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县市区信息
龙湾科创平台加速成为产创融合“新天地”
发布日期: 2025- 05- 13 08: 40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中试车间内,全国首创的多病原体快检设备正在进行关键性测试。该设备采用自主研发新技术,将病毒、细菌等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至10分钟,其配套检测试剂盒预计1年获注册证、2年市场化。项目突破病原体检测时效瓶颈,为抗生素精准使用提供依据。

这个多病原体快检设备正是来自于龙湾本地实验室的一项技术研究成果。科技创新取得成果之后,走出实验室,变成样品,实现产业化,这场“从1到10”“从10到100”的接力跨越,正在龙湾加速“裂变”,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场“施工图”。

近年来,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浙江建设部署,大力推动“创新温州”落地生根的大背景下,龙湾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链条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目前,在东海之滨这块科创版图上,已有18家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包括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市级机构,数量均居温州首位。这些高能级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塔尖重器”,共同构建起覆盖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创带产创”孵化场。

——走进国科温州研究院,5.8万平方米的园区大楼里汇集着55个创新团队,包括全职院士3人、国家级省级人才40多位。国科温州研究院党委委员石长灿博士说:“依托国科温州研究院高能级科研平台,我们可以招引国际顶尖人才和创业项目,拓展新质生产力源泉,搭建孵化平台,助推科研成果顺利孵化转化。”目前,国科温州研究院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71家,50余项成果落地转化,22个项目获融资超4亿元,整体估值突破20亿元。

——毗邻的瓯江实验室,是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已组建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5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2项。特聘研究员特卡琴科教授在入职瓯江实验室后,加速推动抗近视药物成果转化项目,现已结束动物实验。

——中国眼谷作为全球眼健康产业高地,已集聚近290家科技型企业,哈佛大学张康博士团队在此研发的EyeGPT眼科大模型,通过800万临床数据训练,实现疾病筛查准确率超90%,正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发展……中国眼谷、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新光谷“三谷”平台纷纷瞄准主赛道,建强产业链,拓展大市场。

如何实现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一拍即合”?龙湾从市场中寻找方向:依托工业大区的产业基础,深入挖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需求,帮助科技创新企业把准市场脉搏,切中产业向“新”攀高的大势。

以无人机生产为例,龙湾区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梳理了40多家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及1家整机生产企业,携手谋划无人机赛道全产业链的未来。与此同时,国科温州研究院、瓯江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18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将为智能感知技术、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全市打造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城市。

如何保障接力赛每个环节“不掉棒”?龙湾积极探索制度改革,加大投入,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通。

“先股后投”就是“四两拨千斤”促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之举。2021年揭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该项工作试点之后,龙湾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组建146人专家库,用“先期投入,后期化股”的方式破解转化资金困局。浙江法拉第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吃螃蟹”的受益企业,其首个试点项目,在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下,两年来撬动近亿元的销售额。

“国家高新区排名八连升”“三夺省科技创新鼎”……龙湾区通过高能级平台协同创新、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高地”向“智造标杆”的跃迁,一组组数据足以见证:龙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五分之一,区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增100多家,相较2021年翻了两番……

眼下,刚刚迈上千亿GDP门槛的龙湾,正开足马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贯通的“任督二脉”,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研究成果落地量产,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指数级增长,一步一个脚印“从1向100”进发。(记者 徐龙飞 龙湾融媒记者 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