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社会信息
见证“幸福颐养温州”拔地而起
发布日期: 2022- 09- 23 09: 16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9月22日晚是我二十多年来头一次能痛痛快快洗个澡,夜里睡得特别安稳!”家住瑞安市玉海街道的82岁老人张正宝,早年因意外导致高位截肢,且家中无淋浴设施,所以洗澡只能靠家人简单擦拭。去年,玉海街道投入120万元,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张正宝正是223个受益者之一。而今,张老家中不但处处可见明黄色的扶手,还安上紧急呼叫器、红外感应器等适老化智能设备。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累计为6248户困难老年人圆梦“幸福改造家”,而这只是温州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一处缩影。面对奔涌而来的银发浪潮,我市将锚定时代发展“潮头”、聚焦老人生活“盼头”,争取到2025年基本建成富裕富足、普及普惠、尊老敬老、乐活乐享的老年友好城市,让每位老年人享受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长寿生活。

锚定老人刚需,完善“颐养服务”体系

打造老年友好城市“基础链”

“老年食堂饭菜清淡、不油腻,我们年纪大了,就喜欢这个味。”天下至味,不过一碗安乐茶饭,瓯海区金蟾社区的规范化共享食堂为老年人精心准备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菜色,全年累计提供助餐、送餐服务约7700次,让社区内的空巢老人都能吃上“安心饭”,吃出“幸福味”。

吃饭乃人生头等大事,我市通过公募、定向捐赠、冠名等形式募集慈善资金,完善老年食堂长效运营机制,规划整合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和网络,全力打造出500余家老年食堂,日均服务1.5万人次,让困难老人安享“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助浴、助急、助行、助洁……除了助餐服务外,我市还将建立了标准化服务清单,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覆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编密织牢老年友好“保障网”。比如发展适老型智能交通体系,到2025年设置10条以上适老公交专线,改造不少于400个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设施,提供便捷舒适的老年人出行环境。

在打造老年友好城市“基础链”的过程中,我市还以数字化为引擎,瞄准养老跑道,聚焦老年人出行、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实施全市老年人精准画像,集成康养智城、E养食堂、幸福颐养超市等应用,打造“颐养温州”数字化服务平台。

到2025年,“颐养温州”数字化服务平台将实现养老数据“一张图”,打造可及可享应用场景20个以上,建成智慧养老院不少于25家,实现老有“慧”养。

聚焦看病难题,打造“健康支撑”体系

托起老年友好城市“承重梁”

“遛弯的功夫,就能顺便量一下血压,很方便。”成荫绿树下,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或是排队等待医生义诊,或者闲谈讨论身体情况。瑞安市玉海街道“榕青亭”健康监测站每周六上午邀请知名老中医,为周边老人开展义诊活动,加强对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早期筛查,推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提升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

除此以外,我市还逐步实施老年人“光明”行动和“口福”行动,聚焦老年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老年人口腔疾病防治服务;推行“失智老人”关爱行动,加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开展老年认知功能筛查干预;展开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和干预……多管齐下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预防老年人疾病发生、发展。

预防保健为先,疾病诊治、康复护理为重,我市始终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着力构建预防、诊治、护理于一体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令老年人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水长流。

提升促进我市老年医学能力发展,是构建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的应有之义——推进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老年综合征管理,增强老年疾病诊治能力;发挥瓯江实验室优势,打造全国首家集实验室和老年医院为一体的阿尔茨海默症诊疗中心;加快基层智慧健康站建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扶持推动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工作,建成市级安宁疗护培训基地。

心系老人精神世界,构筑“社会参与”体系

为老年友好城市“添砖加瓦”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构建老年友好城市,不仅要令老年人“医食无忧”,更要深入关怀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可引导他们保持老骥伏枥的心态,发挥“夕阳能量”,创造社会价值。

依托温州老年大学、温州老干部大学,组建各级老年教育联盟,发展线上线下老年教育;积极盘活国有空置物业、公园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扩大老年文体教育供给,以丰富的文娱活动点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构筑“老年友好城市参与”体系的第一步。

其中,“华龄杯”中老年书画摄影大赛是我市老年人的文化盛事,他们用翰墨展示阳光心态,以镜头聚焦生活静美,体现出强烈的观赏性与感染力。“自2015年举办‘华龄杯’以来,参赛作品从200多件递增到1100余件,今年年龄最大的参赛者甚至有97岁!”来自温州城市大学华龄学院的赛事负责人许翯翯如是道。

“害怕掉队”“怕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抛弃”也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一大痛点。对此,我市开展了普法助老专项行动,结合普法进社区、进养老机构等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短短一月普及33万人次;点亮“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行动,目前已为10万老年人开展科普培训,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搭建“老有所为”施才舞台,释放“银龄活力”,让老年人感觉“被需求”,是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剂“良方”。为此,我市欲建立市县两级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并保障老年人就业权益和创业权益,将符合条件的超龄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

此外,我市还将深入开展“银龄行动”, 引导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党员发挥“头雁效应”,带领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活动,以“银色”共治绘就夕阳美景。(记者 潘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