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10-01330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机械制造与重工业
文 号: 温政办〔2010〕129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0-11-05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州市电气等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0- 12- 13 10: 49 浏览次数: 402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温州市泵阀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温州市鞋革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温州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请结合《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温政发〔2009〕20号)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十一月五日

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电气行业是温州目前产业规模最大、企业数量最多的制造行业,2009年工业产值约670亿元。电气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应用领域广、市场规模大、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电气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电气产业现状

  (一)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但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温州电气企业主要生产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高低压输、变、配电设备等一百多个系列,六千多个品种,两万多种规格产品。部分电气产品,特别是低压电器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交流接触器、断路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防爆电器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

  电气设备制造分为电站设备制造、输配电设备制造(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线电缆、电网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我市工业电气主要产品属于中低压为主的输配电领域,且绝大部分是第一代、第二代产品,部分是第三代及改进型产品,约占总量的70%,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电气设备正处于培育阶段。

  (二)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但与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通过不断的整顿、规范和提升,近年来温州电气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全行业获CCC认证证书11400多个,获美国UL、欧盟CE认证等国外证书约350个,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约360家,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25家。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获得全国质量奖。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拥有43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升,我市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 ”、“中国断路器生产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和“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

  在电气行业品牌质量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市大部分电气产品与国际一流公司的产品相比,在体积、耗材、主要技术性能和产品功能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在耐压等级以及雷击电压和耐短时过电流等核心指标上有较大的差距。

  (三)龙头骨干企业作用地位突出,但产业低小散问题仍然存在。全市现有电气生产企业4800多家,其中无区域企业96家,集团企业69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1家,超亿元企业61家,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跻身“中国电器百强榜”,13家企业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龙头企业在带动电气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分工协作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电气行业以龙头骨干企业关键产品装配生产、市场营销和技术研发为主导,中小企业聚焦零部件加工生产的区域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体系日益成熟,基本形成了由一群高度关联的生产企业群体、供应商群体、销售商群体和其他相关产业以及行业协会构成的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总体上看,我市电气产业集中度仍然不高,大量的中小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管理落后、不规范,缺乏长远清晰的发展战略,对现代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缺乏认识。

  (四)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但支撑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几年来,我市一批电气创新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研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正泰、德力西建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建有博士后流动站,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百余家,正泰、德力西等龙头企业纷纷在上海、德国等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国家建有研发机构,或者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技术研发合作。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电气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产品关键工艺装备与水平偏差,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目前仍以仿制国外和国内先进产品为主。与电气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实验室(站)、公共研发机构还不健全;电气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建设”为主导方向,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整合提升为切入点,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以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电气产业集群。

  (二)主要目标。以打造“国际电气城”为总体目标,推进电气产业“产品高端化、经营集约化、品牌差异化、链条国际化、产出高效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到2012年,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争取全行业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发展一批上市公司,打造2个以上国际一流电气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培育2家以上超100亿元集团,4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

  质量品牌:淘汰落后产品,全面提高产品可靠性,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创企业品牌,“中国名牌”数量达到20个,进一步提高电气区域品牌知名度。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达到3家以上;建成“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一批技术平台和重点实验室。

  三、转型升级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建设”这两大主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和智能化电器产品。

  1.大力发展智能化可通信电气产品。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给我市智能电器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广阔市场空间。在低压电器领域,逐步限制、淘汰低档产品,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积极研发以智能化、可通信、高可靠、小型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实现电气产品小型化、模块化、组合化和电子化,推进传统低压电器产品升级换代。

  2.大力发展节能型环保型电气产品。大力开发节能、环保产品不仅是国际、国内节能降耗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需要。目前,欧盟的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EUP(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WEEE、美国154号通报等措施已全部实施,我市电气生产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壁垒攻关力度,淘汰传统落后产品,从产品设计、新材料的选用、制造工艺等方面着手,研发生产符合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绿色”电气产品。重点发展LED照明设备,电动机软起动器、真空电器、变频器、新型电力变压器等产品。

  3.大力发展新兴领域电气产品。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契机,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开发生产风能、太阳能等电气设备及相关配套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应用计算机、通讯数字等技术,发展智能楼宇相关产品;以车辆信息管理为目的,应用ZigBee技术,开发车辆智能信息交换系统,主要应用于道路、车辆、不停车付费、公交报站、防灾救灾系统等;以电网预警、监控和能量管理为核心,运用远程监测、实时操作等程序,发展新型用电管理系统及相关产品。

  (二)推进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着力推进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

  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国家认证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等院校实验室为基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研发实验室,实现产品研发过程分析,建立科研与产品研发用数据库,提高产品研发质量、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加快产品研发速度。重点建设电弧运动分析实验室、可靠性研究实验室、过电压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分析实验室、总线通信实验室、电气系统实验室、新能源控制系统实验室等项目。

  推进“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由温州大学联合电气龙头企业及有关机构做好“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争取3年内建成“浙江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低压电器结构与工艺材料研究室”、“低压电器基础研究实验室”、“低压电器检测及可靠性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建成“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人力资源培训及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乐清工作站”等3个服务机构,建成“断路器试验基地”、“接触器试验基地”、“仪器仪表试验基地”、“成套设备试验基地”和“变压器试验基地”等5个试验基地。

  推进低压电器产品国际认证测试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和国家级低压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温州检验检疫局低压电器实验室)扩建工程建设,为低压电器生产、开发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发挥好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级低压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凯码(KEMA)试验站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老产品改进的良好平台和进入国际市场的快速认证通道。

  建立健全与国内重点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发挥好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大院名所对温州电器产业的支持和服务功能。

  2.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技术知识管理系统,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和解决方案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平台,实现企业自主研发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从联合设计、工艺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至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体化,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重复使用率。

  3.加强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加强高等院校电气专业建设,着重做好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建设、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4.着力提升配套产业制造水平。促进企业对电气产品关键件生产所必需的模具加工、注塑、冲压、焊接、热处理、电镀、线路板等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配置和改造。鼓励企业共同组建配套业基地,形成专业化、系统化、大协作的产业配套体系。建立若干一流的电气产品模具中心,实现模具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模块化。

  (三)加快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1.加快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支持企业建立面向销售和供应渠道的B2B电子商务系统。打造国际营销网络的沟通、业务、服务平台,延伸网络营销体系,加快国际化步伐。打造供应渠道的采购、质量、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延伸精益生产的管理方式,提高柔性制造的能力。

  2.推进电气贸易展示平台建设。办好电器文化节,着力提高电器文化节的档次、规模和影响力;建设电气产品展示中心,提供良好的交易场所和行业常年展示平台,提升会展档次和中国电器之都的声誉,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

  3.推进电气物流中心建设。针对我市电气聚集区物流业“企业多、规模小、管理乱”的现状,着力对这些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建设大型规范的物流中心(园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仓储场所,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物流业的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分离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

  4.推广应用高级计划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统。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高级计划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拉动式高级计划排程管理系统,优化销售、生产、供应需求计划流程,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开展商业智能分析,提升核心竞争力水平。

  (四)加强整合重组,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1.加强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专精特优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做好正泰、德力西等一批“百龙企业”的培育工作,切实落实对“百龙企业”的各项激励政策。

  2.推进企业整合重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联合重组。以“百龙企业”为核心,推进大中小企业进行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兼并重组,形成专业化、配套化、规模化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强行业龙头企业与国际电气巨头的合作,实现技术、资本、品牌、市场等要素的优势互补;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投资公司,参与全球化优势资源的投资整合,同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参股、投资优势企业,利用资本杠杆,带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发展。

  3.做好企业上市工作。鼓励并引导电气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制度的规范、创新,实现做强做大。重点推进鸿宝电气有限公司、长城电气、宏丰电工、华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罗格朗有限公司、天正集团、温州益坤电气公司等企业的上市辅导工作。

