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08-01330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文 号: 温政办〔2008〕79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8-05-29
索引号: 001002003/2008-01330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文 号: 温政办〔2008〕79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8-05-29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国土资源局2008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8- 06- 11 08: 56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关于《2008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2008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土资源局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温州,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现状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2007年全市累计发现、发生地质灾害1796处。灾害类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1189处,崩塌(隐患)点485处、泥石流(隐患)点118处,地面沉降3处,地面塌陷1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突发性地质灾害仍然是我市最主要和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人口约4.9万人。

  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绝大部分灾害(隐患)由台风暴雨所引发,且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2.出现人员伤亡的灾害点均为新发生点。

  3.灾害点规模小,但危害性、危险性较大。

  4.分布面广,涉及交通沿线(公路、铁路)、水库的地质灾害灾情尤为突出,损失较大。

  (二)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根据《2007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我市地质灾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地质灾害预防,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及《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强化汛期巡查工作,汛前、汛中和汛后对17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回检查;全面换发防灾明白卡,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建立了11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专结合监测系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与培训,对59个乡镇428个村18所学校8106名干部群众、中小学师生进行5期培训,提高了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2.着力抓好抗台防灾,及时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强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加强督促指导,2007年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4067个次,督促转移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78271人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起,避免8人伤亡;组织专家124人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调查突发地质灾害46处,提交应急调查报告44份。

  3.大力做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2007年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投入治理资金2010万元,对列入年度防治方案的31个重要地质灾害点开展了专项勘查治理,其中19处已通过竣工验收,另外12处正在施工;对126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007户7309名村民实施了搬迁避让工程,目前尚在建设的有223户,已落实安置的有2248户。

  4.稳步推进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要求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的乐清、永嘉已全面完成,苍南、文成、泰顺、瑞安、平阳、瓯海均已完成野外调查并通过专家验收;苍南、泰顺的新一轮调查与区划正在深入开展。

  二、2008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天气趋势预测。根据市气象部门的《2008年汛期趋势预测》,今年5-9月汛期总雨量为900-1100毫米,较常年略偏少。其中5-6月梅汛期总雨量为440-480毫米,接近常年,7-9月台汛期总雨量为520-560毫米,较常年略偏少。预计今年影响我市的热带风暴或台风有2-3个,最大可能出现在7月底到8月初、8月下旬到9月初。

  (二)地质灾害发生时段和类型。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和地质灾害现状,结合气象变化趋势预测,今年我市可能受拉尼娜现象、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将高于去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5-6月的梅汛期,有可能发生局部暴雨等灾害气象,在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和弃渣、矿山宕面和弃渣及废弃矿山为主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7-9月的台汛期间,台风带来的强降雨集中、雨量大、强度强,除引发众多或群发性的山体滑坡、崩塌外,还可能出现山体坡面型泥石流和山区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高陡斜坡、人为弃渣与垃圾堆场和尾矿堆放场所是发生崩滑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地段。

  (三)易发地区。根据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特点,突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均发生于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强烈,物源丰富,存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且多有分布山塘水库,削坡建房、公路开挖、矿山开采等工程活动较频繁,地质灾害发生机率较高。需重点加以防范的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有:泰顺、文成、永嘉大部;乐清西部和西北部;苍南中西部和南部;平阳西部和东部;瑞安、瓯海、鹿城的西部。缓变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仅限于沿海平原区内,龙湾永强、瑞安塘下和乐清天成的平原地带为地面沉降易发区,需重点加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禁、限采地下水,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

  (四)易发的主要交通线。我市山区公路大多处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沿线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低等级公路,边坡处理不彻底,一旦遇到强降雨,发生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极大,汛期需要重点加以防范。这些交通线主要有:330国道,41、49、56、57、58、78省道,金温铁路,在建的绕城高速北线、诸永高速温州段,以及“康庄工程”公路、山区县乡级公路、水库库区公路沿线等。这些线路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由公路、铁路、水利等部门及沿线乡镇政府加以落实,加强巡查与监测,制定防灾方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等。

  (五)易发的重点矿山。我市易出现地质灾害、需重点防范的矿山主要有:温州矾矿,存在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泰顺仕阳辉绿岩矿,存在废弃和在采矿区内的崩塌、泥石流隐患等。此外,数量众多的露采石料矿山和废弃矿山,也存在较多的崩塌、滑坡隐患。对此,有关的矿山监管部门要加强汛期巡查与监测,强化矿山安全监督检查,抓好地质灾害隐患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相结合的治理工程。

