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11-07201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经济管理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发〔2011〕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01-24
索引号: 001002003/2011-07201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经济管理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发〔2011〕3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01-24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1- 01- 31 10: 39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经济管理  计划  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有关专项年度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2011年,各地各单位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大投入力度,构筑大平台,改善大环境,建设大都市,推进大发展,为我市中长期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增长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4%;耕地保有量363.6万亩。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需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努力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0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73个,年度投资350亿元,计划建成投产项目23个,开工建设项目70个,续建项目80个;预备项目50个。以空间拓展、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温州大港、轨道交通、江河治理、能源电力、生态环境、瓯江口新区、都市城建等“十大建设工程”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00亿元。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供地率、进场率、开工率、竣工率;加大转而未供土地处置力度,市区全年消化“转而未供”土地量3万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争取全市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完成工业性投资360亿元。加快经营性土地出让步伐,争取全年市区出让商住办用地2000亩以上,其中住宅用地1500亩,督促尽快开工建设,努力增加房地产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完成房地产投资550亿元。

  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龙湾至洞头段、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开工建设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市域铁路客运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104国道温州西过境公路等项目,完成翠微大道拓宽改造及南延伸、瓯海大道西段西延伸、广化路瓯海段等道路前期,深入开展温州城市轨道交通、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段等项目前期。加大港口开发力度,抓好乐清湾港区疏港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粉煤灰综合利用配套码头、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温州港深水航道、状元岙港区二期等项目前期。

  推进能源、水利项目建设。推进苍南电厂建设,加快苍南核电、温州发电厂“上大压小”、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开工建设500千伏苍南电厂送出线路、温西输变电、玉环电厂二期送出工程等项目,启动220千伏老旧变电所改造工程,投产变电容量152万千伏安。实施围垦项目16项17.5万亩,年度投资8亿元(瓯飞工程促淤项目另计),圈围海涂5.3万亩,完成江南围垦等建设用海报批3万亩,完成建设用地报批2万亩;抓好造地项目建设,建成瑞安丁山二期、乐清胜利塘北片,完成温州浅滩一期围涂和用海地块回填工程,加快推进温州浅滩二期围垦等项目,开工建设洞头环岛西片围涂等项目,启动瓯飞工程前期并先行开工建设促淤项目,积极推进飞鳌工程、南岸水库等项目前期。大力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完成工程总投资15亿元,建成市区西向排洪工程等4个项目主体工程,加快推进灵昆标准堤一期、城市东片防洪一期、戍浦江河道流域综合整治等32项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确保开工永嘉县三江标准堤等工程。

  强化投资保障。切实发挥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交通建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现代服务业、工业、国有资产投资等十大平台投融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性扶持资金和金融贷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强化投资管理工作机制,落实投资率考核任务,明确责任,完善督查通报制度。继续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狠抓项目政策处理、前期审批实施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资投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领域。

  二、构建大都市体系,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大都市区体系。积极推进以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为龙头、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为节点的大都市区建设。

  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抓好瓯江口新区开发,开工建设南口大桥、瓯江口新区总部经济园1号大楼、国宾馆一期、物流产业园等工程,完成半岛起步区主路网,建成15万平方米现代服务业启动区用房,启动谋划学校、医院等公建配套项目布局;加快推进开发区滨海片建设,滨海商业广场交付使用,开发区文体中心和三级综合医院前期。加快推进生态园建设,开工建设湿地公园北入口、旧村搬迁安置新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启动商务区涂田、屿田、鲍州工业区整体搬迁工作。推进龙湾中心区建设,加快核心区连接永中旧城和瑶溪南片道路、城市综合体、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瓯海新城建设,加快站前商务中心等重点区块开发进度。加快瓯江北岸开发和鳌江中下游中心城市发展。切实推进开发区状蒲片和吴桥工业区等区块“退二进三”。全力抓好各功能区的城中村改造,启动改造城中村41个。