  (五)加强招商选资,推进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

  1.加强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08〕76号)精神,加快推进电气产业新兴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在乐清经济开发区的翁垟黄华片、乐海围垦区块、新山川工业园和乐清湾港区适度布置电工电器产业发展用地,拓展工业电气产业发展空间。在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规划电气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居国内领先水平、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电气制造产业基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适当布局电力能源功能区。在洞头的南塘工业区和杨文工业区规划建设电气科技园。

  2.加强招商选资工作。以新兴产业功能区为平台,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电气企业集团为主要对象,锁定电气产业高端制造环节,抓好电气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并按照《温州市工业用地项目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严格做好项目的评估、筛选和落地工作。其中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湾港区重点引进和落实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智能配电成套装置、特种(船用)电缆、高压变压器、高压节能型电力金具、远程通信智能控制器等产业化项目;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民科基地重点引进光伏产业化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电气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措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协调电气产业重点项目实施和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乐清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电气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着力推进当地电气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电气行业协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沟通、协调、自律、服务等作用。

  (二)推进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对本方案中产业项目进行优化、评估和筛选,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的供地需求。建立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项目联审决策和服务工作机制,着力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一系列审批问题。建立市主要领导挂钩结对联系重点企业及建设项目的责任制,以跟踪联系服务方式,着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三)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整合现有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电气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对电气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企业和项目实行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市经贸委和市财政局根据本方案年度推进情况具体安排落实专项资金。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财力可能,加大对电气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关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实施相应的电气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引导电气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拟推进重点项目汇总表

  2.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计划任务分解表


 

  附件1

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拟推进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单位

项目主要内容

投资

(亿元)

用地

(亩)

区域

一、智能电器项目

1

智能电气产业园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智能型塑壳式断路器产业化项目、新型智能化万能式断路器产业化项目、智能型万能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E)产业化项目、节能环保型真空接触器产业化项目等。作为正泰电器股份公司上市募投的实施项目,已在白鹭屿征地120亩。

4.4

120

乐清

2

关键件自制产业化项目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保证和提升智能型、可通信新型低压电器的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关键件生产所必需的模具加工、注塑、冲压、焊接、热处理、电镀、线路板等技术、工艺、设备进行配置和改造。

1.3

20

乐清

3

新型漏电防火终端保护器及室内灯具、场景智能控制系统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开发漏电保护插座(英式,中式)、防火开关、防火插座,漏电防火插头等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积极推动国家消防主管部门建立此类产品强制性应用规范。同时开发产业化家居、酒店智能灯控系统和智能场景控制系统,从传统的普通开关过渡到智能化开关,实现产业升级。

1.4

40

乐清

4

新型智能化产品项目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智能型塑壳断路器、万能式断路器等新型智能化产品的研发、产业化项目。

1.4


乐清

5

电气智能化项目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THWZ2系列万能式断路器 、CJX2F系列节能型交流接触器、THM2Z系列智能式塑壳断路器的研发、产业化项目。

1.4


乐清

6

年产20万台(套)高压真空灭弧室真空开关及智能化配电终端成套装置生产线(第一期工程)技术改造

宝光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采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或工艺,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高速冲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剪板机、多功位氦质普检漏仪、自动装配流水线,贴片机、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等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20万台(套)高压真空灭弧室真空开关及智能化配电终端成套装置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国际水平特点,实现销售收入59200万元,利税11820万元。

3.3


乐清


 

7

年产5万套煤矿井下大流量控制装置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温州市基安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采用自主创新研制开发技术或工艺,引进具有先进、高效水平的生产和测试装备设备,购置卧式加工中心、光谱仪等进口设备2台(套);新增双柱铣床、双面专用铣床和高频热处理装置等组成的阀芯、阀套生产线;中频炉、精炼炉、数控六工位组合机床、卧式加工中心等组成的阀体生产流水线;棒料剪断机、配套模具加工设备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5万套煤矿井下大流量控制装置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性能可靠、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巨大特点,实现销售收入27500万元,利税3364万元,创汇1145万美元。

1.1


乐清

8

智能型插片式熔断器产业化项目

温州市建达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新增主要生产设备 430台套,设备购置及安装费计350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3.3万平方米(50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容积率1.36,建筑密度45%;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5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500万元。

1.2

50

乐清

9

智能型自愈式低电压并联电力电容、环保型无功补偿电力电容器生产项目

指月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新增设备448台套,设备及安装费共计280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26600平方米(40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容积率1.4,建筑密度45%;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5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500万元。

1

40

乐清

10

智能电器项目

合兴集团

智能低压工控电器、模具制造(在建项目)。

4.2

186

乐清

11

年产5亿元第四代智能型断路器和双电源项目

浙江麦克力电气有限公司

年产5亿元第四代智能型断路器和双电源项目。

1.4

5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二、节能电器项目

12

电机变频器、软起动器生产项目

指月电气有限公司

项目新增设备437台套,设备及安装费共计275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3.3万平方米(5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容积率1.5,建筑密度45%;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00万元。

1.1

50

乐清


 

13

LED路灯100瓦、180瓦、T8灯管及驱动器,其他节能灯具生产线

北京良业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LED路灯100瓦、180瓦、T8灯管及驱动器,其他节能灯具生产线。

2.6

150

苍南工业园区

14

数显双屏智能电机软起动器、变频器及智能型电力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

浙江南洋电器成套有限公司

项目新增主要生产设备514台套,设备购置费计500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75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容积率1.2,建筑密度45%;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000万元。

1.8

75

乐清

15

中高压固态软起动器及中高压变频器产品产业化建设项目

和平电气有限公司

中高压固态软起动器及中高压变频器产品产业化建设项目。

1.7

3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16

年产25000吨铝合金导线技改项目

威尔鹰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采用稀土化处理技术代替高成本的石矾钛合金处理工艺,连续时效工艺替代间隙试分批时效工艺等技术或工艺,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和检测设备,购置高速拉丝机组、高速绞线机组、连铸连轧机组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25000吨铝合金导线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线路交流损耗小,无涡流损耗,耐气候,强度大,重量轻,耐腐蚀,寿命长,无落差反应,跨越度大,节能节材的新型产品特点,实现销售收入50000万元,利税8100万元,创汇2500万美元。

1.5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7

年产17亿元开关柜、开关设备、断路器等产品项目

万控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17亿元开关柜、开关设备、断路器等产品项目。

3.9

13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18

220千伏及以下电力变压器技术改造项目

浙江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采用220千伏及以下电力变压器制造(属于自主研发拥有专利)技术或工艺,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气垫车设备,购置吊车、铁心叠装台、绕线机、冲击电压发生器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860万千伏安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高电压、大容量、节能、低局部放电、高耐短路能力特点,实现销售收入68800万元,利税7000万元。

9.7


瓯海

19

电力金具研发项目

永固集团有限公司

500千伏及以上电力金具研发项目、铝基覆铜过渡金具20千伏绝缘节能金具。

1

100

乐清

三、新应用领域项目

20

风力发电机组项目

华仪风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生产。

20

200

乐清

21

年产900万片6英寸及以上太阳能单晶硅晶片技改项目

浙江亨美硅业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900万片6英寸及以上太阳能单晶硅晶片技改项目。

1.5

3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22

年产20亿只超高宽度、高功率LED系列项目

温州中兴塑料厂

年产20亿只超高宽度、高功率LED系列项目。

1.2

20

苍南

23

60兆伏太阳能发电设备组件建设项目

温州日月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60兆伏太阳能发电设备组件建设项目。

1.8

3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24

稳定高效非晶微晶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09年12月与正泰签订框架协议,总用地300亩,近期用地200亩;规划240兆瓦,固定资产投资额20亿元,流动资金投入5亿元.达产后年销售额30亿元。

