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3-03-27 10:22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

2022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创新实干,锐意进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板。

一、坚持内外兼修,全员提升,环保铁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磨砺成长

一是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五张清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市县逐级层层签订责任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生态环保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制定落实常态化廉政教育计划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廉政党课,筑牢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防线;开展全员岗位、重点环节廉政风险点位排查,推进违规参与企业评审、违规因私出国(境)等问题整治,完成2轮防范利益冲突专项治理,建立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109项;开展生态环境系统“双塑双创”主题实践活动,制定“政治清明、作风清净、执法清正、文化清新、社会清朗”5方面46条建设标准,推进全市三分之一基层站所(队)建成首批清廉站所。二是努力锻造新时代环保铁军。印发主要职责、廉政风险点、年度重点任务、年度创新点“四张清单”,实现处室单位职责、风险、重点、亮点工作“一张网”;建立14项分局重点人事管理报告备案事项清单,开展3次人事政策学习培训,将分局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纳入市委主体班次,强化垂直统筹管理;首次实施生态环境系统全员培训,分4期8个班次组织全市700余名干部集中脱产学习,各分局根据统一要求对股级以下干部开展培训,实现了全市1400余名干部的培训全覆盖;提任、调任科级或进一步使用干部22人,提任股级干部37人,市局及各分局与地方交流干部15人,市局中层35岁左右以下干部占比17.3%,新进公务员6人、事业13人,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市局9个集体、23名个人获全国、省、市级荣誉,着力营造学有目标、做有标尺、赶有榜样的良好氛围;针对基层轮岗交流力度不够问题,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重点领域轮岗工作的意见》,轮岗115人次;有序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牵头开展市执法队参公认定并获批,顺利完成经开区和龙湾分局机构整合和干部转隶。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出台《2022年度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分工》,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局党委议事日程、理论学习、年度工作要点、党建责任制、年度目标管理、考绩考评和党纪督查范围,加大压力传导,筑牢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3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自查2次,持续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细化网络舆情处理流程,完善舆情应对机制,落实关键节点24小时舆情值班制度,全年共监控网络舆情61条,所有负面舆情均予以回应处置,未发生因宣传不当而引发的意识形态方面舆情。

二、坚持协同综治,靶向发力,污染防治在精准施策中破难攻坚

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质防控减排,走航溯源定向排查企业851家,发现问题436个,立案查处70家次,对全市9个工业园区开展专项执法帮扶。编制《温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政策解读》,加大对企宣传引导,开展源头减控,强化过程治理,完成VOCs源头替代183家,VOCs低效升级913家,整治工业炉窑6台,淘汰老旧柴油货车6049辆。坚持巡查曝光两头压,“一张清单”干到底,跨年推进今冬明春扬尘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累计检查扬尘源项目1197个,整改督办558起,立案处罚164起,曝光反面典型案例203个。推进新一轮秋冬季扬尘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市PM2.5均值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0%,降幅全省第4;AQI优良率95.1%,全省第4。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水环境质量“达Ⅲ消Ⅴ”和省委巡视涉水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落实未达标省控断面“一点一策”、未达整改要求地区“一县一策”治理方案。深入推进涉水问题排查溯源,“截污+治污”双管齐下,“防范+管控”两手齐抓,全力推动断面水质巩固提升。全市排查的32条易反弹河道全部完成县级销号,省级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7.53亿元,省市两级专项检查交办的80个水源地重点问题完成整改78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交接断面优良率、县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0.6%。连续两年荣获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组织开展“排口治污、岸滩治乱、海域治违”专项行动,全市814个入海排口完成水质监测和污染溯源,正在推进规范化整治。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入海河流(溪闸)控制断面总氮浓度降幅全省第一。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63.4%,其中夏季优良率达99.4%、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海湾乐清湾海水优良率较2021年提升30.9个百分点、达到42.9%,海洋环境治理工作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视频调度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三是打好净土清废战。推进用途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动态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达标,龙湾污染土壤“修复工厂”入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省级试点名单。深入推进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建设,修订《温州市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建设试点规范化管理导则》,升级智能云平台,全市1.7万余家小微产废企业收处危废11391吨,经验做法获省厅向全国推介,省无废巡礼、中环报和央视新闻频道正面报道。出台《温州市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方案》,全年累计处置涉疫垃圾9105吨,全市方舱医院、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点等重点场所医疗废物实现规范贮存、日产日清。鹿城、龙湾率先创成省级“无废城市”,全市新无废方案51项业务性指标49项达标,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建设试点名单。四是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开展金属压铸、塑料注塑、橡胶压铸等三类行业集中整治,全市2830家企业纳入整治范畴,其中关停淘汰642家,规范提升2135家,整合集聚53家。持续深化32个重点工业园区综合整治,闭环推进园区环境问题整改,指导开展园区隐患排查,出台县级综合整治方案,加快打造绿色美丽示范园区。

