全国前10%。

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扩大“引才大使”队伍,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平台,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项目取得零的突破,新增“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2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省重点建设大学前三名。完善师资培养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出国(境)进修资助力度,推进“国际化”“博士化”工程。建立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制度,突出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批优秀人才入选“国家万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特级专家等,一批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学科建设。学校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5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获批国家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临床医学和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获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5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拥有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3个、B类一流学科7个,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10个,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

科技创新。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项、科技部重大新药专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立项数连续五年居全国独立设置医科院校第一名。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5项、实用新型授权169项、外观专利7项。根据中国医科院数据,学校列全国医学院校综合科技量值第21名。至年末,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眼耳鼻喉疾病)、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5项、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7项。

对外合作交流。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其中2个被列为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海外合作的高校、机构增至144所,与国(境)外院校新签署合作协议22项。与世界百强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合作建立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新增全国首个药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首次获批“丝绸之路”、高校研究生等5项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非洲助产士助理培训项目获批教育部“中非友谊”奖学金。高层次合作格局日益完善,加快建设“中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院”“中瑞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加精神健康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亚洲大学“年度国际战略奖”,获上合组织国际医学创新“杰出学术贡献”金奖。强化留学生学籍管理,完善留学生学位授予制度。深化孔子学院品牌建设,举办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加入中医特色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工作联盟。

社会服务工作。深入做好“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进入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行百强,附属眼视光医院居全国眼科专科医院首位。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眼视光医院集团上海分院、附属口腔医院“5050分院”正式开诊。附属眼视光医院牵头组建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发起“近视科学防控博鳌宣言”。“明眸皓齿”工程列入温州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大拇指”工程、“水晶宝宝”等公益救助行动全年救助贫困患儿147人次。“微笑工程”全年为116名贫困唇腭裂患儿带来幸福微笑。“生命之光”志愿服务团推动器官捐献信息纳入电子医保卡。专家团队赴中非、布基纳法索开展“光明行”活动,获外交部及驻外大使馆高度评价。

温州大学   2019年12月,学校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设学院19个和独立学院瓯江学院。至年末,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754人,其中各类研究生1726人、留学生637人;继续教育学生8384人。教职工1762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217人、副高职称教师436人、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322人(546人次),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科和专业建设。学校生态学列入“省市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学校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7个;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立项数和立项率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根据2019年9月ESI数据库,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国内高校排名第145位、位列全省第七位。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位列全省第六位,专利转让位列省重点建设高校第五位。师范专业认证数居全省第一位。学校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

自然科学研究与应用。温州大学主持的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级110项、厅局级55项。理工类科技经费9308.53万元。“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亚热带水环境生态保护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获批。科研成果获得第21届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家一级期刊以上学术论文发表442篇,被SCI、EI索引收录424篇,其中SCIⅠ区、Ⅱ区分别为82篇、151篇;获授权专利260项,其中发明专利175项。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签订横向项目183个,经费2905.7万元。技术成果转让29项,转让费74.36万元。

社会科学研究与应用。温州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获得省部级项目17项。各类科研项目到位经费243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187万元。社科工作者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篇,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0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86篇,出版学术专著45部。艺术创作方面,有2件作品入选第13届全国美展,4件作品入选浙江省第14届美展。获浙江省第2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增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个。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获得厅局级纵向课题立项74项,获得横向合作课题121项,到账经费1250万元。

学城联动。学校对接温州“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行动,服务全市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学校在低压电器、激光光电技术、生态保护等领域研究成为温州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新成立温商国际仲裁院、温州学研究所等平台,贡献“温大智慧”。全年新成立校地合作新型研究院4个,累计建成9个。孵化企业8家、服务企业223家,引进人才27人、入驻团队27个,“激光光电”“智能制造”“印刷产业”“智能锁具”4个研究院获批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年到账经费4476.9万元。“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检测中心跻身国家认可实验室行列。学校被授予温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支持单位。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国际新能源创新研究中心、生物制药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10余个优质产教融合项目,基地入驻合作项目经费1.69亿元。