28

300

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

25

年产1.2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

温州市华正塑料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1.2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

3.4

10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26

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及新型信息矿灯及智能充电架的研发

精益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研制新型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矿灯,电动工具,手提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以及混合动力车的电力供应、蓄电池等方面。电池生产线的建设、生产。人员定位系统中的识别卡安装于矿灯上,对下井人员进行管理,并将智能充电系统与该人员定位系统有效结合,优化管理,参与信息矿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

50

乐清


 

27

年产200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投资项目

温州神硅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采用半导体硅PN结的光伏打效益,应用扩散、等离子腐蚀管批汽相沉淀生长减反射层、丝网印刷电极,层压模板等技术或工艺,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等离子刻蚀机板批汽相沉淀减反射层设备、丝网印刷电机以及电池片修边机和全自动硅片分选机设备,购置腐蚀清洗机、扩散机、激光修边机、全自动烧结炉、新型导电测试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200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产品具有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率、强适应性、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特点,实现销售收入620000万元,利税77246万元,创汇60000万美元。

7.4


苍南

28

兆瓦级风力发电双馈变流器技术以及煤矿安全网络化综合监控系统技术

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本项目兆瓦级风力发电变速恒频双馈变流器是风力发电并网输电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该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运用DSP矢量控制与PWM整流/逆变控制、软并网/软解列、无功/有功的独立解耦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从而打破国外厂家垄断,促进我国风电新能源的发展。(以1.5兆伏风力发电机组匹配变流器为例:国外进口价100万元以上,国产价约60万元)。

1

70

乐清

29

年新增3600万只LED用电子转换变压器技术改造项目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新增LED用电子转换变压器10条生产线,实现年新增3600万只LED用电子转换变压器。

2.5

100

乐清

30

年新增2400万只手机摄像CCM、触摸LCM模组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新增手机摄像CCM、触摸LCM模组20条生产线,实现年新增4800万只手机摄像CCM、触摸LCM模组。

3.5

100

乐清

31

年新增2亿只新型微特电机技术改造项目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在公司原有1亿只微特电机产能的基础上,引进韩国制造的SMT实芯微特电机全自动流水线17条,实现新增长1.5亿SMT实芯微特电机的生产能力;引进扁平微特电机生产能力;配套主要公用设施,如供水、消防、空调通风以及配备其他动力设备、办公家具及设备、工位器具等各一批;,配套相关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进行有效治理的设施。

2

0

乐清

32

太阳能自发电应用产业化

浙江盛博电子有限公司

太阳能自发电应用产业化。

1

3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33

扩大生产开关、浴霸、给水管、卫浴等系列产品

浙江龙胜电器有限公司

扩大生产开关、浴霸、给水管、卫浴等系列产品。

1.4

50

民科基地丁山围垦

34

风力发电机组生产项目

钻宝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新增主要生产设备 645台套,设备购置费及安装费共计450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6.6万平方米(1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风力试验场1.5万平方米,容积率1.5,建筑密度50%;项目总投资2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00万元。

2.2

100

乐清

35

太阳能、风能智能置换装置

鸿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开发一种并网并机太阳能、风能智能置换装置,是太阳能、风能系统必备设备,太阳能吸收效率不低于93%。

1.5

100

乐清

四、电气平台项目

36

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温州大学

由温州大学联合电气龙头企业及有关机构做好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争取三年内建成“浙江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低压电器结构与工艺材料研究室”、“低压电器基础研究实验室”、“低压电器检测及可靠性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建成“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人力资源培训及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乐清工作站”等3个服务机构,建成“断路器试验基地”、“接触器试验基地”、“仪器仪表试验基地”、“成套设备试验基地”和“变压器试验基地”等5个试验基地。服务场地面积14500平方米,仪器投入6639万元。

0.7


温州大学

37

电气科技园

洞头县
电气商会

16家电气企业标准厂房和综合办公楼。

0.6

51

洞头南塘工业区

38

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

温州市质监院

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是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浙江省高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基础上筹建的。中心建在正泰集团大桥工业园区,共投资1.3亿元,将分三期建设完成。国家工业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后,将作为温州电器产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低压电器生产、开发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

1.3


乐清


 

39

国家级低压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扩建工程

温州检验检疫局

国家级低压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是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系统唯一的低压电器检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质检总局和温州检验检疫局共同投资建设的,现已具备短路通断、电寿命试验、过载带载试验等低压电器产品系列试验项目。扩建工程设备投资3000万元,试验场所、输电线路配套投资1500万元。已完成系统设计、设备定制采购。主要建设目标为200kA交流短路通断试验系统、100kA直流短路通断试验系统、50kA交流带载过载试验系统,检测能力覆盖断路器、熔断器、隔离开关、接触器、成套设备等系列低压电器产品,为温州地区工业电器产品的安全性能检测、技术研发、产品认证检测、进出口验货提供服务平台。

0.5


 温州

40

正泰技术、管理创新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组织实施支持自主研发创新的技术知识管理系统项目、支持市场导向的高级计划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统项目、支持国际营销与供应网络的电子商务系统项目。实现企业自主研发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从联合设计、工艺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至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体化,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建立业务数据仓库,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灵活、动态、实时的经营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实现企业营销和供应的运营模式的创新,建立开放的B2B平台,覆盖全球营销和供应网络。

1.2


乐清


   

  附件2

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计划任务分解表

行动任务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1

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发展智能化可通信电气产品

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发展节能型环保型电气产品

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发展新应用领域电器产品

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2

推进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专业实验室建设

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浙江低压电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温州大学、市科技局

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

市质监局、乐清市政府

国家级低压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检验检疫局

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市教育局、市人事局、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3

加快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

市信息办、市经贸委

办好电器文化节,着力提高电器文化节的档次、规模和影响力;建设电气产品展示中心

乐清市政府、市电气行业协会

推进电气物流中心规划建设

乐清市政府、市电气行业协会

推广应用高级计划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统

市经贸委

4

加强整合重组,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做好企业培育工作,推进企业整合重组

市经贸委

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市金融办、市经贸委

5

加强招商引资,推进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

做好电气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

市发改委、市沿海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有关县(市、区)政府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市经合办、市外经贸局、市沿海办

6

保障措施

建立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组,开展相关工作

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温州检验检疫局、市金融办、市沿海办等单位和市电气行业协会

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建设工作

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市发改委、市经贸委

制定实施有关财政扶持政策

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科技局


 

温州市泵阀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泵阀产业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温州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泵阀产业对于促进温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创新强工”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泵阀行业发展现状

  泵阀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环保、军工、造船、食品医药、市政民用和农田水利等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在装备制造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和长距离输送以及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泵阀产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生产泵阀产品的主要国家有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美国和日本等。国内泵阀产业主要生产基地有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我省主要集中在温州和台州。根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拥有泵类制造企业3000多家,阀门类制造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2000多亿元。

  (一)温州泵阀产业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泵阀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泵阀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火炬计划永嘉特种泵阀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泵阀之乡”和“中国阀门城”等国家级金名片,被称为“中国泵阀之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集聚程度较高。全市共有泵阀生产企业1251家,其中阀门953家,泵类150家,相关配套企业148家,其中规模以上泵阀企业400多家,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1.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来源于温州市统计局)。主要集聚在永嘉县和龙湾区两大国家级生产基地,部分企业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市、瑞安市、瓯海区等地。

  2.产业链较完善。我市泵阀产业已形成了产品研发设计、锻(铸)造件生产、精加工、装配、检测等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有阀杆、蜗轮、密封件、标准件、执行器等配套产业,以及原材料供给、产品销售和物流等网络。