  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精心开展鹿城区藤桥镇等11个乡镇(街道)改革试点,争取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6万户,同步推进农用地流转制度、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户籍制度等改革。按照“1650”总体框架,加快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启动新一轮乡镇撤扩并、撤镇设街道、撤村改居工作,并将该项工作与开发区整合提升结合起来,推进开发区区镇(街道)合一和一镇带多乡的中心镇建设。大力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启动培育建设中心村100个。引导人口加快由零星小村向中心村转移,加快山区农民向中心镇和县城转移,完成下山搬迁3000户1万人。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大都市区总体架构,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抓好空港经济区、温州金属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出第二批“招、拍、挂”用地,启动金融服务中心大楼等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投资大厦等项目前期,争取引进地方性商业银行4家;加快保险、证券、创业投资等金融业态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培育A级景区;加快推动雁荡山—楠溪江旅游一体化发展,努力培育大罗山—三垟湿地、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休闲旅游版块;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雁楠公路等通景公路及一批星级宾馆建设。着力提升商贸业,积极扶持商贸业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积极实施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推进加工制造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努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已引进的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在外温州人营销网络优势,提升轻工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抓大、扶高”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与产出率。发挥龙头企业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品牌联合等途径,促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做好上市公司培育,力争新增上市公司3家以上。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和10个森林旅游区。建成1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斤以上。扶持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到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全面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浙江省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为契机,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发展港口海运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和探索洞头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区试点。

  积极做好招商选资,引进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大企业,到位内资35亿元以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新增专利授权11000项以上,新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创新载体6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家以上。强化人才保障,对接中央和省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引进一批我市转型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海外人才;以“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为抓手,吸引和集聚一批善于组织科研团队、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发明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着眼科研院校研发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服务经济产业转型和能够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四、加大改革攻坚和开放力度,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深化建设管理体制、国资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社会发展体制、村镇管理体制、城乡统筹体制、行政体制、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制度等“十大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转型发展。理顺市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着力提高政府效率;引导十大国资公司开展企业债券发行、信托、上市等前期研究和准备;积极探索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多元化的建设模式,推广委托代建制。继续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扩大民间投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试点项目。

  促进对外开放。全年计划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出口总额157亿美元、进口总额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努力开拓中南美、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继续加大“走出去”步伐,支持越南龙江工业园等项目的推进和运作。制定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做好温州国家设计中心创建工作;引导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强口岸建设,继续推进状元岙港区、温州机场、乐清湾港区口岸开放工作,争取开通台客运直航;充分利用保税政策,积极打造华东高档消费品进口集散基地。

  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在商贸、旅游、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对接海西区,加强与福建省在交通网络、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对接工作,建立和完善工作联系机制,继续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合作项目。完成援疆等年度工作任务。

  五、全面推进“六城联创”,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城联创”活动,全力打好园林绿化、“城中村”改造、污染物排放整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四大战役”,进一步深化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拆违治乱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等“四大整治”。大力度推进公园和绿地建设,完成杨府山公园等7个市级公园绿化工程、100个街头绿地以及南塘街风貌区等3条滨江带状公园绿地建设,对车站大道等5条主要道路和12个居民小区实施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市区新增绿地282公顷。加强文化“三体系一名城”建设,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启动建设市文化艺术大楼,建成市书画院,加快县(市、区)“两馆一站”建设,建成泰顺文化中心、洞头图书馆,开工建设乐清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苍南文化馆和博物馆、平阳“三馆一中心”。强化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启动温州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在广告制作、形象策划和工艺设计方面进行突破提升。

