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社会信息
河长制,推动温州“河长治”
发布日期: 2023- 05- 30 08: 33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95条美丽河湖水上碧道绵延583.935公里,与“文体农旅”深度融合;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如今,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家门口河湖“颜值”的提升。

河湖面貌蝶变,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州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目前,全市7243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超过40.4万名在册民间河长,协同作战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全市14465条河道。

我市从2009年在瓯海瞿溪河率先试点河长制,到2013年正式发文组建河长队伍,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一条官方和民间结合的特色路径。

高位推动治水

构筑河长制“四梁八柱”

2013年春节,“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成为网络热词,我市河道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显示河道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对此,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全市有垃圾河、黑臭河815条,河道污染问题严重”。

为回应市民关切,我市随即成立建设美丽浙南水乡领导小组,治理河道污染问题。半年后,根据省里部署,我市正式推行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并在全市所有河道岸边设立“河长公示牌”,明确河道责任人。

早在2009年,瓯海就率先在瞿溪河试点“河长制”,潘胜忠与另外三位村民受聘为第一批“民间河长”。2010年,娄桥街道启动“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我市“河长制”初具雏形。

有了先行先试打下的基础,很快,我市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了“监护人”。2014年2月,全市14465条河道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包括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各级党政干部担任河长,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的全覆盖。同时,创新增设由属地公安部门负责人担任的“河道警长”、由各级挂钩联系单位负责人担任的“督查长”,形成温州独创的“三长共治”的责任新体系,有力推进联动治河。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不仅着眼大河大湖,2017年,我市出台了《温州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年)》,将小沟、小渠、小溪、水塘等小微水体管护纳入河长制覆盖范畴,打通河长责任制的“最后一公里”。

《温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温州市河道整治及长效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浙江首个治水责任追究办法)、《温州市“五水共治”(河长制)问责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发布,构筑起我市河长制的四梁八柱,激发河湖治理的强劲动能。去年,我市还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首创制定《市级总河长令发布规程》。

此外,我市适时给“河长制”插上数字化的翅膀,通过群众监督为治水布下“天网”。2017年起,我市正式投用“河长通”APP,实现巡河等信息化管理。如今,市、县、镇三级河(湖)长巡河,可登录“河长通APP”,点击“开始巡河”,巡河路线、时间,便会在三维地图上实时记录。如发现河(湖)问题,拍照上传,上级河(湖)长、相关部门等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并安排处理。而市民只需扫一扫河长公示牌中的二维码,也能了解这条河段的治理动态,包括河(湖)长信息、巡查情况、问题处理、履职考评等内容,使公众参与监督治水的途径,得到有效拓宽。

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河(湖)长完成巡查逾40万次,发现并协调解决问题10.9万余个。

规范民间护河

扩大治水“朋友圈”

“中间段河面有漂浮物,请安排清理。”前天,乐清市城南街道宋竹社区民间河长林本成把当天巡河发现的问题,拍照反映到街道“盖竹河综合整治微信群”,街道环卫所相关负责人马上认领,很快保洁员就驾船出现在相关河段。

这样的无缝衔接,已经是我市借助“河长制”推进治水的新常态。盖竹河为乐清市乐琯运河的支河,长约1公里,沿岸居民约两万人。由于人口密度高、地势低,污水排放能力差,绕村而过的盖竹河,一度又黑又臭。去年8月以来,街道通过河道清淤、排口拦截净化工程、河水提升造流工程、水生植物净化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让盖竹河水质及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眼下,河面种植的睡莲早已长开,让人赏心悦目,周边居民居住环境得以大大改善。

一条河的变化,背后是一群人的协作和付出。

我市众多的民间河长,正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民间力量在河湖治理中,除制止和举报涉水不文明行为外,还发挥了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和示范员等5大员的作用。

扩大治水“朋友圈”,是我市河湖治理的重要探索。2019年,温州全面推行“民间河长”,出台《全面建立民间河长体系的指导意见》,通过招募民间河长,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义务参与河湖管护监督,进一步壮大治水队伍。据统计,当年共招募民间河长3968名,监督解决涉水问题1000余个。

随着全社会关心、参与河湖保护治理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企业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等民间河长队伍,龙湾区发挥企业家力量打造企业河长品牌;瑞安市成立全省首家经过政府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河长协会;乐清率全省之先成立“民间湾滩长团”;鹿城的南塘大妈护河队,则10年如一日守护南塘河道……

不同于行政性质的河长,民间河长突出自愿参与、志愿服务。2020年,我市建立公众护水“绿水币”激励机制,增强社会公众在治水参与过程中的获得感。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市民间河长开展巡河活动31.9万余次,发放“绿水币”692.8万个,发现问题5047个。

规范民间护河力量,才能有效扩大治水“朋友圈”。为进一步推动治水工作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我市成立民间河长联盟,加强民间河长队伍管理。今年起,我市正式实施全省首个《民间河长工作规范》地方标准,进一步厘清民间河长的工作内容。

时至今日,我市河湖面貌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向往的水清岸绿,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我市将以纵深推进河(湖)长制为支撑,打造“安澜之河、富民之河、宜居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智慧之河”。(记者 包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