  3.产品品种较齐全。主要产品包括球阀、蝶阀、闸阀、截止阀等3000多个品种40000多种规格,泵类产品200多个系列近10000个规格,涉及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环保、城市建设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4.区域品牌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温州市泵阀产业共有40家无区域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37枚省、市著(知)名商标,14个省名牌产品,16个市名牌产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泵阀产业整体处于国内中上水平,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是我市还没有国家级泵阀实验基地或研究中心,没有专业的泵阀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检测机构,也没有在本地大专院校设立泵阀人才培训基地。另一方面是我市泵阀产业新产品率不到10%,低于全省装备制造业18%的平均水平,且泵阀产品主要以通用泵阀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偏少,成套产品较少,高、精、特的泵阀生产技术仅是几家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规模总量不大。

  2.原材料制约较大。国际上高品质的阀门材质以耐高温合金钢等特种钢为主,高压阀门以锻造件为主,保证了阀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而我市阀门原材料主要还是采用铸造件,采用模锻的很少。如果要生产一些高参数的高、精、特阀门,国内的特种钢材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满足不了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又受到控制,难以购买且成本较高。

  3.相关配套行业发展缓慢。一是泵阀产业需要的大量铸(锻)件都要从台州、宁波、江苏、上海等地购买,大型、高档铸(锻)产品更是从辽宁、湖北等地购买。二是紧固件、密封圈及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行业发展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满足不了我市泵阀产业的需求。

  4.土地空间严重不足。温州人多地少,特别是作为泵阀产业主要集聚区之一的永嘉县,发展泵阀产业的空间严重不足,相当多的企业选择到上海、江苏和我省的丽水、台州、衢州等地投资设厂,有一些企业在外投资的规模已远远超过本地企业规模。

  5.经营理念较为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原先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由家庭工业发展而来的温州企业,家族观念强,这直接导致企业在整合重组、市场营销、产权制度、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泵阀企业开拓市场的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还是以销售给中间商或贴牌生产为主,直接进入终端用户的很少,这也阻碍了泵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温政发〔2009〕20号),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推动相结合,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通过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型;通过推进“创新强工、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通过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努力推进我市泵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泵阀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二)发展方向。

  向标准化发展。通过持续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能够生产高标准通用产品的优秀泵阀企业,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

  向专业化发展。坚持向高、特、精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核电泵阀、船用泵阀、电子控制泵阀,以及为电力、大型石化、石油输管线、煤液化及冶金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配套的大型、耐高温、耐高压、耐强腐蚀的特种专用泵阀。

  向品牌化发展。走整合重组的发展路线,坚持发展自有品牌,积极开展与世界品牌的合作,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区域品牌。

  向成套化发展。坚持泵阀与控制系统相配套、泵阀一体化,形成信息化与自动化相融合的整体阀门部件及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

  (三)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温州泵阀产业从传统块状经济集聚区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跨越,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努力使我市成为掌握泵阀生产核心技术,产业链完善、销售网络健全、区域品牌突出、竞争力领先的全球重要泵阀产业基地之一。

  ——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拥有国家级阀门技术研究所和实验室、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1家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

  ——拥有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5家以上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集团、50家亿元以上企业。

  ——拥有1至2个国际知名品牌。

  三、推进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依托沿海产业带建设战略,在沿海产业带规划中明确泵阀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以永嘉、龙湾两个国字号产业基地的做专做强为基础,在民科产业基地、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等地重点布局泵阀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在民科基地形成泵阀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另一方面,在乐清南岳等地布局大型铸造件生产基地,在瑞安布局大型高强度锻造件生产基地,在龙湾、平阳、苍南等地布局特种钢材料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以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的推进为载体,强化工业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在外投资的泵阀产业优秀企业家回乡投资,不断加强本地优秀企业的技术改造,争取每年都有一批泵阀行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到2015年,新增投资50亿元以上,新增泵阀产业用地2500亩以上,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产业化进程。对核电站用一级、二级阀门,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船用泵阀产品、新型旋塞高中压阀门、全焊型埋地管线控制阀、煤液化重整环链高温控制阀、防腐耐温阀门、新型强密封卫生级蝶阀、脱硫用超高性能强耐腐蚀合金阀门、天燃液化低温阀,以及智能燃油泵、高压泵、油气集输工业用泵、耐腐蚀泵、风电设备专用超高压自动润滑泵等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要在空间、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抢占发展高地。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研究开发新产品。加强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等专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加大土地、资金等政策扶持力度,使其真正成为支持、引领温州泵阀创新的高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宣达实业集团、浙江超达阀门、环球阀门、大众阀门、伯特利阀门等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国家级技术中心创建申报工作,争取在2015年前有1家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好国际泵阀加工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合作,引进国内外高级和熟练技术人员,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泵阀制造水平。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技术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争取建立“国家级泵阀实验基地”。要在原有“浙江省泵阀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龙头企业,吸收社会资金,申报“国家级泵阀检测中心”。支持慎江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核阀门试验基地建设。

  利用好当前核电发展迅速,核电阀门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机遇,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开展核电阀门技术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泵阀企业及社会资金入股,利用好永嘉科技大楼、浙江省泵阀产品检验中心等现有的检测场所与设备,争取获得国家机械联合会、兰州理工大学等专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引进高级研究人员,解决核电阀门研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发展相关配套行业,努力突破发展瓶颈。依托原有的企业,积极引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走联合兼并发展道路,做专做强做大泵阀配套产业。在泵阀产业的集聚区和机械工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打造铸(锻)造产业基地。着力抓好几个重大项目的推进:一是推进慎江阀门有限公司的年产6万吨大型铸、锻造件生产项目建设,通过引进世界先进真空炉铸造生产工艺和世界先进的环保工艺,采用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满足我市的大型阀门、船舶配件、风电设备等的大型高精密铸(锻)造需求。二是依托瑞安市“中国锻造产业基地”的优势,推进中国跃进集团、正昌道森集团、三联锻造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整合重组,在瑞安市潘岱建立绿色锻造工程示范园区。三是引导温州仙岩铸造机械厂、温州开诚机械有限公司等铸造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

  重点发展阀门控制执行系统的开发。推进特福隆集团有限公司的远程智能型控制执行系统项目的产业化建设。同时扶持开发液压、气动、润滑等配套元器件产品,努力促进我市泵阀行业向成套化发展。

  加快紧固件等配件本地化生产步伐。利用好紧固件行业在温州发展较好的有利条件,引导本地的一批紧固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种类,生产泵阀用紧固件、法兰管件、密封件等阀门配套件,满足我市泵阀生产的需要。

  (四)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加快转变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金、研发、销售等优势,对中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做强做大;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合作和扩容增资,组建企业集团,加快做专做强;引导企业与国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公司进行联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做精做强。鼓励企业由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大力支持江南控股、伯特利、宣达实业、超达股份、凯喜姆、立信、良精等企业的整合重组和管理示范工作,加快推进江南控股、伯特利等企业上市。

  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大“温州泵阀”的宣传力度,建立泵阀行业温州常年展示平台,举办泵阀产品展览会,扩大“温州泵阀”的影响力。争取到2015年,培育1至2个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泵阀之都”的区域品牌形象。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以抱团或其他形式建立全球销售网或销售点,直接进入终端用户,利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重视新领域、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强化售后服务,不断增强“温州泵阀”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加强对泵阀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泵阀产业的发展,将泵阀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建立泵阀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规范和引导泵阀产业发展。各相关县(市、区)也要根据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出促进泵阀产业发展实施计划。

  优化职能部门的服务。相关部门要通过落实项目前期代理服务,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等政策,做好项目前期评估、服务和审批工作,积极促进泵阀产业优秀项目顺利实施。要积极引进高级人才,解决好他们及其家属的就业、读书、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争取在温州高等高职院校中开设泵阀产业专业和建立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泵阀专业人才。关心和支持泵阀行业协会建设,规范行业协会的运作,支持泵阀行业协会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市场营销、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利用好税收抵免和引进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免税政策。要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泵阀产业重大项目的补助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泵阀产业化项目的融资扶持力度,帮助优秀泵阀企业做强做大。

