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推出“扫脸打卡+AI监管”智慧工地新模式 | ||||
|
||||
工程竣工验收前,AI机器人会逐一电话回访工人核实工资发放情况——这是瑞安治理工程领域欠薪问题的“科技利器”。该市通过“制度+技术”双轮驱动,以四方合同明确权责、以智慧平台监管流程、以信用惩戒倒逼落实,筑牢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防火墙”。 据悉,工程领域欠薪问题多因合同权责不清、考勤数据不实、资金监管缺位等引发。传统两方合同(即工人、班组长)易导致工资单价“阴阳合同”、班组长截留薪酬等乱象。为此,瑞安推行“四方合同”机制,由工人、班组长、分包单位及总包单位共同签订薪酬协议,明确工资标准、支付方式及各方监督责任。 在瑞安永宁大桥项目建设工地入口,工人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打卡,数据实时同步至该市一个叫“智慧监察阳光支付”的平台。这是一套集实名登记、考勤统计、工资发放于一体的系统。在该系统内,工人每日工时、工资明细一目了然。四川籍起重机驾驶员杨远亮每天“刷脸”打卡后,他的工时和工资数据就会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 “工人进场,经过安全培训教育以后,签订一个四方合同,即由我们的产业工人、班组长、甲方(合作方)、总包方签订薪酬合同。”永宁大桥项目生产副经理谢显锋介绍,四方把薪酬透明地反映到劳动合同上,有效规避因单价争议不清导致的投诉。 为确保工资支付“不断链”,瑞安市要求所有项目开设建筑工人工资专用账户,业主按工程进度将人工费按比例拨付至专户,总包方依据考勤数据按月足额发放。 此外,瑞安还创新引入了“AI电话回访”机制。在项目竣工验收前,人社部门通过AI机器人对工人进行回访,核实工资发放情况。一旦发现欠薪线索,系统自动预警并联动住建、交通等部门介入处置。对于恶意欠薪企业,实施“一票否决”机制:被人社部门责令整改而逾期未整改的项目不得参与“标化工地”评定,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并在招投标、融资等方面受限。多重压力下,企业主动规范用工的意识显著增强。 目前,瑞安全市300余个在建项目已实现四方合同全覆盖,累计签订合同2.8万余份。(记者 包蓉蓉 瑞安融媒记者 杨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