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03-0260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办〔2003〕54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3-05-27
索引号: 001002003/2003-0260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办〔2003〕54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3-05-27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温州市2003年汛期防御地质灾害预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3- 05- 27 15: 55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温州市2003年汛期防御地质灾害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到位,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督促落实,并将分解落实情况报告市政府。

                                                       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温州市2003年汛期防御地质灾害预案
        市国土资源局
        (二○○三年四月十八日)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04号),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预案。
        一、2003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报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貌单元包括低山丘陵区、山麓沟谷区和平原区,地形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局部达35~45度,山区地表剥蚀切割较强,沟谷纵横,地表残坡积物堆积较厚,具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和物源。从气象特征上看,我市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4~6月份的梅雨期和8~9月份的台风暴雨期,由于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降水,当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岩(土)体被雨水渗透到一定饱和度时,在地下水的作用和自身重力的推动下,就会产生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灾害。
        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规模绝大部分虽属小型,但危害性较大。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6月至9月有2~3个强热带风暴影响我市。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地质灾害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形势相当严峻。
        二、地质灾害危险点区域分布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主要分布在永嘉、瓯海、鹿城、乐清、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泰顺等地。根据调查,目前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1190处(具体见附表)。其中在近期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危险点主要为:永嘉县上塘镇戈田县职业中学,瓯北镇行禅村、箬岙底村,桥下镇东山村东山脚,西溪乡茶一村,陡门乡绍山村后山,枫林镇徐家湾村村东,表山乡表山中心小学,鹤盛乡塘村,巽宅镇金溪村水库移民安置点;鹿城区双屿镇嵇师村、潘岙村,杨府山市社会福利院,藤桥镇桥上村、山根村;瓯海区郭溪镇底岙村;龙湾区茅竹岭;瑞安市桐浦乡桐溪村,芳庄乡南坑村,塘下镇陈岙村;平阳县鳌江镇山外村、东明村、龙山村;乐清市龙西乡庄屋村,智仁乡赵家辽村;苍南县矾山镇鸡笼山尾砂堆场,浦城乡西门外牛乾岭,宜山镇球山;文成县玉壶镇外村、项施山村,富岙乡周岙底村,珊溪镇李夏村;泰顺县泗溪镇隘门,联云乡山后坑村,仕阳镇辉绿岩矿山。对于上述35个地质灾害危险点,有关县(市、区)政府及其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切实做好防灾预案,及时做好监测及防治的贯彻落实工作,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下发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其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要认真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同时发放防灾明白卡。
        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趋势预报及防灾、减灾措施
        (一)文成玉壶镇外村滑坡。滑坡体长260米,宽150米,厚度大于10米,总方量50万立方米以上。该滑坡体特征相当典型,后缘垂直下座达1.7米,前缘已出现鼓胀裂缝,两翼裂缝宽度都在50厘米左右。目前正处于缓慢蠕动状态,在雨季水动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剧滑,直接危及前方的居民。当地政府要立即组织勘查设计,进行工程治理。工程治理前要编制单点防灾预案,并落实责任人进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滑坡。规模为小型,体积2万立方米,目前稳定性差,危及177人和100多间民房的安全。在汛期强降雨情况下,极易发生滑坡,并形成泥石流。该点已经勘查,目前正在治理中,需加强监测、切实落实单点防灾预案。
        (三)泰顺县泗溪镇隘门滑坡。滑体体积为10万立方米,规模为中型。该点滑面已经形成,在雨水的作用下,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威胁着200多人及60多间民房和公路行车的安全。该点已经勘查,并已落实部分治理经费,要尽快进行工程治理。
        (四)平阳县鳌江镇山外村滑坡。滑坡方量为12万立方米,规模为中型。该滑坡稳定性差,易发生灾害,威胁70~80人的生命安全和200万元以上的财产安全。在勘查治理前要落实避让措施。
        (五)平阳县鳌江镇东明村滑坡。滑坡方量为10万立方米,规模为中型。该滑坡稳定性差,易发生灾害,威胁500人的生命安全和500万元以上的财产安全。在勘查治理前要做好动态监测工作,雨季落实避让措施。
        (六)文成县珊溪镇李夏村滑坡。滑坡方量为15万立方米,规模为中型。该滑坡稳定性差,易发生灾害,威胁120户5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动态监测工作,尽快筹措防治经费,进行勘查治理。
        (七)鹿城区黎明街道杨府山市社会福利院滑坡群。该处有12个灾害点,规模均为小型。该滑坡群稳定性差,易发生灾害,危害性大。该点已完成勘查、施工图设计,要尽快筹措资金,进行工程治理。
        (八)泰顺县仕阳镇辉绿岩矿山弃土堆场隐患点。稳定性差,极易发生灾害,威胁下方仕阳中学师生400多人的安全。矿山企业要落实资金,进行勘查治理。
        (九)泰顺县联云乡山后坑村横路滑坡隐患点。该滑坡点存在长约80米、宽20至50厘米的裂缝,威胁下方42人和文泰公路的安全,建议进行勘查并提出防治方案。
        以上是目前发现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必须尽快制订防灾预案和治理方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和治理资金,确保防灾工作责任、措施、资金“三到位”。
        四、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政府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各项防灾工作。各地要结合当地灾害实情,编制并下发汛期防御地质灾害预案,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动态监测,开展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各自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检查,对各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发放防灾明白卡,落实群防群测责任制。
        (三)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在整个汛期,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坚持值班制度,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组织防灾救灾工作,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灾情速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各地要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组织勘查治理,消除隐患。
        (五)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加强各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工作,当滑坡、崩塌由加速变形阶段进入临滑阶段时,应及时通报,并组织力量迅速将危险区内的居民、财产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七)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矿区存在的地质灾害、安全生产隐患、生态环境等问题,国土资源、经贸、环保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查,督促并监督采矿权人认真执行《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认真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和整治措施,切实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八)继续开展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或修编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政府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还没有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县(市、区)要尽快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熟悉本县(市、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单位来承担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建立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
        (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与科研、高校等部门加强合作,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开展防治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勘查治理水平。
        (十)认真贯彻国土资发〔1999〕392号和浙土资〔2002〕94号文件,凡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十一)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预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年终要将防灾预案贯彻实施情况作认真的总结,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