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图片信息
温州三项文化遗产名列世遗预备名单
发布日期: 2025- 01- 05 10: 14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1.05.png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1.051.png

温州矾矿遗迹。(图片由市文广旅局提供

1.052.png

泰顺北涧桥。 (季海波 摄

近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泰顺廊桥分别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段、中国近代工业化遗产、闽浙木拱廊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这不仅彰显了温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底蕴,也为温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南依古城,北临瓯江,与世界古航标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该遗址总面积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9000平方米,规模庞大、要素齐全。在遗址中,发现了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水门头陡门、10座码头、3艘沉船等一系列重要遗迹,以及瓷器、漆器、铜钱、琉璃器等各类文物5000多件、瓷片20余吨,还有丰富的动植物遗存。这些发现构成了一个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海丝申遗体系港口类遗产的关键缺环,被誉为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23年3月,该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4年6月,其保护利用工作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专家认为,朔门古港遗址作为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从遗迹到遗物,实证了温州作为海丝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关键的指向意义。

温州矾矿遗迹开发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明矾开采地之一,对研究古代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具有重要价值。该遗迹由自然山水、人工与自然联合的产物及人工文物古迹组成,全面展现了矾矿“采-炼-运-销”的开发全过程,是明矾矿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自2010年起,温州矾矿开启了申遗之旅,历经十五年努力,成立了申遗研究促进会,并获得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荣誉。在保护的同时,温州矾矿在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成功转型。相继建成了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馆等场馆,并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温州矾矿的转型案例还入选了全省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典型案例,并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入选“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与此同时,与温州矾矿密切相关的福德湾村也荣获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及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等多项殊荣。而矾山镇也成功创建为“浙江省5A级景区镇”。

闽浙木拱廊桥,采用榫卯结构以小木构件编织成大跨度的木拱桥梁,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独有的“活化石”。据统计,现存100余座,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中,温州泰顺境内现遗存古廊桥32座,是全国现存古廊桥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区域之一,其中15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批复,本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泰顺廊桥为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这些廊桥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近年来,泰顺县致力于廊桥保护传承,开发投用了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平台,实现了廊桥的智慧化监管;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立法《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为廊桥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泰顺县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廊桥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可喜成果。2024年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一步,我市将加强与上级部门单位的沟通对接,邀请专业申遗机构及申遗专家来温实地指导,动态跟进推动朔门古港遗址、苍南矾矿、泰顺廊桥申遗进展,同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求做好遗产保护、展示、监测和环境整治等工作,特别是提炼揭示和宣传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开启温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征程。(记者 程潇潇 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