  附件:1.温州市泵阀产业拟建重点项目

  2.泵阀产业在建重点项目

  3.温州市泵阀行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览表


 

  附件1

温州市泵阀产业拟建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亩

序号

申请企业

名    称

项目名称

细分

行业

拟申请

用  地

固定资产投资

达产后

产  值

达产后

税  收

地   点

1

浙江方正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石油机械项目

石化阀门

45

1.17

4.5

0.18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2

华东阀门有限公司

核电阀门项目

核电阀门

30

0.8

3.6

0.19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3

浙江浙东高中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高中压闸阀、截止阀项目

电站阀门

30

0.8

3.36

0.21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4

浙江特尔阀门有限公司

氧化铝硬密封球阀生产基地

冶金阀门

30

0.81

3.2

0.11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5

浙江远安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12亿元智能阀门项目

食品阀门

100

2.72

12

0.40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6

浙江埃尼斯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3.5亿元高新机电产品防腐球阀项目

石化阀门

30

0.9

3.5

0.19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7

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4.25亿元长输管线球阀和管线旋塞阀项目

石化阀门

50

1.6

4.25

0.21

温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

8

江南阀门有限公司

核电国防阀门产业项目

核电军工阀门

195

4.95

9.5

0.66

龙湾区

9

中国·华东阀门有限公司

建设核电、石化高温阀门生产基地,年生产8000吨核电、石化高端阀门,其他高中压阀门12000吨

核电泵阀

120

3.12

6

0.36

龙湾区

10

中国·生贵阀门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卫生级阀门生产基地

石化泵阀

70

1.52

3.5

0.32

龙湾区

11

浙江凯科阀门有限公司

超低温阀门/高温阀门/安全阀产业项目

电站阀门

120

3.3

10.2

0.56

龙湾区

12

浙江五洲阀门有限公司

长输管线全焊接球阀技改

石化阀门

30

0.89

2.9

0.1

龙湾区

13

浙江迎日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铜合金阀门项目

压力控制阀门

30

0.8

2.88

0.1

永嘉县

14

百强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20000吨高温高压阀门项目

电站阀门

30

0.9

3

0.11

永嘉县

合计

910

24.29

72.39

4.77



 

  附件2

泵阀产业在建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亩

序号

项目(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计划
总投资

规划用地
面积(亩)

建设

地点

1

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新厂房

出口阀门、核电阀门基本建设项目

2.4

125.72

龙湾区

2

温州忠义集团有限公司

42寸大口径高精度石油和5800台天然气管线球阀项目

2.2

100

瓯海区

3

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

新增1000台特种石化泵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

0.43


瑞安市

4

温州梅屿铸造有限公司

铸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3

60.19

5

慎江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台(套)大口径液气联动阀、汽轮机组气阀系列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2.3

102.6

乐清市

6

温州钢宝阀门有限公司

球阀,截止阀,闸阀等各类阀生产项目

0.68

31

永嘉县

7

中泉集团温州阀门有限公司

石化阀门新建项目

0.66

29.37

8

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吨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电站阀门技改项目

1.09


9

温州伯威阀门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8000吨船舶专用阀及低功率气动控制阀技改项目

2.43

97.56

10

温州市利安德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低功率气动控制阀、船舶专用阀新建项目

1.36

38.50

11

保一集团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1200吨自力式控制阀技术改造项目

1.7

32.2

12

大众阀门集团公司

年产1万吨水轮机流量控制阀产品项目

2.22

120

13

温州蓝天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1万套阀门

0.75

33.98

洞头县

14

温州市瑞泰紧固件有限公司

年产7000吨标准紧固件

1.3

60.28

洞头县

15

温州锐特铸造有限公司

阀体铸造生产建设项目

0.9

54.76

泰顺县

16

温州汉诺威特种阀门实业有限公司

高中压闸阀、截止阀项目新建厂房

0.6

26.88

开发区

17

温州华东阀门有限公司

核电阀门生产项目

0.6

26.99

总       计

22.91

 940



 

  附件3

温州市泵阀行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览表

截止日期:2010年5月

序号

区    域

企    业

1

龙湾区(16家)

江南阀门有限公司

2


华东阀门有限公司

3


浙江生贵阀门有限公司

4


浙江维都利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5


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

6


浙江威腾阀门有限公司

7


五洲阀门有限公司

8


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

9


精工阀门有限公司

10


浙江东亚阀门有限公司

11


温州市金星阀门有限公司

12


温州市中力阀门有限公司

13


浙江有氟密阀门有限公司

14


浙江埃尼斯阀门有限公司

15


浙江宏明阀门有限公司

16


浙江华夏阀门有限公司

17

永嘉县(15家)

良精集团有限公司

18


大众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19


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20


伯特利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21


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22


浙江正洲泵阀制造有限公司

23


浙江方正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24


上正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25


开维喜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26


永一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27


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8


球豹阀门有限公司

29


方园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30


浙东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

31


浙江迎日阀门制造公司

32

开发区(2家)

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

33


特福隆集团有限公司

34

苍南县(1家)

浙江天德泵业有限公司

35

瓯海区(1家)

浙江腾宇泵阀设备有限公司

36

平阳县(1家)

浙江平柴泵业有限公司

37

瑞安市(2家)

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

38


浙江科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39

鹿城区(1家)

挺宇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市鞋革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鞋革行业是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面广、品牌集聚效应显著等特征,在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我市鞋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我市鞋革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行业现状

  (一)产业特点。温州鞋革行业历史悠久,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由皮革、皮鞋、皮具三个主体产业和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完整的鞋革工业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皮革制造和出口基地,2001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及中国皮革协会命名为“中国鞋都”,2008年获得我市首枚“浙江区域名牌”称号。2009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700亿元,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近四分之一的比重。全行业现有2633 家制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871家;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近百万。同时,拥有7个中国名牌、57枚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出口名牌以及196家中国真皮标志企业,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16%左右。

  (二)存在问题。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宏观政策、资金和出口环境等趋紧的大背景下,温州鞋革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亦日益显现。

  1.产品档次低,产品同构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创新。温州虽然出现了像“康奈”、“奥康”、“红蜻蜓”、“吉尔达”等部分全国知名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但是缺乏世界乃至全国顶级品牌。从产品层次看,目前温州制鞋企业出口的鞋产品绝大部分仍是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与意大利、美国品牌相比,相差几十倍。出口高档及自有品牌鞋所占比例很小,且出口产品多以OEM方式进行,全球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被全球采购商拿去,低档产品出口过于集中使温州制鞋企业频频遭遇贸易壁垒,而且温州鞋在市场上遭受到欧美本土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排斥和文化抵触。

  2.研发设计能力不强,制鞋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比较薄弱。鞋业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就在设计及品牌营销这两个环节上,意大利的皮鞋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皮鞋市场中占领高端市场,超强的设计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些国家通过向海外生产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并控制着鞋类产品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制鞋业的廉价劳动力。温州鞋业起初以模仿设计起步,但是发展到今天,继续走模仿的道路已经不可能了,并且从温州鞋业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基本上属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中也很少是温州的品牌,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因此提升设计能力、拥有自主开发的能力和独立的营销网络等三个关键环节是鞋业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

  3.人才培养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温州鞋企目前的主要培育方式仍是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匮乏使得温州设计师队伍能力偏弱、鞋样设计抄袭、仿冒多于自行开发,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4.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近十年来温州鞋革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一路走高,2008年初开始,因相关劳动法规实施,温州鞋革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约20%到30%,有的岗位成本甚至更高,导致很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等问题。另外,原材料成本、出口成本、土地成本等都有较大程度上升,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导致许多企业外迁或是选择退出。

