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2009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
||||
2009年,乐清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活生产建设投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创业创新发展有乐清特色的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2009年乐清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为22.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为14.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80530万元,增加值62088万元,按可比价分别比上年增长0.1%、0.1%。一是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2009年我市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效地遏制了粮食生产面积的下降,且2009年风调雨顺,使2009年粮食产量增加,尤其是早稻生产,实现面积、单产、产量“三增”。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0.90万亩,比上年增长1.1%、产量为16.56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早稻面积12.03万亩,产量5.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2.3%、10.5%;二是蔬菜播种面积继续下降。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0.07万亩,在上年下降17.6%的基础上下降14.1%,直接导致蔬菜产值下降,2009年实现产值1534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10.9%;三是水果减产。2009年水果总产量64817吨,比上年下降5.0%。其中柑橘、果用瓜等水果产量减少,分别为9194吨、30863吨,比上年减少17.6%、15.5%;但杨梅、葡萄产量增加,分别为15518吨、3852吨,比上年增长29.1%、24.9%。近年来,我市坚持走“精品果业”的发展道路,水果品质显著提升,杨梅、葡萄等水果多次在省、市的评比会中获奖。在2009温州市杨梅擂台赛上,东魁杨梅分别夺得固形组(糖酸含量)第二名和果形组(果形大小)第三名。在全国鲜食葡萄评比会上,联宇葡萄研究所选送的葡萄获金奖,为南方省市获得的唯一金奖。在浙江省优质西甜瓜评选活动会上,“乐进”牌西瓜荣获金奖,这是我市首次在全省西甜瓜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由于品种改变与质量的提高,使水果产值上升,2009年实现产值为18186万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四是茶叶产值大幅增加。茶叶生产面积和总产继续扩大,与上年相比,2009年茶园面积2.06万亩,比上年增长2.2%,实现总产值2120万元,可比价增长20.1%。我市近几年加大茶叶品牌宣传力度,提高茶叶质量,使价位升高。举办了“雁荡毛峰”乐清市第二届茶文化节 “雁荡毛峰”的售价逐年提高,2009年均价1200元/斤,最高价达1万元/斤,并获得省名牌农业产品称号。在第二届温州名茶评比会中,我市9家茶叶企业选送的茶样参加评比,获得了9个金奖。 2、林业生产稳步上升。2009年实现林业产值1419万元,可比价比上年上升7.5%。林业增加值为1267万元,可比价比上年上升9.0%。2009年我市零星植树25万株,与上年持平,造林面积505公顷,比上年增长14.4%,木材采伐3058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2.8%。但林产品产量减少,2009年笋干产量175吨,比上年减少3.8%,板栗570吨,比上年下降30.5%。 3、畜牧业生产有增有减。2009年畜牧业生产由于物价持续低走,养殖户的信心受挫。但在政府扶持政策及工商资本注资双重刺激下,畜牧业生产保持活力。2009年畜牧业产值为45381万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0.4%,可比价增6.7%,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8%提高到20.4%;增加值为30180万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0.5%,可比价增7.0%。与上年相比,2009年生猪出栏16.19万头,增长16.6%;家禽出栏317.37万只,比上年微减;禽蛋产量16661吨,减少16.7%;牛奶产量4799吨,下降19.0%;牛出栏比上年增长32.6%,兔、羊出栏分别下降42.9%、5.1%。 4、渔业生产下降。2009年渔业产业加快了转型升级,通过扶持生态围塘改造、发展浅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淡水养殖业,效益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生态围塘改造2508亩,新增稻田养殖1200亩。但我市由于远洋捕捞的减少,使渔业捕捞产量降低,直接导致全市渔业产量减少,从而产值下降。2009年我市实现渔业总产值为86295万元,增加值为49431万元,可比价比上年分别下降1.0%、2.2%。2009年海水产品产量为74916吨,比上年下降7.5%,其中海水捕捞为9357吨,比上年下降39.6%;海水养殖为65559吨,比上年增0.1%,淡水养殖产量为4599吨,比上年增2.2%。 (二)加快发展产业农业 一是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至2009年为止全市共20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新增1家,3家企业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8家通过复评。累计取得省著名商标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个,温州市名牌产品3个,温州市知名商标4个。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大、育新、兴小”的思路,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开发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并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康顺畜牧有限公司、浙江健绿铁皮石斛有限公司、乐清市北塘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年贷款贴息达150万元。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至2009年为止全市共评定龙头企业68家,其中超亿元的2家,带动农户9.78万户,联接基地面积15.2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45家,2009年新增97家,涉及茶叶、养殖、水果、中药材等产业,社员12360人,新增1336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6万家,联接基地680个,面积7.3万亩。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 2009年面对就业受阻、本地企业年初复产延缓、开工不足的不利形势,我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自主创业,保障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小幅增加。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68元,比上年增加779元,增长6.8%。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基本持平。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592 元;其中外出从业得到的人均劳动收入1021元,比上年增长15.6%,但在本乡镇地域内得到的收入下降。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农民人均收入为778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为2322元,增长了12.8%;第三产业农民收入人均为3191元,比上年增长19.8%。三是非生产性收入人均为1385元,比上年下降9.3%。 (四)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2009年,我市加大投入、加强保障,以片带面整体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共创建85个省级、100个温州市级待整治村及20个省市已整治提升村,创建了2个温州市连片整治乡镇、4个温州市全面农村小康新社区,108个乐清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20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个连片整治乡镇。二是大力推进旧村改造。2009年全市已初步完成改造北白象镇樟湾村等4个村,正在建设实施的有乐成镇水深村等8个村,涉及农户730户,正在启动阶段的有柳市镇长虹村等15个村,共涉及农户1350户。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了3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创建工作,解决和改善了4万多农村居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二、我市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1、扩大粮食生产难度加大。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基建占地和工业用地增加,虽然我市通过土地整理或造地等达到方法使耕地达到占补平衡,但增加的耕地质量一般;另一方面国家、省、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种粮农户进行补助,种植水稻每亩纯效益约300元,但由于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种植成本上升过快,相比较种植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种粮的经济效益相对偏低,农户积极性不高。 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加大,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抗旱防涝能力仍有待提高。 3、生猪生产效益下滑,养殖户养殖信心受挫。2009年,我市生猪出栏毛重平均价格14元/公斤左右,比上年大约下降11.7%,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波动近半年。这不仅对我市的养猪户是一种严峻考验,而且也将会影响我市农民的稳定增收。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获得牧业现金收入117元,同比减少了38.4%。 4、农业企业产加销结合难。我市的高效特色农业多数还仅停留在种养环节,缺乏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出现农产品大年销售难的问题。 三、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耕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弃耕、抛荒现象。要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最重要的是提高耕地利用率,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一是健全种粮责任制,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土地弃耕、抛荒现象;二是努力扶持季节性转包,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减少季节性抛荒。 2、着力培育农产品营销和加工型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集中力量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增加市场的服务功能。精心培育,加大力气,加快品牌整合,解决好地域品牌持有权和小品牌联合问题,积极扶持营销和加工领军型企业,努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利用产业龙头带动现代农业发展。(郑淑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