温州肯恩大学   2019年,温州肯恩大学在校生2465人,应届毕业生428人。专任教师120余名,其中博士学位占55%,具有海(境)外学位占98%。年内新增生物科学(细胞与分子方向)和建筑学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开展8个硕士和3个博士外国研究生专业教育。

围绕建设“温州有作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特色的国际化、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目标,国际化办学实现新突破,内涵建设有效提升。

招生办学。温州肯恩大学面向全国17个省市(新增广东、上海、湖南、云南、陕西5个省市)本科第一批次15个专业招生800人。在浙江省内继续开展三位一体招生100人,报名和参考人数均创新高。学校继续开展全英文、小班化的美式教育模式,春秋长学期常规课程各开设500余个班级,夏冬短学期各开设50余个班级,加强博雅教育和通识课程建设,同时融合中国国情教育和思政课程。4个学院工作顺利展开,面向国际高水平推进专业建设,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列入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学位认证,建筑学专业获得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NAAB)入选资格。物理实验室、生物基础实验室,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被列入“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学校还设立了“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引进、培养并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建立年度奖项奖励机制,设立“育人先进奖、校长卓越奖和杰出贡献奖”。

学生培养。学校继续打造安全校园,加强推进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学校社团蓬勃发展至39个,开展“浙江高校学生论坛”、“荧光夜跑”等大型校园活动以及149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家校合作”项目和本科生成长顾问制度。英语语言中心和学生学术支持中心为学生提供英语辅导和培训、学业辅导等,组织新生英语强化暑期项目等。全年滚动开设毕业生招聘会、宣讲会、留学升学工作坊,以及2019年留学周活动。截至12月初,2019届毕业生共428人初次就业率90%,其中选择留学占68%,进入全球前50的著名学府占43%以上,选择就业占21%。2019年学生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22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金奖。

师生科研。学校加强科研指导,制订出台《温州肯恩大学学生科研创新资助管理办法》《温州肯恩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科研政策。共有18个项目获得SPF/SPS(师生拍档科研项目)资助,资助金额共计47万余元。成功举办第四届学生科研日活动,500余名学生携带220余个项目参加。此外,15个学生项目列入2019年度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名教师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师生共同发表论文22篇。共有15个项目列入各类科研项目,其中人文社科科研项目14个,取得较大突破。成立慈善公益研究中心、公共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意城市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机构。

校园建设。完成学生宿舍二区AB幢并投入使用,完成校园水渠工程以及四标道路。建筑与设计学院(葛和凯楼)建设已进入装修施工阶段,陈天龙美术馆已完工。学生学习与活动中心(图书馆)工程进行基础施工,室外田径场建设资金落实并启动建设。建立7天24小时运行的开放式校园公共卫生、安保和应急系统。积极构建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校园、公园和家园。肯恩小镇等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大学路与双南线连通,肯恩变电所完工投用。延长公交线路夜班时间,增加三语报站,方便师生出行。

学城联动校企合作。学校新增10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温州肯恩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已获浙江省教育厅同意立项建设。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仓鼠国际应用创业团队参加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际赛道金奖。参加温州市创新创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浙南产业集聚区深入开展科研合作;与浙江超神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开发区企业为研究样本开展《温州制造业生产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与实践研究——以温州鞋业为例》研究。组织10余名外教、5批学生,共200余人次到森马服饰等优秀骨干企业开展调研。建成投用浙南首个托福考场。列入2020年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

