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综合信息
瓯海美丽田园创建再升级
发布日期: 2021- 09- 01 12: 00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瓯海美丽田园凸显红色元素。(图片由瓯海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日前,瓯海区举行美丽田园第二次“攻坚比看”活动,12个镇街的18个田块“登台亮相”,以整治前后全域航拍对比图和负责人讲解的形式,接受现场打分评测。

自美丽瓯海全域行动开启以来,瓯海美丽田园建设也按下了“快进键”。今年以来,该区全面推进田园疤点整治、长效完善田园难点、重点打造标准示范,半年过去,田块干净了,标准统一了,亮点出来了,田园整治成效日益凸显,从“典型示范”向“面上整治”全面铺开,各镇街携手,“局部美”向“全域美”快速推进。

重点区域打造田园精品示范带

在温州动车南站东侧,即娄桥金丽温高速入口处,一片占地392亩的农田,曾是棚屋乱搭、垃圾乱倒、杂草丛生的低效蔬菜地,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近年来,瓯海区通过预征和借地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流转五年,引入市场化主体对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植管理,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配以适当美化、绿化景观,打造形成四季有花开、常年有景赏的城市农业公园,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窗口。

途经SI新桥站,轨道两旁各种各样的花卉汇成了花的海洋,四季轮替,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今年,新桥街道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吸引经营主体打造“花海3.0”景观,形成S1沿线精品示范带,并于“七一”整体亮相,献礼建党百年。

在绕西南高速出入口,一片水稻田映入眼帘,作为该区重点打造的美丽田园示范点,瞿溪街道邀请省农科院对该田块进行统一的布局,采用水稻与油菜轮作方式,做好美丽田园向美丽经济转变,积极引进农业企业进行统一种植,结合墙绘、沿路彩带设计提升田园整体美观。

规模种植推进田园序化美化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瓯海农田“人多地少”“田在城中”的情况特别突出,一些田块以散户种植居多,外地菜农在田间搭棚屋居住,杂乱无章,田间疤点常常“今天治明天复”,田园环境极差。

经农业部门牵线搭桥,在郭溪、娄桥等街道引入神鹿种业、科诚种业等知名种业企业,建立了100多亩花椰菜、200多亩粮油种子繁育基地,既有利于美丽田园创建的持续开展,又解决了种业企业的用地难等问题。在南白象街道繁盛锦园田块,90亩散乱种植的土地被集中流转后,对田块进行了整理规划,进行规模化混合种植,将成为南交通枢纽的亮点。郭溪街道结合“非粮化”整治,在里屿垟和中心路两侧,整理腾退或新流转土地近1000亩,种上水稻,打造连片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了粮丰田美。

据统计,2021年该区主干道沿线已完成流转农田25块,共计4719.7亩。通过流转,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1469亩。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完善城区主干道沿线农田流转,该区引进盛世龙唐、浙江道到科技有限公司、强村公司等农业企业对接各地流转地块,目前各流转田块已基本达成规模种植协议。

村民共富让美丽乡村长效持久

沿着温瑞大道一路向南,在仙岩街道属地内,随四季花田主题不同,游客们在此打卡。春季,渔潭村400多亩的油菜花海看起来非常壮观;到了初夏,这里成片金黄色的向日葵花田,更是让人陶醉。

渔潭村围绕建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样板村”的目标,以中共浙南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基础,把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元素融入当地产业,发展红色旅游,走上了“田园变花园、乡村变景区”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了有效解决人多地少矛盾,增加耕地面积,改变村容村貌,瓯海区委区政府在渔潭村正式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垦造水田工程。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村中各处植入墙绘、风车等摄影元素,将渔潭村打造成春季田园花海摄影基地。

渔潭村依托红色资源,紧抓美丽田园、民宿经济等工程,实现了红色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区域美变得长效持久。(记者 洪越风 瓯海融媒记者 庄苗苗 通讯员 杨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