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内涵,“强城”之强为人民——三论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 | ||||
|
||||
■温州日报评论员 品质和内涵,是一个城市不容忽视的竞争力。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扛起国家赋予温州东南沿海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使命定位,牢牢把握省委赋予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重大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在走好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上深化实施“强城行动”,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 “强城”之强,重在内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强调的是知识密集、人才聚集,而不是一味要空间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们的城市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还要在建设与治理上走出集约高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换句话说,就是要算大账、算总账,要用最少的成本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城市能否在新一轮发展竞赛中挺立潮头的关键“内功”。 如何修炼“内功”使“强城”更强?对当下的温州而言,就是要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迭代深化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推动“强城”由内而外越来越“强”,加快呈现“强城行动”的标志性成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要增强区域协同的“内功”。围绕“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更加积极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接轨上海“桥头堡”,加强与丽水、台州、金华、宁德等地市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大港口、大产业、大都市,提升发展温州都市圈,高水平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增强对浙南闽北赣东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南大门”和对接闽台的“桥头堡”,加快建设新时代“世界的温州”,成为联接长三角与粤港澳的战略支点、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要提升市域融合的“内功”。推进市域一体化规划管理机制改革,构建大都市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空间结构,高标准推进“五城三园”规划建设,推动龙平苍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比如,瓯江新城核心区要联动瓯江新城北岸,加快打造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千年斗城要围绕“形态、文态、业态”提升,启动与建成一批新项目;科教智城、东部科技城要做优产创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生态;西部时尚城要大力发展高端时尚产业……园博园、生态园和海上花园要在“全城园博”的重大契机下一体建设,真正实现“建好一座园、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要练好发展提升的“内功”。锚定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聚力建设创新城市,高水平打造创新温州,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聚力建设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加快儿童、老年等友好城市建设,持续增强城市的幸福底色;聚力建设美丽城市,推动优美环境品质提升、美丽城乡全域提质、生态文明治理提效,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温州样板;聚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聚力建设文明城市,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化“迎园博、讲文明、强品质”行动,让崇德向善在温州蔚然成风;聚力建设智慧城市,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温州、法治温州。 “强城”何以更强,内涵式发展是重要取向。“强城”为何更强,以人为本就是内在要求。衡量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的一种标尺,就是看新发展理念如何在瓯越大地落地生根,如何通过内涵式发展的一个个具体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座城市发展得好不好,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人人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变得更强。只有努力修炼城市的“内功”,把温州建成名副其实的“强城”,才能有更多的人对这座城市近悦远来,在这座城市安居乐业,获得更多的幸福与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