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政务要闻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聚焦义务教育“双减”工作
发布日期: 2022- 06- 17 08: 49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今年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评选,首次在5个山区县和洞头、龙港设置常设特设岗位,评上人员需到特设岗位学校任教。”

“义务教育集团化将实现全覆盖,县域内城乡教共体将覆盖全市90%以上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跨地区教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学段全覆盖。”

……

会场外,“双减”政策落地后的首次中考拉开大幕;会场内,一场关于教育的“头脑风暴”同步展开——昨天(6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全力推动“双减”工作见行见效。

“3个100%”中的人大推力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近年来,校内不断减负,校外常常增负,“按下葫芦浮起瓢”,减负难以落地。一边是越来越旺的培训需求,一边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无序、超纲教学、收费混乱、虚假宣传、安全隐患等乱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良好教育生态。

为破解这一“怪圈”,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全力护航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市专题研究、密集部署,迅速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高标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聚焦“堵”,实施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两转一注销”压减工作,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行动,落实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管理;聚焦“疏”,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意见、课后服务工作导则和课后服务基本规范,制定“减负提质”作业管理指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连串动作的持续输出,也频频缔结“温州战果”——在全国率先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文件和“营转非”统一登记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学科类机构压减、教师“礼遇优待”、安心托幼、课后服务导则、案件移交指引、风险防范化解、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等七个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具有温州“双减”辨识度的特色亮点做法。目前,全市1032家营利性学科类机构100%完成压减目标,义务教育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学生100%参与课后服务。

全面推进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人大监督作用,有力助推“双减”走深走实。今年3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到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乐清、瑞安等地,对我市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在听取相关汇报的基础上,走进中小学校、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召开座谈会与校长、老师、家长、人大代表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教育协会负责人等开展深入交流、广泛征求意见。一场场监督、一次次调研中,助力实现“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校园”这一目标的路径也渐渐明晰。

一问一答缓解“教育焦虑”

“先请询问人提问发言,再由应询人回答问题。如对回答不满意,可进一步深入询问……”在昨天的专题询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紧扣全市教育工作现状,围绕缓解社会教育焦虑、保障教师课后托管服务、提升家庭教育意识能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等问题进行询问。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意见、真诚回应关切,答出了沉甸甸的“政府承诺”。

“由于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还有需求,个别校外学科类培训没有彻底退出,从‘地上’转为‘地下’,请问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如何监管和查处?”直面这一问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表态,将以“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跨部门综合查一次,与教育、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配合协作,建立健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执法全链条管理,全力保障我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已联合检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3410个。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同样是大家“细抠”的重点。市文广旅局主动“接招”:经全面排查,我市现有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1985家,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戏剧和曲艺、其他艺术表演类等5个类型。下步将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搭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机构准入审核、从业人员聘用、培训材料审定、培训服务合同规范使用、监管资金使用、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纳入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应用统一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效能。

此外,还有询问人员就更好促进教育公平“麻辣”发问。市教育局表示,将围绕“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扩大优质均衡、促进“教师流动”、深化帮扶共建,有力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代表支招“双减”提质增效

“双减”一词进入公众视线,便成为代表们的“心中牵挂”。讨论从会场内延伸至会场外,一种共识在迅速凝聚:举全市之力持续推动“双减”工作真落地、见实效。

市人大代表黄慧的另一重身份,是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于她而言,“双减”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要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紧抓‘双减’这一教育改革契机,让学校的教育生态发生良性的化学反应。”她建议学校以成长型思维作为底层逻辑,通过“四减四加”,即低效努力做减法、学习能力做加法,校外时间做减法、校内服务做加法,分数评价做减法、思维成长做加法,真实负荷做减法、幸福工程做加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今年6月,市人大代表潘权威曾随人大调研组参加实地调研,发现“双减”工作仍存在课后服务系统性谋划不够,师资力量、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尤其在课后服务方面,他呼吁全社会联动,建立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调配平台,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聘请社会公益组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明确准入条件、程序及参与的形式、内容和任务,形成区域内统一的高质量、体系化的课后服务供给。

在市人大代表吴建胜看来,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障碍,也是家长焦虑的主要源头。建议教育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同时,取消无关且无必要的评比活动,减轻教师负担;支持非学科教育建设,鼓励体育、文化艺术、创客、信息技术等特色教育发展,让义务教育阶段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盛景。(记者 缪眎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