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州制造”挑好“当家重担” | ||||
|
||||
■温州日报评论员 上周四,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参加了一场观摩、一个大会、一次签约,主题锁定“制造业”。上周五,温州市与科大讯飞对接深化全方位合作,以“智造”赋能“制造”。两天里,一系列明确的信号显示:温州把大力发展制造业摆在了高质量发展的“当家C位”。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启人深思。 制造业,一直是温州发展最亲密的伙伴,是富民强市之本。如今温州强调“制造业立市强市”,在发展规律中有迹可循,并非偶然。 改革开放之初,打火机、皮鞋等一批早期的“温州制造”,曾以不服输的精神在质疑中逆境求生、在坎坷中艰苦奋斗,奠定了温州的产业基础,开创了制造立市的“光辉岁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温州制造”寄重于传统支柱和新兴主导“5+5”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重塑产业层次,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特别是近两年来,温州大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吸引了一大批头部企业投资布局,构建起“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让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积蓄出“抢跑”未来的底气。 毋庸置疑,“温州制造”的曾经是辉煌的,“温州制造”在当下还要再创新的辉煌! 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雄风”,是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基于温州发展如何“再燃激情、再展雄风,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再谱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多重考量。 从服务大局看,温州肩负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的使命担当,是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一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强调“制造业立市强市”,以一揽子大动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的国之大者、省之大计。 从区域竞争看,制造业决定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温州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牛鼻子工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城市竞争中再造优势。 从城市自身看,温州以民营经济起家发家,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提升本地制造业的产业主导力和产业链韧性,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已经到了等不起、坐不住的时候。 何以让制造业挑好“当家重担”,是摆在温州面前一道绕不开的命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越是关键,越要盯准重点。就像华为的“压强原则”,找准一个“点”集中突破,才能快速带动一个“面”系统领先。今天的温州,已经在新能源赛道上抢得一步先机,如何继续“乘风而上”,还要靠扩链强链补链“力出一孔”,推动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加速崛起,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一步领先”变成“步步领先”。 越是关键,越要创新驱动。温州既有在全国全省坐拥一席之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也不乏在新赛道上有了一争之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无论前者的高端化转型,或后者打造新增长极,科技创新都是“华山一条路”。只有舍得在数字赋能、产创融合、育才引智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含新量”、产业转型的“含绿量”、税收贡献的“含金量”,加快“温州制造”跨向“温州智造”和“温州创造”。 越是关键,越要夯实根基。“民营企业家是温州制造业的根基所在”,重振制造业必须答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这道改革命题。政府要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干部要成为懂政策、懂市场、懂产业、懂企业的“内行人”,以持续优化的环境帮助企业全面提振投资与发展信心,为温州“制造业立市强市”提供更多机遇和支撑。 “重振制造业雄风”是一场持久战。呼唤全市上下唯旗是夺、事争一流,拿出“时不我待”的拼劲、“紧盯不放”的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以制造业立市强市的厚重笔墨,续写好“温州这部创新史”的辉煌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