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 温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编制工作方案 一、编制目的 以“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为指导,通过调查了解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市相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产业范围 电器、泵阀、专用设备制造、汽摩配、制鞋、服装、印刷及包装、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货币专用设备(金融机具)、船舶、家具、合成革、塑料制品、化工、钢压延及加工(不锈钢及制品)、眼镜、五金锁具、打火机等。 三、编制步骤 调研编制分3个阶段。邀请温州大学及有关研究院所的专家参与调研,相关子课题由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一)理论准备及政策研究阶段。具体内容: 1.区域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和典型经验; 2.宏观调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研究; 3.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出口产业的发展研究; 4.民间资本向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转移的途径研究; 5.配套基础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研究; 6.温州与国内先进地区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 (二)调查研究阶段。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着重调研相关行业协会(商会)、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与国内外相关城市产业的对比分析,剖析个案,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分析我市现行的政策措施中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产业规模:产值及比重、单位土地产值、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位置、行业税收及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2.技术品牌:企业科研机构情况、科研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来源及水平、专利情况、装备工艺水平、信息化状况、品牌情况、检验监测与质量管理情况等情况; 3.人才情况:总量及比重、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情况、人才待遇。 (三)行动计划制定阶段。分产业提出科技提升行动计划和总体行动方案。由各优势特色产业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行业协会或者市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邀请相关行业研究机构或高校、科研院所制订各产业提升行动和总体行动方案初稿。组织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有关专家对初稿进行论证修改后,由相关部门发布实施。 四、任务分解 (一)有关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编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 乐清市主要负责电器、船舶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瑞安市主要负责汽摩配、塑料制品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龙湾区主要负责专用设备制造、钢压延及制品(不锈钢及制品)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计划编制; 永嘉县主要负责泵阀、服装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苍南县主要负责印刷包装、仪器仪表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平阳县主要负责货币专用设备(金融机具)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鹿城区主要负责制鞋、打火机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瓯海区主要负责五金锁具、眼镜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 (二)科技、信息、发改、经贸、人事、财政、统计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开展调研,提出产业提升行动的具体意见。 市统计局提供相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是与其他的城市特色产业的比较; 市人事局主要负责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市财政局主要负责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快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研究; 市信息办主要负责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提升研究。 (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自身优势,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研究,提出产业提升行动具体意见。 温州大学主要负责开展鞋革、合成革产业科技提升和新材料产业的培育研究; 温州医学院主要负责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研究;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家具产业科技提升研究;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货币专用设备(金融机具)产业科技提升研究; 温州工业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化工产业科技提升研究。 五、组织领导 牵头人:徐育斐副市长。 协调人:徐淼副秘书长。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参与单位: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信息办、市统计局。 各有关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六、时间安排 7月前,开展调研活动,确定子课题;7月底完成子课题并汇总到市科技局(联系人:林海,电话:88962025);8月完成总课题;9月举办论坛、召开讨论会,确定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总体计划。 附件:行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框架 附件 行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编制框架 一、前言(项目概述)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述(总产值、企业数目、品牌拥有情况、标准、质量等); (二)行业市场需求与细分产品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等); (三)主要细分产品市场分析(市场饱和度、成长率、集中度、主要市场和市场潜力等) 三、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一)发展面临的形势。 1.相关产业分析(相关的主要上下游产业分布地点、合作方式、是否存在紧密联系等)。 2.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和出口主要竞争对手分析;主要进口原料或中间产品分析。 3.行业竞争分析(本行业主要生产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竞争情况比较分析)。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实危机问题,本行业遭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出口退税和环境保护等政策的影响程度。 2.技术、人才方面问题,主要的技术缺陷、发展的技术瓶颈、专利申请及保护情况、人才缺失的情况、人才结构与行业发展的失衡等。 3.产业政策方面的问题,如现有产业能否升级,升级的方向,可以升级为具体的哪些行业,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本产业在温州是否还有活力,企业外迁的原因;进入和退出的障碍等。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关于2008至2011年本行业科技提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需要结合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反映。其中总体目标需量化,包括总产值,产品结构,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检测手段,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 五、主要对策措施 (一)科技、人才方面。包括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进制造技术示范工程,配套基础产业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加快人才引进等。 (二)结构调整方面。包括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和关键技术(如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结构,工艺装备结构,人才结构的调整等)。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政策环境和资源。包括现有产业政策等的改进意见,土地招拍挂的支持政策,金融机构的融资便利政策等,人力资源流动等各制约要素的倾斜政策与措施等。 六、有关附件 1.全国行业技术支撑机构(包括行业组织和管理机构,主要技术研究开发单位,设置该行业专业的大学,专业刊物等);2.提升行动责任分工;3.四年总体目标年度计划安排;4.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安排。 主题词:科技 产业 编制 通知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