  5.尚未实现产业链整合,缺乏现代物流市场。鞋类产品是一个综合性产品,涉及皮化、制革、纺织、橡胶、五金等多个行业和部门,供应网络复杂,环节众多,在制鞋设备日益自动化情况下,原材料的优劣往往决定着最终产品的水平。因此仅靠鞋类加工企业自身难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全面转型,必须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此外,目前,温州鞋都与河通桥、浙南两大鞋材物流市场相隔两地,距离较远,也不利于产业链的整合提升。

  二、工作思路

  本着“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协会协调”的政企协互动原则,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站在全球资源配置的高度,鼓励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完善产业链和营销物流体系;推进整合重组和公共平台建设。在鞋革行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着力提升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使我市鞋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门类更加丰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实现我市鞋革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市鞋革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2012年,温州市鞋革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增速保持在8%左右,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70亿元。

  提升“中国鞋都”品牌知名度,争创“中国鞋都”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争创世界知名品牌,再创4个中国出口名牌;力争行业内有4家鞋业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调整产品结构,使皮鞋产品的品质档次有较大提高,高档次产品比例达到20%以上,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产品达到20%以上。

  筹建温州绿色制革基地,年产能达到1000万张牛湿皮和各种高档牛皮革系列产品30000万SF(万平方尺)。

  四、工作重点

  (一)提升鞋都工业园,引进鞋材物流市场,打造鞋革总部经济。

  全力打造中国鞋都产业园,以中国鞋都园区为基地,在一、二、三期建成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入园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制定入园企业考核标准,力争使新入园的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配备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通过持续努力,将中国鞋都建成全球一流鞋类制造示范区。

  在中国鞋都续建5万平方米的总部经济二期工程,综合集聚协会与优势品牌企业资源,成为温州鞋业的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产品销售展示中心,集产品设计、开发研制、品牌展示为一体的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将温州鞋业的核心优势留在本土。同时,改造提升鞋都文化广场和鞋文化博物馆,重视温州名品名购对鞋业总部建设的作用,有条件有选择地在温州市区建立“温州鞋业名购精品馆”,与中国鞋都总部基地相呼应,全力打造温州鞋业总部经济。

  充分利用发挥中国鞋都的品牌与产业集聚优势,整合周边企业与各类场地资源(包括村级集体土地),建设鞋辅料市场和鞋都公共物流中心,将现有河通桥鞋料市场和黄龙商贸城的浙南鞋料市场整体迁移至鞋辅料市场内,使园内企业就地取材,运用现代物流的信息功能与配送、分装功能,把产业园区内的各生产要素有机串联起来,提升整个中国鞋都产业园的优势与形象。

  继续建设瓯海经济开发区、永嘉工业园区、瑞安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等鞋革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鞋类制造和出口基地。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兴建工业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兴建鞋革工业园区,使中国鞋类产品走出去走得更扎实、更有成效。重点培育和支持康奈集团在俄罗斯创建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项目和哈杉鞋业公司在尼日利亚建设的非洲总部工业园·世界名牌鞋类生产基地。

  此外,在鞋革行业积极推广保税物流,构筑进口物流配送中心,降低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风险,使企业能够利用国外优质原料,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及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东艺鞋业有限公司的公共保税仓库项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其扩大业务范围,提升保税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同时支持其申报建立出口监管仓库。

  (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节能环保项目开发。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出和使用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高端设计人员,提高装备设备水平,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鞋类产品的品质、档次和时尚度,使其逐步与国际接轨。积极培育红蜻蜓科技实验室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不断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在物理、化学、人体生物力学等多领域进行深层次科研与实验,推动皮鞋行业新一轮技术革新。重点支持中国首家鞋类企业综合性科技研究院——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保证“科技奥康”战略落到实处,使呼吸鞋、减震鞋、可伸缩高跟鞋等功能鞋的技术专利成果服务企业的同时,能向整个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与推广巨一集团在国外建立设计工作室的做法,借外力加强产品研发,实现“无缝对接”国际时尚潮流。

  依托高校科技研究优势,为企业实行订单式开发,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量仪器、生产设备、服务设备等,引导企业向以消费者服务为中心的现代体验式营销模式转变。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生产、销售模式、管理方式等,提高企业应变市场能力。

  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清洁环保生产。作为中国鞋都,温州鞋业的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制革是温州的一大优势产业,在整顿和整合高污染生产项目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绿色制革基地成为当务之急。沟通协调由德力西集团负责筹建的温州绿色制革基地项目的有关事项,积极促成绿色环保制革基地项目加快落地。

  在制鞋原材料上大力推广环保产品、无污染产品的应用。重点支持吉尔达产品数据化管理(PDM)、红蜻蜓水性PU(环保树脂)在皮鞋中的应用、奥康量脚定鞋仪等重点项目。支持温州金帝鞋业有限公司新增1800万双高档生产线项目、浙江保罗盖帝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双中高档皮鞋项目。

  (三)大力推进品牌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推动营销模式创新。

  着力提高温州制鞋行业品牌影响力,力争在原有品牌数量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取得浙江省区域名牌的基础上再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康奈、奥康、红蜻蜓3个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品牌步伐,力促金帝、巨一、莱丽斯、泰马4个企业产品获得中国出口名牌。力争我市制鞋行业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占行业销售比例的40%以上。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B2C等现代营销模式,改变流通方式,提高营销能力,3年内使企业产品的网上销售额有较大的增长,达到10%至20%左右。积极推行虚拟经营,降低和减少生产环节的重复建设和经营成本,做大中国鞋都的总部经济和温州营销网络经济。在大型品牌企业内推广康奈集团国际化专卖网络建设的经验,能够使3至5家品牌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国外专卖店数量达到500家以上。

  重点支持康奈集团国外专卖店网络建设项目、奥康“1+N”连锁模式项目以及红蜻蜓集成店销售模式等重点项目实施。

  (四)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夯实产品质量基础。

  市鞋革行业协会于2006年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了A、B、C分类,并提出了重点扶持A类216家企业,重点培育B类企业,重点监管C类企业的策略。对这三类企业要实施动态管理,重点引导30家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合作兼并,走联合发展之路。积极培育20家大型外贸型企业做大做强外贸出口业务。

  整合重组初步设想:由市鞋革行业协会牵头,在未来3年到5年内,由A类企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主动选择整合B类企业中的品牌企业或者生产型企业,以兼并、联合或者品牌联盟等形式,整合市场终端或者产品生产线,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特大型企业。

  鼓励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外贸企业,主动整合外贸中小企业,采取委托加工或者兼并联合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康奈集团有限公司、东艺鞋业有限公司、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上市,实施实体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实现企业的最大最强。

  加强行业产品质量建设,鼓励大型品牌企业创建5家以上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帮助企业建设产品实验室、检测中心10家以上。力争使产品合格率到达95%以上;抓好两项基础工作,力争使规模以上企业的两项基础达标率达到100%,促进我市皮鞋产业向名牌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订,参与产品国际标准制订,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争取掌握中国鞋革行业标准话语权。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温州市鞋革产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建立温州市鞋革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行业企业座谈会,协调各方关系,统筹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专门的行业扶持政策,在产业布局、财政扶持资金、要素配置、科研投入、展览展销、人才引进等方面对鞋革行业进行政策倾斜。支持在中国鞋都总部经济二期建造“中国鞋都总部”大厦,并在温州市区打造“温州鞋业名购精品馆”,有效整合产业布局,充分展示温州鞋业的自主品牌。

