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古树名木库有了“绿色预备军” | ||||
|
||||
近日,温州首批202株古树后备资源正式完成认定和挂牌工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增添历史厚重感。这批树龄在60年至90年的“绿色预备军”涵盖樟树、无柄小叶榕、枫香等多个品种,经乡镇申报、实地勘察、专家鉴定等规范流程,正式纳入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名录,共同构建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底蕴的绿色空间。 此次认定挂牌的古树后备资源中以乐清市最多,达到62株,鹿城区也有29株,江心屿东园、中山公园、马鞍池公园和翠微山公园等景点均有分布。 古树作为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树龄满50年、不足100年的树木则被纳入古树后备资源范畴,成为古树保护的“预备梯队”。今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明确保护责任与管理标准。4月25日,温州迅速响应,发布《关于加强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市域范围内古树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认定工作。 数据显示,温州现有古树16437株,其中一级古树659株、二级古树2005株、三级古树13756株、名木17株。作为试点的瑞安芳庄乡黄金坳村,此次入选22株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该村环境清幽,不仅拥有9株古树,其中一株1200年树龄的苦槠树更是助力黄金坳村苦槠古树文化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古树名木文化公园。“这些古树和后备资源是村里的宝贵财富。”村党支部书记陈道交表示,将加大保护与宣传力度,让护绿意识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温州依托林长制贯彻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构建起林长履职、系统施治、多方协同的保护体系。市双总林长对条例实施作出专题批示,并签发2025年第1号市总林长令,要求严格落实条例,用心守护“绿色活化石”。市林长办以四级林长体系为支撑,重点推进古树名木修复与古树公园建设,实施“一树一策”精准保护,通过救治复壮、生境改善等措施,为古树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同时,市林长办牵头联动检察、公安等部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推出公众认养古树模式,凝聚多方力量破解保护难题。其中,泰顺县采用“林长牵头、专家会诊、专业救治”模式,为2株千年古树定制救护方案,成效显著;苍南县通过“林长+检察长”公益诉讼听证会,成功为920岁古樟树拆除违章建筑,为古树保护探索出多元共治新路径。(记者 林迎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