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一体化”合奏曲 擘画公用事业“同心圆” | ||||
|
||||
2022年6月9日,温州市瓯江引水工程渡船头取水枢纽首幅地连墙钢筋笼顺利吊装入槽。 燃气一体化项目LNG站鸟瞰效果图。 龙港市循环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 日前,我市公用事业“一体化”完成签约,正式成立水务、燃气、环保三家集团,这意味着,我市水务、燃气、环保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迈向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的新时代。 一直以来,我市供水、供气、环保科技领域均属“块状”管理,公用事业的发展受到了行政区域的制约,尤其这几年来的乐清、永嘉等地的旱情,更是暴露了区域间应急保障的短板。本次三大集团完成挂牌和签约,将盘活市域范围内的公用事业“一盘棋”,让我市供水、供气、环保科技领域均成为可以互联互保的“一家人”—— 变“散装”为“集装” 成立三大集团实现资源整合 旱情袭来,温州市各地区供水持续紧张,部分地区一旦用水吃紧,就只能“拉闸”断供,不再向周边县(市、区)提供原水;县(市、区)的垃圾处理厂,因为地域间的差异,有些厂垃圾“吃不饱”,有些厂却“火力全开”仍旧处理不完;环保领域也不例外,跨县(市、区)处理环境问题阻力颇多……市公用集团董事长林新磊说:“三大板块的整合,就是要让民生事业破解‘行政区块’割裂,形成温州全域范围内的‘民生一盘棋’。” 如何才能下好民生工程“一盘棋”?林新磊说,“一体化”改革是公用事业发展最重要的落子布局。温州受地域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一直有着规模化发展之“痛”。比如公用事业涉及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设施资源等一直缺乏全市域范围内的统筹管理、集约利用,没有做到最为减本增效的效用发挥。各县(市、区)设施不连通、管理不统一、服务相脱节……这些,都影响到市民的民生“安全感”,尤其是今年旱情与疫情交杂,“短板”又一次凸显。去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部署全市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战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更是进一步提出“一体化”要求,市公用集团迅速响应号召,抓改革、谋发展,创新推出水务、燃气、环保三大板块同步整合。至此,三江联通引水、瓯江引水、滨海净水厂、燃气供应一体化等项目迅速拉开,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 林新磊坦言:“市公用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市国资委的决策部署,步伐非常快,立足水务、燃气、 环保三大板块实际,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实施,明晰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市公用集团积累多年的行业基础、行业优势也在这次“一体化”改革中占有先机。首先,市公用集团财务稳健、资产负债率适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优势和融资创新空间;其次,从瓯江引水工程、燃气西向门站,到龙港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及延伸至全市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些年,公用集团“操盘”的市域一体化进程早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乐清、永嘉等缺水困境,市公用集团开工建设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把工期从6个月压缩到80天,并采取供水调度、开源节流等系列创新方式缓解各地旱情,这进一步证明了市公用集团整合资源、承担“一体化”重责的实力。 水务、燃气和环保三大板块实现“一体化”管理运营后,市公用集团心怀愿景——要打造全市统筹管理的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平台,塑造“统一资本运作、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的“四统”公用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城服务普惠共享、日常供给充足有序、应急保障高效有力的现代化新格局;实现“民生保障最优化、运营成本最低化、效能发挥最大化、能力提升最高化”的“四化”目标。 变“块状”成“条线状” 民生领域打破行政区域壁垒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在老百姓的小日子里,用水无忧、用气有保障,生活才能有滋有味。去年入夏后,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让有着“江南水乡”之称的温州也出现“水荒”,尤其是不在珊溪水利枢纽供水范围内的永嘉和乐清,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更是捉襟见肘。 在特殊的“旱情”之下,市公用集团通过科学研判,去年6月就提前将珊溪水库蓄水率提升至97%,保障600万余人的用水安全,受益农田面积达49.2万亩,为缓解乐清、旱情之“渴”,通过管道输水、船运等方式应急送水138万吨。 