  (三)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资源倾斜。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支持关联度强、带动作用明显和科技含量高、效益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多种融资形式,盘活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方式壮大鞋革行业企业实力。三是积极鼓励行业大型企业上市融资,实现由实体经营向资本经营、虚拟经营方向的转变。四是进一步发挥银行的信贷支持作用,积极创新融资手段,简化信贷手续,扩大信贷,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四)加强平台建设。一是品牌创新平台。要重视行业品牌创新平台的建设,对区域品牌进行宣传推广的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扩大温州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建设国际品牌及提升全球市场的营销能力。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行业技术中心的职能,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流程提供服务。加强与国外、地区之间的合作,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促进中国制鞋业由产品出口逐渐转向品牌输出和资本出口,走国际化经营之路。二是人才培育平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要联合多渠道资源,建立行业人才引进平台,满足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要整合现有高校附属的温州鞋革培训基地资源,新建或筹建中国鞋都技术学院,实现教育资源、师资、政府扶持政策共享,为行业发展培养和储备设计、工艺、制鞋、营销、管理、外贸等方面的中高级人才。三是资讯信息平台。加强行业协会的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把协会的“一网一刊”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交流沟通信息的桥梁,联系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纽带。

  附件:温州市鞋革产业转型升级部门责任分解表


 

  附件

温州市鞋革产业转型升级部门责任分解表

序号

责任分工

责任单位

主要目标

1

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市经贸委、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永嘉县政府

支持温州金帝鞋业有限公司新增1800万双高档生产线项目、浙江保罗盖帝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双中高档皮鞋项目。

2

提升鞋都工业园,打造总部经济

鹿城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沿海办、市经合办、市鞋革行业协会

在中国鞋都总部经济二期建造5万平米的“中国鞋都总部”大厦;充分利用发挥中国鞋都的品牌与产业集聚优势,整合周边企业与各类场地资源(包括村级集体土地),建设鞋辅料市场和鞋都公共物流中心;在温州市区打造“温州鞋业名购精品馆”。

3

积极推广保税物流,构筑一个进口物流配送中心

温州海关、市外经贸局

重点扶持东艺鞋业有限公司的公共保税仓库项目,帮助其扩大业务范围以及申报出口监管仓库。

4

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到国外兴建鞋革工业园区

市外经贸局、温州海关、市经贸委

重点培育和支持康奈集团在俄罗斯创建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项目、哈杉鞋业公司在尼日利亚建设的非洲总部工业园·世界名牌鞋类生产基地。

5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

市科技局、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质监局

积极推动红蜻蜓科技实验室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重点支持奥康建立鞋类科技研究院;促进与推广巨一集团在国外建立设计工作室的做法和经验;鼓励大型品牌企业创建5家以上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帮助企业建设产品实验室、检测中心10家以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订,参与产品国际标准制订,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6

建立温州市鞋革行业人才培训基地

市人事局、市鞋革行业协会、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新建或组建中国鞋都技术学院,为行业发展培养和储备设计、工艺、制鞋、营销、管理、外贸等方面的中高级人才。

7

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清洁环保生产

市环保局、平阳县政府、市经贸委

合力打造国家级绿色制革基地。协调解决德力西集团负责筹建温州绿色制革基地项目的有关事项;重点支持吉尔达产品数据化管理(PDM)项目和红蜻蜓水性PU(环保树脂)项目。

8

大力推进品牌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争创世界名牌;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

加快推进康奈、奥康、红蜻蜓3个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力促金帝、巨一、莱丽斯、泰马4家企业创建中国出口名牌;在取得省区域名牌的基础上再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9

鼓励企业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开展虚拟经营

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

引导优势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强强联合、大小联合、品牌联合、内外联合等各种新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广虚拟经营模式,重点支持康奈集团国外专卖店网络建设项目、奥康“1+N”连锁模式、红蜻蜓集成店销售模式。

10

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上市

市金融办、市经贸委

积极培育康奈集团有限公司、东艺鞋业有限公司、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上市。

11

加强金融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

积极创新融资手段,简化信贷手续,扩大信贷力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温州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模具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温州鞋革、电子、塑料、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眼镜、制笔、打火机、剃须刀、拉链等特色优势产业60%的零件要靠模具来成型。模具技术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市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进“创新强工”和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促进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方案。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模具行业基本情况。

  国际模具行业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美国既是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也是世界模具工业的领先国家。随着模具工业全球化的发展,模具行业在美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但是美国模具在全球模具的高端产品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的模具产能约占全球的40%,居世界第一位,每年向国外出口大量模具。日本使用模具的主要企业有加快向国外转移的趋势,这使日本本国模具使用量减少。几年前,全球近60%的模具由欧美等国家生产,但是近几年随着亚洲模具市场的发展,亚洲生产模具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中国模具”也正走向世界舞台。近年来,外资对我国模具行业投入量增大,工业发达国家将模具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化,中国正成为世界模具大国。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模具行业仍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我国模具产业销售额达950亿元人民币,约合14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约9%。按模具销售额排名,中国紧随日本、美国其后,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现有模具企业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接近100万人。我国模具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大约占了全国模具制造业产值和销售额的三分之二,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

  (二)我市模具制造行业基本情况。

  温州模具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在模具产品设计加工精品化发展、模具企业规模化发展、模具行业特色化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据市模具协会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市从事模具加工的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模具产值达到75亿元。

  从模具制造企业类型和设计加工能力来看,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规模以上模具企业。据行业内初步调查,规模以上模具企业有100多家,平均员工人数50名以上,具备高端模具产品设计、加工和检测能力。出现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如建达电子、恒田模具、丰日模具、文达文具、好好电子、飞利模具等。温州建达模具厂和温州好好电子公司的技术装备绝大多数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配有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设计软件、数控机床、测量和检测系统设备,为西门子、三星和三菱等国际著名的制造企业和IT信息企业提供极为精密的模具。

  第二类是规模以上企业内部模具加工车间。据初步统计,规模以上企业内部模具加工车间有1000多个,平均员工人数30名以上,除热处理工艺依靠其他企业解决外,具备中高端模具产品设计、零件加工和检测能力,主要分布在低压电器、汽摩配行业,主体企业规模较大,主要满足本企业产品生产配套模具需求,尚未从主体企业分离独立发展。

  第三类是规模以下模具加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规模以下模具加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在10人左右,以中低端模具产品设计加工为主,不具备规范的设计和管理能力,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模具质量可靠性一般。

  从模具产业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类模具企业的地域分布总体上与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分布相一致。如瑞安市以汽摩配压铸成型模具为主;乐清市主要以精密电子接插件成型模具、低压电器零件成型模具和鞋底成型模具为主;永嘉县主要以泵阀阀体铸造成型模为主;平阳县、苍南县以小五金模、徽章成型模为主;鹿城区以打火机模具为主;龙湾区以制笔、拉链、眼镜等模具为主;瓯海区以汽摩配模具和眼镜模具为主。

  (三)制约我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我市模具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能适应我市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一是企业规模不大,管理水平粗放。温州模具企业大多属家庭作坊或小型加工企业,企业管理比较粗放,无模具工业园区、无国家级模具50强品牌企业、无享受国家对模具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优惠政策的大企业。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无序竞争比较严重。产品以中低档模具为主。行业内无序竞争情况十分严重,相互杀价、以次充好,严重影响制件的生产质量。

  三是企业零星分布,缺乏集聚发展的平台。除了少数模具专业厂有自己的厂房外,绝大多数模具企业租用国有、大集体改制企业的旧厂房,或居民弄堂及庙堂巷尾作工场,比较分散。

  四是技术传帮带为主,人才培养不够。模具业依然沿袭传统的“师带徒”,出师后独自从事低档模具制作这种就业型发展模式,不利于行业从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型。

  二、我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方向。

  坚持做专做精,坚持做强做大,坚持 “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加快整合重组,扶强扶优。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模具龙头企业3家,实现模具行业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5%,把我市建成区域特色鲜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品技术含量高,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以中高档模具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具生产基地。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有一定影响力的模具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模具之都”。

