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科技副总”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 ||||
|
||||
日前,在温州金榜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激光设备精准地为制药机械管道内壁“织”出耐腐蚀涂层。这项由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研发的“管道内壁激光熔覆技术”,成功破解了设备因腐蚀报废的行业难题,助力企业年增产值超5000万元。这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案例,正在温州不断涌现。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中,温州市共有4项专利成果获奖(3项专利优秀奖和1项外观设计优秀奖),其中龙湾区占2项专利优秀奖,为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企业研发的“一种激光切割用板材定位装置”和“一种荔枝去核装置及去核方法”。 依托我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布局,龙湾区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出题、解题、助题”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模式,精准推动产学研融合。当地通过“线上+线下”大走访、“科技轻骑兵”大起底,全面摸排企业科研需求,同步建立“科技副总”储备库,实现精准匹配。针对产业链共性难题,依托产业创新联盟整合上下游技术痛点形成“集群攻关清单”,引导“科技副总”线上“接单”或联合“拼单”。 “科技副总”们深入一线为企业破解难题: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林礼区团队联合金榜轻工攻克了3米深孔内壁高速熔覆技术,大幅提升设备国产化率并填补国内空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陈科明教授揭榜默飓电气“高压开关智能监控系统”项目,突破低温防浪涌技术,产品获评“浙江省首台套装备”;国科温州研究院彭波博士为光达电子定制检测方案,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为确保“科技副总”安心科研、专注转化,龙湾构建了系统化的“助题”保障体系:上线“浙南科创共享平台”开放共享科研资源;实施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来了就进”政策;推进“先研后股”改革,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缩短产业化周期。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龙湾区96家企业完成“科技副总”匹配,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超亿元,参与制定8项国家标准,相关年产值达6亿元,并成功引进高端人才25名。该机制已推动32项技术攻关项目获市级及以上立项,共建研发机构48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9项。 龙湾的“三题”模式,通过需求导向配置科研资源、柔性引才和政策激励,有效打破了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一实践正为温州的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创新动能。(记者 徐龙飞 龙湾融媒记者 余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