三、坚持深查细纠,集成管控,问题整改在较真碰硬中纵深推进

一是全力以赴抓整改。加压提速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三年清零行动,190个问题完成整改123个,二轮央督反馈我市的“5+9”问题完成整改11个,452件交办信访件完成450件。瓯江口浅滩围垦二期问题提前4个月完成整改销号。编制上报《温州市贯彻落实2021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方案》,“25个问题+2个典型案例”完成整改24个,88件交办信访件完成87件。印发实施《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问题市政府领导联系督导分工方案》,26个阶段性重点问题由市领导挂钩联系督导。完成2季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摄制,书面交办美丽温州建设大会警示片披露问题,闭环推进31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自查自纠省、市、县标问题2.5万余个。二是齐心协力抓迎检。顺利完成省委生态环保专项督察迎检。平阳制革基地美丽园区建设得到了省委督察组的高度评价。督察组离温后,第一时间研判梳理出42个督察重点关注问题,清单交办先行整改,同步开展废旧金属回收行业整治、建筑渣土消纳、违规畜禽养殖整治三大专项攻坚行动,全力做好督察“后半篇整改文章”。聚焦长江经济带2022年警示片调查组发现问题,持续深化市区管网整治,易反弹河道整治,生态破坏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特色行业整治和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维提升等六大行动,尽最大诚意展示温州整改的速度和力度,整改推进体系获省厅郎文荣厅长批示肯定,要求在全省复制推广。三是争先晋位抓排名。坚持将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指数排名进等升位,作为倒闭问题整改落实的牵引性举措和突破性抓手,不断压实各方责任,提升管控水平,高位部署推进。率全省之先出台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市级部门工作量化管理机制和县市区重大督察主动发现指数排名制度,与年终市委考绩挂钩,多维度量化清单问题整改质效。2022年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指数综合排名全省第4,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案例入选“七张问题清单”示范案例省委总榜,鹿城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建筑工地标化管理等4个案例入选省厅分榜。

四、坚持锻长补短,提质增效,治理体系在变革实践中日臻完善

一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稳步推进32项法治环保制度体系建设,27项已印发制度文件,涵盖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争议化解等多个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盲区死角。《温州市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正式生效,成为全国首部针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加快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禁止露天秸秆焚烧管理条例和餐饮油烟污染防治条例立法步伐。全市生态环境治理推进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二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市县两级投入800多万元,加快推进装备更新和场所建设。持续深化执法大练兵活动,市执法队连续第四年、平阳分局连续第三年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首次联合市总工会、市妇联举办执法技能实战比武。连续开展10场“我的案件你来评”专题活动,形成以案促学长效机制,活动做法获中国环境网宣传报道。相继投用VOCs走航车和低浓度颗粒物、便携式紫外测定气态污染物、5G电磁辐射仪等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饮用水源地自动站、断面水质自动站和地下水省控监测点位规范化建设,防范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人为干扰,保障省控断面采测分离顺利实施,监测数据更加科学精准。三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持续深化美丽温州“云管家”平台建设,上架“数智控尘”“污水智治”“三线一单”等7大特色应用,全市环境质量态势基本实现分析、会商、研判“一屏总览”“一网感知”。信息化平台统一运维改革全面到位。结合二污普、环境统计、企业碳账户数据和历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索推进污染源排放、碳排放、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四本账户”建设,完善工业企业排污许可制度规范化建设,为科学精准系统治污,综合评定生态环境工作成效提供底座支撑。推行社会检测机构现场采样全过程录像,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自律体系,187家服务机构签约自律公约,277家中介机构通过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信息化平台公开基本信息和16816个项目服务过程动态信息。持续深化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5268家排污企业完成工况监控安装联网,5714家工况监控和自动监控数据接入污染智能监管平台,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的问题溯源管控体系。15949家企业申领“环保e企管”应用,超额完成比学赶超年度任务。泽雅水库“租地保护”、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录。四是惠企纾困不断发力。专班对接跟进三澳核电、金风科技、瑞普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向上争取162吨氨氮排污权指标储备余量,全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深入推进“环保管家”提质扩面,细化“环保管家”服务标准。全市目前正在实施“环保管家”服务项目54个,覆盖各类企业3800多家,“监管-企业-环保管家”三方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五是设施提升不断强化。实施《温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推进109个项目建设,为环境治理强基提质、扩容增效提供坚实保障。指导全市7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市获批中央环保资金2.75亿元,全年下达资金1.15亿元。全力争取总投资约57.6亿元的EOD开发项目落地温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金融、产业开发融合新路径。洞头海上花园EOD项目通过生态环境部入库审核,国开行等融资初审授信23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入库项目。