  模具产品向着更大型、更精密、更复杂、更经济的方向发展,模具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模具生产朝着信息化、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主要任务。

  以现有的产业优势为依托,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温州模具产业转型升级。

  1.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重点是建立模具工业园区,搞好新厂房项目建设、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传统设备的先进适用型改造及数字化改造。近期拟建设656亩模具创新基地,集聚各县(市、区)模具骨干企业,形成统一市场,并配套建设模具产业发展研发设计中心。

  2.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信息化工程,在重点骨干企业里树立信息化标杆,在模具创新基地率先推行信息化建设。

  3.实施人才支撑工程。推广校企合作进行新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训的经验,在现有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实验基地、模具人才培训基地、温州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基础上,再联合创办3个基地,大力培养既懂模具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执行力强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技术过硬的熟练操作工人。

  4.实施标准化和专业化工程。实施标准化工程,就是引导企业制订标准,执行标准,构建零部件标准化及主要规格标准化体系。通过零部件的标准化及主要规格的标准化,提高互换性,由少批量生产变为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实施专业化工程,健全专业化生产的协作体系,形成以专业模具骨干企业为主导、小模具加工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新型组织结构。

  三、我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导扶持,谋划模具产业提升新空间。

  1.加强对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协调。建立温州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园区准入标准,统筹协调模具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邀请国内知名的模具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我市的模具产业发展把脉定位。

  2.构建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在原有自然形成的各模具工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基础上,建设好656亩“温州模具创新基地”,鼓励各县(市、区)模具骨干企业和“百龙”企业高端模具项目入园发展、加大投入,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模架和模具配件大企业项目。结合城区“退二提二”,对小规模加工场实行整合,规范迁入园区的门槛,规范市场秩序。在温州模具创新基地内建立一个集展示、销售、设计、电子商务及各种服务于一体的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区,努力成为我市模具大项目大企业发展的平台。拟建设的总投资3.38亿元、用地130亩的“模具转型升级创新中心”项目,重点建设国际贸易交易平台、研发设计中心、精加工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信息化中心、标准化中心、物流中心和创投服务中心,预计投产后五年内形成年产精模10万套以上、产值6.5亿元的规模。

  3.加大对模具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帮助、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模具行业退税政策。市里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基金的使用中,对模具产业在技改贴息、技术研发、技工培训、会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和引导我市专业模具企业加大研发与服务投入,大力支持现有模具生产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升级。

  4.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促进行业的自我管理。帮助和支持模具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与政府联系的桥梁作用,赋予其模具行业退税的评议职权,减少行业恶性竞争行为,做好行业自律工作。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模具设计加工技术应用。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模具质量和设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高水平的热处理公司,消除模具发展的“瓶颈”,降低模具成本,提高模具寿命。支持温州冶金机械测试研究所建设模具检测平台、精密模具研究中心,进行模具产品设计、材料工艺改进及技术咨询。

  2.引导采用高新技术,推进模具标准化和专业化。鼓励重点模具企业采用模具设计CAD/CAE、加工CAM等高新技术提升模具行业,推进重点企业模具标准化和专业化,尽快缩小我市模具产业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研发能力。

  3.推进模具信息化建设,鼓励应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好“温州模具网”,推进模具网上招聘、网上营销。建设企业信息化项目,支持和引导骨干企业建立与完善集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与服务及信息反馈为一体的现代营销体系。

  (三)加强模具人才交流,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1.加大学习交流力度,提升我市模具业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组织模具重点企业外出考察和参展,深入了解国际模具的发展情况。选派优秀人才分期、分批外出学习先进的模具开发、制造和管理技术。

  2.积极引进培养我市模具人才。利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师资、设备优势,设置和扩充模具制造专业。在完善现有3个模具人才培育基地的基础上,再抓好3个培训基地,加强对在校或在职的各种模具设计制造人员的培训。

  3.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壮大温州模具实力。通过进一步扩大中档模具的生产规模以增加温州模具在发展中国家的模具市场占有量,同时提高模具精度以扩大温州模具向发达国家的出口比例,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做强做大温州模具行业。

  附件:温州市模具产业重点项目计划


 

  附件

温州市模具产业重点项目和成长型项目计划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项目单位

总投资(亿元)

用地

规模

(亩)

预增收入(亿元)



一、重点项目


1

温州模具转型升级创新中心

贸易、研发、精加工、检测、培训、信息化、物流

温州模具产业发展总公司(筹建中)

3.38

130

6.5


2

精密接插件高速级进冲压模具及精密塑胶模具设计与制造

高精度高速级进模具的开发,可以使模具的使用寿命从500万次提高到1亿次以上,精密塑胶模具制造着重推广热流道技术和快速经济制模技术

温州市建达电子有限公司

1.5

50

2.5


3

高精度级进模具和自动化装配系统

电器自动化系统模具研制

乐清市迪奥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0.9

45

2.7


4

纺织机械精密模具加工中心

主要开发棉精梳机关键部件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0.8

40

2


5

高精密橡胶、塑料模具制造

高精密橡胶、塑料模具制造

温州三环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0.6

30

1.5


6

高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具及塑料模具研发

多工位级进模具是模具发展的一种趋势

温州市金特模具有限公司

0.65

30

1.5


7

新特材料研发基地

耐热流磨损新特材料模具研发及制品现场施制

温州科得力新特材料有限公司

0.7

30

1.5


8

汽车、摩托车模具制造

专门为汽车摩托车配件开发模具

瑞安市瑞阳模具有限公司

0.5

25

1.3


9

精密塑料模架生产基地

模具用品(配件、材料等)制造、配送中心

温州市伟光模具有限公司

0.5

20

1


10

制造精密模架研制

制造高级精密模架,开发专用铜极、特种钢材

温州市荣富模具材料配件有限公司

0.4

20

1


11

纳米模具及标准件产业化项目

纳米模具及标准件产业化

浙江奥标实业有限公司(筹)

1.8

70

3.5


二、成长型项目


12

精密塑胶模具制造

模具及产品制造(家电、汽配电器)

温州中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0.1

5

0.3


13

精密模具的设计研发、制造

模具设计制造(IT、汽摩配)

乐清市鲲鹏模具有限公司

0.3

15

1


14

模具材料的开发制造

模具材料的开发与制造

温州宏泰模具有限公司

0.2

10

0.5


15

精密塑料模具车灯模具及汽车灯具开发制造

开发汽车、摩托车各类电器、灯具模具的制造

温州市万能达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0.3

15

1.2


16

精密箱包、汽配类专业模具开发

新型快速经济模具、多功能级进模具的开发、制造

温州月凯模具加工

0.35

15

0.8


17

行车轨道压板研发

行车轨道压板设计制造

瑞安市东波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0.26

13

0.7


18

大型塑料模、压铸模制造

主要开发电表箱、汽摩配、泵阀类产品模具

温州市鹿城南郊昆仑模具加工厂

0.2

16

0.5


19

精密模具自动化装配设备研发制造

模具自动化组装工具开发研制(可以改变现在人工组装)

温州市龙湾状元兴华模具机械厂

0.3

15

0.8


20

精密电器、LED节能照明系列产品模具开发

精密电器、LED节能照明系列产品模具开发,主要为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开发精密模具

浙江通明电器有限公司

0.3

15

0.8


21

高精密注塑、冲压模具制造中心

精密注塑、冲压模具制造

温州市正瑞模具有限公司

0.3

15

0.8


22

专业打火机、小家电模具研制

专业打火机、小家电模具研制

温州市松庭模具加工厂

0.15

7

0.5


23

机械、模具检测中心

机械、模具检测、材料分析等

温州冶金机械测试研究所

0.2

10

0.5


24

专业低压电器、小家电模具研发基地

低压电器模、小家电模制造

温州市丰日模具有限公司

0.35

15

0.8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