  三、2008年主要防治任务

  (一)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现行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已到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优选规划编制承担单位,把好规划编制进度,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新一轮规划的编制、评审、报批、发布与备案工作,并列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主要专项规划。本轮规划修编要切合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与工作经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具可操作性,并做好与上一轮规划、上下级规划、同级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加快推进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等项目的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列入省国土资源厅对我市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是该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泰顺、文成、苍南、平阳、瑞安、瓯海要进一步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加快进度,要求在6月底前全部提交最终成果,并及时将成果资料交付给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尽快付诸实施,要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当地的山洪防灾体系中,共享防灾信息、共建防灾体系。部分县(市、区)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要与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同时完成,及时提交成果,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任务。

  (三)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和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

  (四)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汛期尤其是台汛期和梅汛期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集中突发时期。各地要精心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在台风登陆、强降雨来临之前,迅速派出工作组,督促指导各地的抗台防灾工作。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五)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各地要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注意收听收看气象信息,准确掌握水雨情动态,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提示提醒各相关人员,积极及时获取省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果,根据预报预警地域、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报预警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快建设市级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单位开发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六)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专项勘查、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和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计划。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2008年列入温州市重点防治计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3处(见附件)。

  (七)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查清山区农村中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宣讲队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私人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因地制宜,简化程序,降低费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填写评估表格后报批。加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对严重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专门或结合下山脱贫,优先安排资金财力和土地指标,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八)加强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我市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存在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竖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九)加强平原区地面沉降防治。继续开展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提高监测精度与水平,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监测数据与分析报告。根据《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要求,以永强平原为重点,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开展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建设,建立2至4个地下水自动监测点,逐步健全和完善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同时,做好监测数据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依据。

  (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治理工程、危险性评估、地面沉降监测等基础数据库,在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四、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依法管理。各地要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到今年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重,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业性强,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已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要尽快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在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装备,充分利用“3S”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参与、推广示范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附件

  2008年温州市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序号行政区所属乡镇地点隐患类型规模立方米威胁对象潜在经济损失(万元)危害程度稳定性防治责任单位主要防治措施

  户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应急避险

  1鹿城区黎明街道温州市第十六中学滑坡60006004大差教育部门√√

  2龙湾区天河镇新河村天马山崩塌200001680500中差镇政府√√√

  3龙湾区瑶溪镇机场大道金岙—龙东段崩塌1000车辆行人20小差市政园林部门√

  4瓯海区郭溪镇三合村白塔殿滑坡100001447540中较差镇政府√√

  5瓯海区新桥街道高翔村岙垟滑坡50001995570中差街道办事处√√

  6瑞安市湖岭镇繁华村崩塌500034169360中差镇政府√√

  7乐清市龙西乡上山村西侧泥石流3500100300中较差乡政府√√

  8乐清市龙西乡上山村仙人坦泥石流1800099326150中较差乡政府√√

  9乐清市岭底乡竹龙岙村滑坡25000137539大差乡政府√√

  10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周边泥石流2400072284600中差乡政府√√

  11永嘉县鹤盛乡炉山村泥石流40001150200小差乡政府√√

  12永嘉县桥头镇新华村龙背头北滑坡24001375150小差镇政府√√

  13洞头县大门镇西浪村滑坡40001680200小差镇政府√√

  14平阳县鳌江镇山外村滑坡2000001571472.1小差镇政府√√

  15平阳县晓坑乡石城村泥石流20001657小差水利部门√

  16苍南县石砰乡石砰学校后山滑坡14500学校830大差教育部门√√

  17苍南县腾垟乡传星村半天贡滑坡150073235小差乡政府√√

  18苍南县蒲城乡西门外村牛乾岭泥石流20000531911000中差乡政府√√

  19文成县大峃镇下沙垟村滑坡10500057228500中差镇政府√√

  20文成县仰山乡鳌垟村呈池滑坡2100027107500中差乡政府√√

  21泰顺县东溪乡琴桥村岭头坪营盘滑坡200001882560中较差乡政府√√

  22泰顺县龟湖镇龟湖中村房后滑坡1200023107710中较差镇政府√√

  23泰顺县司前镇司前村迴澜南路炮台岗滑坡27000832360小较差镇政府√√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