合作国际交流。省委书记车俊来校调研,希望温州肯恩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更好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刘锦来校调研时表示,要把温肯办成一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大学。学校协助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国肯恩大学举办浙江—新泽西STEM创新教育论坛。承办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的科学分享活动,诺贝尔奖得主铃木章应邀出席作演讲。承办温州市高中骨干英语教育培训课程活动。举行中科院院士杨卫教授《中国基础研究的学术地貌图》、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塔哈·亚赛里博士的《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等全球系列讲座。举行2019年社交网络会议和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会议。赴美参加交换项目共派送学生312人次赴美参加交换项目,并接收安排美肯学生来温学习生活共41名。获评温州首批国际交流示范基地和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还举办书画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等,打造中西文化融合中心和瓯越文化传承基地,促进温商互动和世界温州人回归。

温州商学院   2019年,学院设7个学院(部),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5个。年末在校生11012人,年内共招生3968人,其中本科2279人、专科1689人。毕业生2053人,其中本科1842人、专科211人。教职工685人,其中专任教师483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8人、副高职称教师1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比33.33%,研究生学历占77.02%。

学生培养工作。学院申报成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税收学”2个本科专业;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学生参加省级竞赛获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通过“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校长午餐会”“第二届(学生)校长助理竞聘选拔”等系列活动,构建文化活动体系。管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获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8金融本5班团支部获“浙江省百强团支部”称号;金融学院在“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中获一等奖2个,学院艺术团啦啦操队获全国啦啦操联赛(吉安站)第一名2项。

科研成果与平台建设。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立项43项,总金额497万元。全年外来经费总额639万余元,连续两年达到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每年不低于1万元。科研论文与研究报告,被认定权威级别的论文27篇,2B及以上论文53篇。学院“两个健康”研究院两个研究报告获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批示。年内,学院新增“两个健康”研究中心(厅局级科研机构),获得“世界温州人金融智库”的授牌。

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引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人、博士教师13人、硕士教师85人、外国专业人才(B类)5人、行政高管5人、辅导员39人、兼职教师新增90人。组织参加各种培训200余人次,举办教学观摩81场、教学沙龙27场、名师讲堂10场、学术讲座16场。为新引进29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坚持以“传—帮—带”制度培养好青年教师。

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9月,学院国际大楼、体育馆完工,新增面积11.02万平方米。云端版资产系统实现对接,使用手机扫码,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完成图书馆新馆的应用设备、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开馆试运行。打造学院“最优服务学生大学”品牌,推出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建设,自主研发微教务、MOODLE系统、学科竞赛系统的单点登录整合,至年末上线运行服务项目20余项,服务学生1.17万余人次。

教育国际化。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与40余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全年新增留学项目学生1043人,累计近3000人,获得世界名校继续深造资格应届毕业生本专科学生205人。国(境)外游学(微留学)项目不断优化,在英伦课堂、海外调研、赴美带薪实习等游学实践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港珠澳背景提升、世界名校夏令营、名校交换生等项目,全年参与海外游学(微留学)人数1500余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学校设7个系部、3个二级学院、40个专业。招收新生4532人,毕业生人数3519人(含本科47人),全日制在校生11100余人。毕业生被本科院校录取578人。全校在编在岗教职工731人,副高以上职称237人,其中正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12人。