五、坚持利剑执法,除险保安,环境安全在常抓不懈中守牢底线

一是严格环境执法。以“绿剑2022”专项执法为主线,部署开展清废、“双打”、排污许可、混凝土、蓝天大气、经开区涉气企业定向监督帮扶等执法检查行动,推进环大罗山环境污染问题和重点区域工业企业冒黑烟问题专项整治。全市立案751件,罚款7027万元,移送公安64件,查封扣押41件,办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2件,持续保持了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二是开展降信访行动。制定实施《全面加强环境信访工作推动工作体系重塑实施方案》,出台环境信访立案标准,指导各地设立基层执法中队环保服务热线号码,畅通环保舆情建言渠道。持续推进高频热点信访问题联合督查,建立工地排污联督联查执法机制,全市出动34979人次,检查建筑工地12389个,查处各类扬尘违法行为5767起、立案4911起,查处夜间施工噪声污染894起、立案82起。全市受理环境信访举报7949件,同比下降26.78%;信访立案率2.26%,转执法平台办理率64.4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345“效能指数”连续42个月满分,并列市直部门第一。三是加强隐患排查。完成四轮重点风险源企业全覆盖检查,累计排查企业4129家次,整改问题2061个,录入重点环保设施信息14464个。统筹推进水源地隐患排查、净土清废、废旧放射源清零等专项行动,危废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建立完善闽浙边六县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全市连续39个月未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六、坚持民生优享,精建精美,生态颜值在逐绿向美中再添新彩

龙湾、瑞安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洞头入选第一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温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进入合法性审查阶段。温州连续三年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紧盯美丽点位“创立用”,鹿城-绿色丰门、瓯海-塘河风情线、苍南-世界矾都通过市级美丽温州体验地验收,绿色街镇、零污染村、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基地等美丽点位多点开花、串珠成链,集群建设渐入佳境。持续深化首批省级低(零)碳试点建设,文成首创山区型村域低零碳评价体系并在全市推广,新增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镇(街)、村(社)试点共计50个,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800余万。印发实施全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1+9”实施方案,建立美丽海湾跨县域联创机制,组织开展美丽海湾生态环境监测,加快推进洞头诸湾美丽海湾建设,平阳南麂列岛诸湾、苍南沿浦湾申报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通过省级评审。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温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正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推进乐清、平阳、泰顺、苍南全域全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泰顺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层面联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平行活动。南麂列岛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全国率先发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建设及服务规划》和《民间河长工作规范》2项地方标准。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全市环境质量还不稳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信访投诉总量仍处高位,我们的工作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建设美丽温州的目标都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温州百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2023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四个协同,强化四个统筹,突出考核奋勇争先,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出监管盲区死角清理,突出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突出培育工作典型案例,突出环保铁军建设,以“清零、规范、提升、争先、干净”为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经验、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重点聚焦五个方面:

(一)坚持动态清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动态清零上级督察和环境安全问题。紧盯中央巡视、二轮央督、省委专项督察、长江经济带、七张问题清单等各类上级交办问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整改,其中二轮央督反馈的14个问题完成整改11个;举一反三“清零行动”的190个问题、长江经济带的46个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坚持对重点流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开展轮番滚动排查,确保环境安全底线不突破。二是动态清零监管盲区死角问题。进一步完善问题发现处置机制,全面提升问题发现能力,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畜禽养殖、辐射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固危废跨界倾倒、秋冬季秸秆焚烧等监管薄弱甚至失管的环节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做到监管无盲区,整治无死角。三是动态清零历史遗留和卡脖子问题。重点针对断面水质稳控难,重大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固废底数不清,工业固废堆场清理难,以及臭氧、蓝藻水华等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制定系统解决方案,增强治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四是动态清零信访投诉问题。持续深化降信访行动,力争上级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销号,确保全市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5%以上,初信初访化解率达到95%以上,初信初访群众不满意率降至10%以下,环境信访立案率和转执法平台办理率排名全省前列。