然而这些“远水”仍旧难以彻底解决区域缺水的“近渴”,只有全市供水形成“一盘棋”,才能让温州市民吃水无忧。随着全市水务一体化战略推进,老百姓的生活将会有哪些变化?在市公用集团工程部负责人林平的桌上铺着一张“全市供水区域布局图”。 林平说,去年11月,温州旱情到了最严重的时刻。尤其是长期干旱的乐清北白象镇“渴”得“直冒烟”。这是因为北白象处于乐清市供水管网末端,楠溪江引供水工程无法供水。而当永嘉旱情加剧时,向乐清“断供”就在所难免。虽然市公用集团启动紧急预案,从龙湾的状元水厂每天船运清水至乐清黄华,又启动应急管道从鹿城七都供水至乐清琯头,但仅能解一时之急。唯有瓯江南北建立“一体化”供水体系,开启互联互保才是长久之计。 林平还说:“以前,我们有心建设两岸一体化供水设施,奈何体系未建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体化改革后,两岸供水的水厂成了‘一家人’,向永嘉和乐清供水的一系列工程将马不停蹄,抗旱救援可畅通管道,‘一键’解决。”从旱季没水吃,到与全市人民共饮珊溪水,这就是“一体化”给乐清、永嘉人民带去的民生红利。 “一体化”让三大板块建设从原先的“块状”变为如今的“条线状”,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一份“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表摆在了市民面前。 家住瓯北的刘女士对公用事业“一体化”管理充满期待,因为在水务板块中,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乐清片、永嘉片)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永嘉和乐清供水无“后援”的困境。她说:“水务一体化后,好比给瓯北居民的生活用水上了一道保险。”如今,平苍引水工程北山泵站扩容改造工程、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乐清片、永嘉片)等抗旱保供水应急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推进当中。 “一体化”管理也让市民用气更加安全、便捷。在燃气板块中,市公用集团正着手实施温州市燃气供应一体化及安全提升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将有效提升我市燃气安全管理水平、管道燃气气化率、应急保供及储气调峰能力。届时,龙港、苍南、永嘉、乐清、瑞安等地将增设4个应急气源供应站,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天然气互联互保。 绿色发展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环保领域“一体化”管理后,涉及环保问题的工程都能集中在循环产业园中“一园锁定”。目前,环保板块中的重头戏是龙港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该项目将大幅度提升龙港市环保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总投资17.38亿元。同时,发挥央企和地方国企优势,与光大环境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设立合资公司,开展环保项目合作,助推温州无废城市创建,唱响生态保护新曲。 当三大板块上的“零碎色块”逐渐汇合,公用一体化管理的“大民生”的版图终将浮现眼前。 变“梦想”为“现实” 一体化进程彰显“公用速度” 今年是我市公用事业“一体化”的奋斗年。市公用集团一手“备战”未来,一手应急当下,踏出蹄疾步稳的“公用步伐”。“一体化”的征程上,市公用集团手握两张“王牌”。 一是打好“应急牌”,护航民生领域。今年,除了做好“旱情”保供工作外,在特殊“行情”之下,面临空港区域用气激增,LNG价格居高不下等现实挑战,市公用集团迅速建成滨海LNG应急供应点,累计向空港新区及瑞浦能源等重点企业供气2045万方,保障经营生产;在特殊“疫情”之下,投产年处置率1万吨的医废改扩建项目,累计处置9000吨,有力守牢“最后一道防线”…… 二是打好“备战牌”,拉开“一体化”序幕。市公用集团已制定好三大行业板块的发展蓝图,力争将全市统筹管理的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平台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大公用资源综合运营集团,计划至2025年总资产达600亿元,基本完成全市域范围内的水务、燃气、环保科技板块的“总调度”。今年,各项预备动作已准备就绪——市公用集团打造“智慧公用一张图”及“1+9+N”公用数字化改革发展体系,为三大行业整合奠定了数字化运营的基础;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大型央企和头部企业战略投资者,为三大行业集团的整合奠定了运营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已深入谋划三大板块的三年发展规划,培育上市工作。 如今,三大集团“旗下”的20余家水务、燃气板块的企事业单位和多个环保项目的整合、交接、责任明晰等工作正稳步推进。市公用集团将通过全市域整合,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合作,按照上市企业标准,打造现代化公用事业管理平台,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城市公用服务运营商和城市公用服务大管家,让“一体化”的“梦想”逐步迈向“现实”。(记者 夏婕妤 欧阳潇 通讯员 张天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