  深化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新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0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1个。继续强化节能工作,加大对重点节能工程及节能技术产品扶持力度,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淘汰制革、钢铁、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森林碳汇等减碳项目,加快温州天然气输配项目前期,为能源置换奠定扎实基础。继续强化减排工作,全力抓好温瑞塘河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快推进塘河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河面保洁、拆违清淤等工作;全力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珊溪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严控畜禽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深入开展合成革、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电镀、不锈钢拉管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建成永嘉上塘、鹿城轻工园区、瓯海泽雅、仙岩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开发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启动龙湾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梧田污水厂配套管网项目,确保市区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县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完成杨府山大型垃圾流转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天长岭垃圾填埋场、开发区污泥综合利用热电项目一期等项目,推进龙湾垃圾填埋场项目前期,确保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不低于95%,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高标准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幼儿园15所。深入实施新农村新校园工程,改造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大力推进校安工程,确保完成三年规划的省定目标及年度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职业教育校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推进中职教育基地和重点职校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支持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科研能力;引入国内外名校,开工建设温州肯恩大学,抓好温州体育类、外国语类高校前期筹建工作,支持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工贸类高校。抓好温州八中瑶溪校区、温州三十一中、温州三十二中等项目建设和温州二中高中部扩建。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全市范围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实施范围。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建成市二医门诊楼、基本建成温医附一医新院区,加快市妇幼保健大楼建设,开工建设附二医龙湾新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市急救中心、市三医娄桥院区、市民康医院;开展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创建;完成乡镇卫生院新建和维修改造30家。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工建设奥林匹克体育场、市室内体育活动中心、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抓紧启动奥林匹克体育馆、游泳馆前期。新创省级体育强镇15个。努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品牌赛事、健身休闲等产业发展。

  强化人口计生工作。全市计划生育率达84%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较前3年平均有所下降;完成2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对1000户困难女儿户家庭进行就学资助、困难救助和项目扶持。

  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围绕全民社保、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教育优先、文体发展、帮扶脱贫、公共安全、社会关爱、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十大民生工程”,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市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5万人、医疗保险8万人、工伤保险8万人、失业保险3.5万人、生育保险5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参保人数180万人;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在60%以上。加快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确保初次就业率达85%,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1200人以上,安排毕业生就业见习1500人以上,举办4至6场次校园专场招聘会;积极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全市充分就业行政村达到50%、充分就业社区达到90%以上。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瑶溪、娄桥经济适用房、市区拆迁安置房和各地人才公寓建设,市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申购1500套,全市完成农民工宿舍建设1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万平方米。市区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500户以上、实物配租200户以上;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确保交钥匙2000户、可认购2000户。启动建设涵盖社保、民政、公安等政府公共管理,交通、水、电、煤、气等缴费,医疗、超市、商场等金融支付于一体的市民卡工程。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平安温州等工作。

  附件: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综合指标表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综合指标表

指 标 名 称

计算单位

2009年实际

2010年计划

2010年预计

2011年计划

绝对数

增长率(%)

绝对数

增长率(%)

绝对数

增长率(%)

绝对数

增长率(%)

约束性指标

一、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62

-5.1

0.61

-3

0.61

-3

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0.7

-3.9

10.65

-1.5

10.38

-3

二氧化硫

万吨

2.34

-5.5

2.36

-0.5

2.27

-3

氨氮

万吨

氮氧化物

万吨

四、耕地保有量

万亩

365.44

364.6

364.5

363.6

五、就业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万人

8.4

7.7

8.5

7.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

<4

2.4

<4

六、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8

<8

<8

预期性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527.9

8.5

2808

9左右

2900

11

3200

10以上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79.9

3.1

80

持平

80

3

85

2

第二产业

亿元

1287.8

6.3

1417

8

1540

13.5

1665

8

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1163.7

6.1

1280

8

1390

14

1520

8

第三产业

亿元

1160.2

11.5

1311

11

1280

9.5

1450

12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38

10.5

930

11以上

930

11

1600

72

力争突破1000亿元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99

104以内

104.2

104左右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64.7

16.8

1442

14

1495

18.7

1720

15

五、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亿元

360.7

6.2

382

6以上

411.4

14.1

457

1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95.6

8.6

207

6以上

228.5

16.8

254

11以上

六、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32.8

-5.1

141.3

6.5

166

25

183

10

其中: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9.4

-8.1

116

6

142

30

157

10

进口总额

亿美元

23.4

11.9

25.3

8

24

2

26

10

七、R&D经费占GDP比重

%

1

1.3

1.3

1.4

八、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8021

7.1

30000

7

31200

11.3

34300

10

九、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0100

7.1

10800

7.1

11400

13

13000

13














  备注说明:2010年数据,除财政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外,其余均为预计数,其中:耕地保有量按国土资源部门口径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按人口计

  生部门口径预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环保部门口径预计。2011年计划根据预计数安排。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驻温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