教学科研。学校现有国家骨干专业、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5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4个、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2个;物流管理专业获得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国家精品课程7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省市级奖35项。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行列,是温州市唯一获评的高职学校。是年,学校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一名、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高职第一名。经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学校被确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工作。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牵头成立浙南职教集团,以项目化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工作,完成企业有实质性资源投入的产教融合项目11个,与中国联通、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心天思集团等共建产业学院4个、产教融合联盟7个,协议引进资金9900余万元,获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温州高校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工作。学校强化推进专业群和龙头专业建设,“鞋类设计与工艺”“电机与电器技术”入选“双高专业群”,获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5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获国家教学资源库立项,学校获“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设立温州高校首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温职院创业分园,师生创业企业年营业额1471.86余万元,学校入选全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技术应用服务。学校举办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2019年年会,牵头50余家单位成立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推进三大科研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重大项目30个,新增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与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科研立项获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市重大攻关4项,授权专利195项(含发明专利172项),完成立地式研发服务、成果转让项目323项,科技到款额2144万元,创历史新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开展社会培训2.8万余人,温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自运营以来线上“帮企云”累计注册企业68000余家,入驻服务机构1300余家,服务产品3000余个,惠企数70万余家次,获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成12家县级分平台,形成市县联动的企业服务网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践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仅1所、全国仅4所入选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与浙江日报温州分社共同打造《课程微思政》视频栏目,合作录制课程思政视频24期,在浙江新闻APP栏目中滚动播出,每期点击量均超过30万人次。新青年下乡活动参与学生人数超1万人次,志愿者注册实现学生全覆盖。2017—2018学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名列全省第二名。学生技能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22项,其中国际奖3项、国家奖9项。2018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2016届(毕业三年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均居全省高职第一名,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98%,留温率68.29%(温州高校第一)。专升本录取人数比2018年增加165人。学校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服务贡献”“育人成效”3个“50强”,名列2019年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全省第一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学院设有光电制造、人工智能、设计与数字艺术学院等7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有杨府山和瓯江口两个校区,占地1100余亩。

教育教学。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简称“双高计划”),获批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校,获高职院校“育人成效”和“服务贡献”双50强称号。多个项目列入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项目认定名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开设高职专业40个,其中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高职四年制专业2个,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学院通过国家级创新创业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攻坚期”的检查,5门课程已在教学中应用,上网资源数18695条,注册用户60079人。“创业基础”等三门课程通过在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验收。

学生培养。学院举办“匠心筑梦,以赛促学”2019年技能竞赛节,共有41个项目、3000余名学生参加。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14个专业1300余名学生参与。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98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18项。开展“聚力七十年,我爱浙工贸”短视频征集等活动,31支“新青年下乡”服务队共开展实践服务活动1685次,参与学生13490人次,服务群众6.5万人次,6支队伍被评为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学生参加第11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第七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效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创新创业。学院与温岭市科技局合作组建温岭市制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四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签约。激光制造与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激光制造与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100万纵向项目。年内科研立项取得突破,共立项各类纵向课题111项,横向课题65项,其中省级课题3项、市厅级及以上课题近60项,获得纵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230.88万元,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项目经费400余万元。获温州市第17届社科成果奖9项,获得一等奖1项(首次)、发展研究奖1项。

社会服务。浙江创意园被省委宣传部认定为“2017—2018年度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国家广告产业园,入驻企业多家被评为省市重点文化企业及科技型成长文化企业。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协助瑞星公司打赢美国“337调查”案件,是全国唯一应诉“337调查”并获胜的化油器专利案件。温州知识产权学院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数字经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成教学院等共组织各类培训25000余人次。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2019年,学院建有5个二级学院和公共教学部,设有专业26个,全年录取新生4231人(含高职扩招629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9256人。在编教职员工581人,其中高级职称187人。

人才培养。学院进入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A等行列。加强专业内涵建设,2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骨干专业、2个基地被认定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产教融合,通过第一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入选高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入选第三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小微企业22家。深化人文素质培育,学生获省级以上一类技能竞赛奖项71项。

科学研究。学院加大研究平台建设力度,以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为核心,申报创建浙江省数字农业园,获建设资金1000万元。围绕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外来到位科研经费2341万元。获市级及以上科研奖项16项,其中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首次以第一单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项、浙江省新品种审定1项、浙江省林木新品种审定1项,3个品种列入2019年度浙江省主推农作物新品种。完成科研成果转化4项,获批专利70项。

服务乡村振兴。学院推进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与11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21个、产业示范基地10个,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3个。开展“十百千”助企专项行动,37名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联系服务企业(合作社)66家。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面积191万亩,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其中水稻“温926”、水果玉米“金玉甜2号”等品种被列为浙江省区域主栽或主导品种;学院与文成县共建的文成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文成农林研究院)打造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建立公共技术应用服务中心1个,打造农业公共品牌1个。牵头和参与组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计划团队4个,选派温州市第十批科技特派员29人(占全市下派总数60.4%)、农村指导员1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建成全市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项目库,举办各类特色培训班82期、培训7192人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学院设有15个特色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461人,教职员工228人,其中专任教师142人。年内,招生录取2148人,应届高职毕业生250人,就业率超98.8%,留温率52%。