(二)强化制度规范,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一是规范化。在全面完成32项规范制度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继续深化出台一批管理导则、制度规范、指导意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重点抓好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固废贮存场所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执法机构规范建设、环境监测技术流程、“四本账户”、碳排放强度评价、环评文本制作、县域VOCs交易、排污权储备和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的规范建设。二是标准化。全面谋划单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危废利用处置、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环境监测监管、生态损害赔偿、服务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与实施,突出人的标准化意识,事的标准化作业,物的标准化状态。三是体系化。集成各类规范、标准,形成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理念体系、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五大体系。四是数字化。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构建天地人全感知体系;持续深化场景应用开发,拓宽平台功能框架,为省级大脑建设输出更多智控单元、模型组件;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工况监控、环境应急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形成全时在线、渠道多元、跨域通办的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体系。

(三)注重全面提升,增强环保为民获得感。一是提升环境质量。深入谋划打好水气土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关键指标上实现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共保联治全面深化。治气方面:强化分区分时分类的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探索实施臭氧污染源头治理,完成废气治理低效设施升级改造,加快老旧柴油货车更新淘汰,深入推进重点工业园区整治、环大罗山污染整治、重点区域冒黑烟排恶臭整治等专项行动。治水方面:紧盯重点断面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达Ⅲ消Ⅴ”行动,巩固深化省委巡视涉水问题整改成效,系统推进三大水系、五大河网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814个入海排(污)口整治提升和入海河流(溪闸)污染物溯源减排,启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长效数智运维管理,落实杭州亚运会温州赛区核心水域清单管控。治土治废治塑方面: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废共治”,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综合治理,持续完善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加强全口径重金属企业规范化管理,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和安全利用,狠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溯源识别和风险管控。二是提升工作质量。对内,提升办文办会办事能力和干部思想理论水平,提升计划管理、项目管理、事务管理、财务管理和案件管理水平。对外,提升办案质量,进一步深化“我的案件你来评”活动,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案件巡讲”系列活动。三是提升创建质量。深入挖掘温州生态资源禀赋,立足特色,整合优势,力争市本级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至少新增创成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新增创成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启动国家级“无废城市”创建,创成省级“无废城市”;洞头诸湾基本建成“美丽海湾”,加快打造苍南沿浦湾、平阳南麂列岛诸湾“美丽海湾”,构建陆海联通美丽廊道;积极筹备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深化省级低(零)碳试点建设。四是提升群众满意度。充分发挥环保志愿队伍、网格员及乡贤党员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直播互动、热点跟进、宣传造势、街头快闪等新兴传播手段,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的多场景、沉浸式互动宣传,让人民群众更有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荣誉感。

(四)努力奋勇争先,把温州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新高地。一是年度考核争先。系统把握美丽浙江,“五水共治”,省厅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总体部署、指标体系和评价要求,严格奖惩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加强组织调度,坚持考用结合,对标对表抓落实,确保考核任务圆满完成。二是重点工作争先。强化赛马机制,力争“七张问题清单”、无废指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等有排名的工作保持全省前列。三是先进案例争先。挖掘推广一批在污染防治、体制创新、模式探索、重点示范、数字化改革等方面的先进案例,形成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突破性成果,一地创新,全市推广,全省受益。四是典型事迹争先。大力选树一批业务过硬、敬业爱岗、担当作为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建立重实干、讲实绩、敢担当、善作为的工作导向。

(五)确保干净干事,打造生态环保铁军。以“环境最美、执法最严、守法最佳、监管最善、服务最优、作风最硬”为目标,努力打造“四个亲”。一是亲清政商。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包容审慎环境监管,全面提升优化事项许可、政策兑付、服务落地、竣工验收、审批通办等各项服务。紧盯重点环节、关键领域、重要岗位,强化监督,约束和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准则,引导全体干部时刻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二是亲民环保。不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信访积案专项整治、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听、环保设施对外开放、共享社幸福里建设、社区包联结对等活动,扎实办好环保民生实事,树立良好队伍形象。三是亲和机关。持续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特权思想、衙门作风,坚决纠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不断优化办事公开、首问责任、效能考评、失职追究制度,全力打造高效亲和政府机关。四是亲廉队伍。持续深化“双建争先”“双塑双创”“六个一批”“清廉站所”等系列行动,坚决防止和克服具体工作运动式、一阵风、走过场现象。大力推进清廉队伍铸魂育人、作风培养、监督检查、宣传引导“四抓”建设,培育清廉文化,打造清廉队伍,建立清廉机制,塑造清廉形象。大力推进环境风险隐患、环境质量事件、立案案件、重大信访件的追本溯源、查漏补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4个溯源机制建设,把握工作主动权,提升工作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