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民信息
温州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样本调查
发布日期:2009-04-27 12:45:22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晚报 字体:[ ]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不少大学生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各地约有百名大学生在农业一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成了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据了解,投身农业的这批大学生基本上属于创业型,他们中既有像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专业对口院校毕业的“农学士”,也有像武汉科技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非农类院校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属于“80后”。

  从行业情况看,他们从事水稻等传统种植业的不多,从事的基本上是水果、蔬菜、食用菌、鸡鸭畜禽、园艺、茶叶等农副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流通业,相对于传统种植业,这些行业见效要快一些。

  4月22日和23日,记者随温州市农业局有关同志分别前往瑞安市和永嘉县调查。

  23岁的养殖“老师傅”

  ◇胡允川 2006年毕业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

  胡允川出生于1986年12月,今年23岁,可就是这位染着头发、还带点稚气的小伙子,创办了浙江凤凰野鸡养殖基地,2年不到的时间,不仅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家人对他的看法,而且使自己从一位门外汉长成了精通技术的“老师傅”,全国各地近300人陆续慕名前来学习技术。

  胡允川是独子,2006年大学毕业就业无门时,父母让他在瑞安市区开了一家美发店,希望他能脱离农村在城市里扎下根。2007年的一天,胡允川从电视上看到一个有关养野鸡赚钱的节目,他很受启发,觉得从事这一行比美发业前景更好,于是回家与父母商量,希望他们支持自己通过养野鸡来创业。哪知父母死活不同意,他们觉得儿子对农业一点都不懂,从事这一行,风险大,再说儿子本来已经从农村走出去,何必再回到农村来。见说不动父母,胡允川自做主张悄悄将理发店转手,筹集了6万元。带着这笔钱,他一个人到江西考察,第一次,购进了1000只野鸡种苗,花了5万元,哪知道,因为长途运输,加上种鸡放在一起太拥挤,等这批种鸡苗运到家时,竟然死了四五百只。出师不利,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可是他没有气馁,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后继续干,还从乡亲们那里流转过来15亩山地,盖起了8间鸡舍。每天早上5时,他就起床,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1时,边学技术边摸索适合自己的养殖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8年10月,他的养殖场已经出效益,原先投进去的20多万元成本全部收回,而且因为他的技术过硬,全国各地学员不断过来学习。他免费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求学者,附加条件是对方发展养殖业要从他这儿购买鸡苗。乖乖,就这一招,他就解决了种鸡场鸡苗销售问题,而且也省却了请工人的支出,因为这些学徒都是免费帮手。后来,他在养殖场里又增加了食用型孔雀养殖项目。

  对于还处在20出头贪睡贪玩年龄的胡允川来说,这样起早贪黑地干肯定很累,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下来?他说是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欲望!每当想到自己养出来的都是钱的时候,就有了不竭的动力,而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心里充满了自豪。他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人生要有目标就好。

  历经挣扎脱去“白领”

  ◇郑锡成 2006年毕业于湖北武汉科技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80后大学生农民给记者的印象与传统的农民形象差别很大,而郑锡成就是其中最不像的一个,和记者一起到瑞安调查的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他更像一位诗人:儒雅、秀气。实际上,他从事农业工作已经一年多了。

  出生于1983年10月的他是瑞安陶山人,大学毕业那年,凭自己所学专业,他被瑞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录用从事设计工作。在别人的眼里,这份工作很“白领”,坐办公室,动动电脑画画图就可以挣钱,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表面风光的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他觉得设计领域竞争激烈,对他来说发展空间不大,农业领域发展空间要大一些。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知识储备上的优势。更主要的是,不管有没有设计任务,平时单位需要整天泡在那里,很浪费时间。另外,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收入太低,一年也就2万元左右,除去一年6000元左右的租房费用和伙食费外,所剩无几,别说要成家立业,就是要买件稍微好一点的衣服也都要考虑半天,因为囊中羞涩,和女朋友谈恋爱连咖啡厅也不敢进去坐。

  是辞职,还是坚持?郑锡成说自己当时很犹豫,父母更是反对他辞职回家,务农的父母表示宁可每月给他补贴也不愿他回到农村,但是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辞职回家。据说与他大学同学比起来,他这样做算比较“另类”,因为他们大部分在单位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郑锡成倒认为自己这一步迈对了,他回家后,帮助家乡成立了丰和瓯柑专业合作社,在瓯柑生态种植、销售方面有了自己一套可行的做法,下一步。他还想搞立体养殖业,种植方面,还想增加桃树、梨树等果树,使自己的果园四季飘香。他说自己现在非常充实,觉得生活很轻松很快乐。

  学农毕业生如鱼得水

  ◇张良存 2002年温州农校(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作物专业毕业

  与其他非农专业毕业大学生比起来,张良存从事农业这一行是最得心应手的一位。他出生于1984年10月,瑞安人,在当地农业局实习时,他就觉得机关上班太机械化了,毕业后自己办了农场,种植水果和养殖猪,现在,他的农场年产值可达100万元。

  张良存说,工作要与兴趣与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工作起来才会觉得轻松,有动力,也正是这份兴趣,给他带来不少收获。在种植枇杷时,他发现人家的枇杷不仅皮厚,而且枇杷皮有斑点,卖相不好,而他通过摸索和学习,发现在枇杷小的时候就用袋子将它套上,这样既避免病虫害,免于喷洒农药,又使枇杷皮好,鲜嫩,果皮好剥。这样的枇杷市场前景非常好,去年每斤价格高达5元,今年售价有望达到每斤8元,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但销路不错,因为已经有人要预购了。

  学农务农,张良存觉得很开心,每天跑多趟果园都觉得不累,他觉得这是自己喜爱的事业,跑上跑下很快乐,他觉得山上的空气都是甜的。

  从这份调查样本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像前文提到的郑锡成,从事瓯柑种植业,一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比起原先所在的某规划设计研究院来收入要高得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滋润。

  温州发展现代农业,非常需要大学生。温州市农业局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北极说,目前在我市务农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懂信息,不懂最新农业技术。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何北极还介绍说,目前我市正在拟订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政策,如果有千名大学生进入农业领域创业,万名大学生到农业岗位就业,那温州农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