教育教学。2020年获批增设专业4个。物联网专业通过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1+X”证书试点获省教育厅批准。与北京翔宇航空集团、北京新大陆集团、新华三集团等公司联合开设“2+1”校企合作订单班。全年新增28家合作企业,其5个专业达成“3个10”校企合作目标。

学生培养。学院获评浙江省学生资助工作“三进三服务”优秀典型单位。1个团支部获得“我的青春我的团”2019年浙江省高校团支部风采展示大赛“全省百佳团支部”荣誉;获得2019年浙江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6支;7个创业项目孵化的团队指导4个团队进行公司注册,其中跨境电商公司领到营业执照1家。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在省级A类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9项。是年,学院学生在各级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国家奖励1项、省级奖励31项。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全国三等奖。“安盾”志愿服务项目获2019年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科学研究。学院全年获市厅级立项22项,院级重点项目立项2项、一般项目立项8项,纵向项目合计到账外来经费17.34万元,纵向课题立项数及到账经费双双取得新突破。签订横向科研项目6项,到账经费39.93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5.9%。教职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同比增长46.7%。新设华亭研究中心、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城市安全风险管控研究所、智能锁具集成电路研究所、智能产品造型研究所5个院级科研机构。入选瓯海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联盟成员,被授予瓯海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社会服务。学院与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成立“温州应急管理学院”,独立申报并入选教育部联合应急管理部推出的2020年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项目,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率全省之先成立“温州市退役军人学院”。与温州科达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温州浙安院承志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建设温州市“雪亮工程”城市视频监控智能运维数据中心;携手广州德润天行公司打造全国最专业的安全研学实践基地,共同研发青少年安全教育“九防”课程,该项目在“2019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发展论坛”上获金奖。培训中心全年开展各类培训42期,培训人数7123余人,收入总计261余万元。

温州城市大学   温州城市大学承担全市终身教育四级架构体系建设指导职能,开展各类成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推进市属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2019年末,纪检室单独设置,内设机构调整为16个。

2019年是温州城市大学(电大)系统办学40周年,学校举办校庆活动回顾电大人筚路蓝缕的办学史和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展望新时代办好终身教育总校的前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伟俊和市长姚高员分别作出批示,对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电大)的办学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希望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电大)勇担新时代使命,为续写温州创新史作出更大贡献。

学历教育。在稳定原有生源的基础上,继退役军人学历提升、工会系统“职工求学圆梦”职工学历提升项目之后,开出首届农村干部学历提升班。和韩国大田学校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开展国际预科HKDSE项目。截至2019年12月,市本级学历教育在校生合计5000余人,系统在校生2万余人。

社区教育。截至2019年12月,温州市社区教育学校(大学、学院、分校)共计1007所,其中社区学校181所、社区分校814所;全市社区老年学习苑共计262所,市级(四区)社区老年学习苑110所。开展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工作,协助市教育局开展加快提升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工作,明确以温州城市大学为龙头、以县级11所社区学院为主干,以若干所社区学校(分校)为支点,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劳动年龄人口学历教育“1+11+X”培训网络。

老年教育。学校老年教育“温州样本”内涵不断丰富,全年春、秋两季招生超1.6万人次,网上报名缴费率97%。依托社区老年学习苑,在全市开设各类课程班700余门,惠及老年人群2.4万余人。开设国画、书法两个高级研修班,参与“墨香温州”建设,开展公益讲座、大型作品展。以“留下温州老街的记忆”公益摄影活动为基础,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树立华龄新风”“党育青年成长·华龄同担使命”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构建富有特色的老年教育思政文化。

