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业信息
温州稻田养鱼又出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0-03-15 09:20:46浏览次数: 来源:农村信息报 字体:[ ]

        近年来,温州市渔业部门在当地传统稻鱼共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积极组织实施“稻鱼共生系统提升与推广”项目,探索出一套被群众称为“千斤稻百斤鱼”的沟坑式稻田养鱼新模式,亩均增收千元以上。
 
        稳粮增产作用明显
        沟坑式稻田养鱼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了渔、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省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温州市是我省稻田养鱼的传统地区,全市约有稻田养鱼面积20万亩,但长期以来,由于采用平板式稻田养鱼,鱼产量每亩不足10公斤,增收效果不明显。
 
        2008年始,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力量,在永嘉、瑞安等地开展了沟坑式稻田养鱼综合试验研究工作,实践证明,这一种养结合的新型模式,具有粮食提质增产、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特点。
 
        沟坑式稻田养鱼,就是在稻田的进水口一端开挖一个深1—1.5米、面积占稻田面积4—8%的流水坑 (又称宽沟),与田面交接处设高15厘米、宽20厘米的小田埂,小田埂与田间设2—4个缺口,使坑内水与田内水相通。
 
         坑沟约占稻田面积的10%,从常理上来看,坑沟的存在会减少水稻的产量,但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不减反增。种稻不养鱼的对照田水稻亩产为410公斤,而采用沟坑式稻田养鱼模式的稻田水稻平均亩产达450.9公斤,增产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把被鱼沟和鱼坑占去位置的稻秧密插在沟、坑的周边,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占了稻田10%的面积, 但从插秧的数量上看只减少了5%左右;另一方面,鱼在稻田中除草吃虫、松土施肥,促进了水稻尤其是环沟边水稻的生长,提高了稻谷产量。
 
        从养鱼稻田与未养鱼的对照田投入产出统计结果来看,养鱼稻田亩均产稻450.9公斤、产鱼57.7公斤,亩产值2813.16元,扣除每亩开支1482元,亩净利润为1331.16元;对照田亩均产稻410公斤,亩产值820元,成本676.5元,亩净利润仅为143.5元。每亩养鱼稻田可以为农民增收1187.66元。
 
        环境改善作用突出
 
        从试验情况来看,将养鱼稻田与未养鱼的对照田相比,养鱼稻田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44.4%,农药使用量减少了60%。在鱼收捕后,经检测,养鱼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0.43克/公斤,比对照田(27.06克/公斤)高出12.4%。可见,稻田养鱼对增强土地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稻米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也大大提高。
 
        目前,温州市已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配套服务等手段,在经济欠发达、产业较单一的山乡大力推广这一新型模式。2008年以来,该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70余万元,建成稻鱼共生示范村20个、标准化稻田养鱼面积2万余亩,现年增产稻谷1000吨、田鱼1100吨,农民增收1600万元以上。
 
        沟坑式稻田养鱼已成为温州市助农增收的一大亮点,该市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沟坑式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发展至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