社会培训实现新突破。“全省首家市级律师行业党校培训基地”“全国残疾人培训基地”(国家级)落户学校。引进省直机关、省妇联、省农业厅等培训项目,同时,先后带班赴苏州、丽水、宁波等地开展相关专题培训。2019全年完成培训项目248个,培训各类学员3万余人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学院设有6个二级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开设专业27个,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189名,招录新生3493人,2019届毕业生2108名。学院现有教职工441人,其中专任教师338人,校外兼职教师251人。肖志坚教授获评“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瓯窑学院教师黄清植创作的陶艺作品《黄土高歌系列——知青岁月》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校企合作办学。学院与温州市民政局共建温州民政管理学院,与温州市商务局、温州市供应链学会等共建温州供应链学院,与温州市瓯窑学会合作成立瓯窑学院。建有省级和市级优势、重点、特色专业12个;建有各级各类实训基地(中心)14个,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示范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学院是国家“失智老人照护(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及省级试点单位。学院承办第一期温州市高校产教融合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大会,集中签约项目66个,其中东方学院签约项目36个。由86家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组成的浙南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举行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签约挂牌仪式。

招生、就业和创业。学院录取新生3861人,报到入学3493人(含应征入伍保留入学籍资格学生),报到率90.47%。2019届毕业生2108名,就业率97.25%,其中84.01%的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留温就业率为47.53%。“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招收首届学生,学院众创空间入选省级众创空间;自主创业9人。

教改科研和专业群建设。学院教职工立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23项。专任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在二级B类核心期刊发表5篇。专任教师参加企业技术攻关,参与、主持(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7项,其中主持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投入建设经费200万元,立项建设A、B两类共8个特色优势品牌专业群。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院组建实践团队55支,其中重点团队16支,赴温州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650余次,参与师生5200人次,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283场,服务时长4.38万小时,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现有六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2019年,学院实际招生18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康复治疗学、法医学获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学院现有254个教学班级,三个校区分别为滨海、茶山、学院路校区,在校生7025人。现有教职工570人,其中专任教师39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8人。人才培养。年内学院招录新生1831名,其中基层定向培养499名。新生报到人数1740人,报到率95.03%,创历年新高。省内普通类录取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段人数较去年提升54%。临床、口腔、麻醉等12个专业录取分数位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位。在浙江省第15届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学院学生获得4金1银1铜的好成绩。在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2个项目获舞蹈类甲组三等奖,1个项目获戏剧类甲组三等奖。2019届毕业生1558人,毕业率93.65%,学位授予率92.81%。根据《2018届、2016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校校风学风满意度调查连续7年位居全省独立院校第一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教师年度科研申报数18项,获批科研立项5项,其中省级2项。与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成果转化2项。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省新苗计划项目10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再创佳绩,“全科仁心·筑梦海岛”实践队获得全国百强暑期实践团队,“海岛书院”获2019年度浙江省高校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三等奖。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2019年,学院下设8个下属学科性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学院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93人,占比38.4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8人,占比81.82%。学院教师获得2019年鲁浙闽粤四省社会法联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第一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3名教师入围浙江省第11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学院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236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7941人。2019届毕业生共1876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7.27%。2018届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以95.33%再次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

学科建设。学院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工作。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2项。组织开展第一批应用型专业建设评审工作,财务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等11个专业获批立项建设。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学院5项教学改革项目、2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省级立项;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1门推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设计艺术实训中心获批“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逐步完善“创业必修+创业通识+创业实训+创业项目”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基础”被推荐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4项,并获高校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在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获奖成绩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之江创客”2019全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一项。

科学研究。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1项,省部级立项1项,厅局级课题立项26项;公开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权威2篇)、EI论文3篇、SSCI论文1篇、2A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109项;著作1部。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135项,其中省级一类竞赛获奖80项,在全省独立院校竞赛成绩中排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