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村信息
永兴五溪:新房新村一起建
发布日期:2011-09-26 07:50:07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商报 字体:[ ]

  “呼——”天空中拖长的巨响掠顶而过。

  “不晓得这是今天第几架飞机飞过了。”永兴街道五溪村村民林老伯说,以前村口那边兴建飞机场时,大家因为能看到飞机都很高兴。“可日子久了,飞机的起降声都成噪音了,大伙儿就乐呵不起来了,也没人再去惦记那飞机。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村子啥时候能搬走。”这不,林老伯一大早又赶着去村委会了解整村搬迁的事情。

  五溪村村民们巴望着早日能过上安静的生活。

  而这个让村民惦记的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在滨海大道以西,环镇路以东,规划道路城北路以北,围垦路以南的土地上,规划总用地面积156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计划年底前进场施工。

  “噪音村”全村都是危旧房

  永兴街道五溪村地处瓯江南畔沿海低洼地带,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户数866户,其中农户837户,总人口3350人,旧村占地面积437亩。

  这个屋子散乱、杂草丛生、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曾经历了两次历史变故。一次是温州永强机场兴建,一次是超强台风正面袭击。

  机场兴建那年,许多村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看飞机,抬头可见庞然大物飞过头顶上空,对大半辈子面朝滩涂背朝天的农民而言,那是新奇无比。

  可日子久了,人们开始厌烦起那一阵又一阵的呼呼巨响。“这声音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多,一天响几十次,节假日里基本是电视看不成,睡觉睡不好,连聊天都得扯着嗓门喊。”村民们提起往事不无抱怨。

  比起噪音这回事,1994年那场罕见的台风更让他们难以忘怀。

  1994年17号台风正面袭击五溪村,村子里1000多间房屋倒了一大半,剩下没倒的房子经过海水倒灌浸泡,也都成了危旧房。由于受周边机场净空空域控制,大部分不能原地改造,村中集中形成了大片的危旧房屋。有人戏称这个村为“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无人住,荒地杂草生”。据永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显峰介绍,随着机场的扩建,按照国家民航总局对机场建设有关规定,五溪村必须要整体搬迁。

  就算借钱也要去住新房

  9月22日上午,在五溪村村委会了解新房建设项目的村民纪孔进和以往不一样,并没有去赶海。“现在年纪大了,腰板子也不够硬了,有时候滩涂上的活儿也干不动了。”这个一直靠讨海维生的渔农一脸的沧桑。61岁的老农期盼的并不仅是膝下子孙承欢,而是新房子啥时候能造好。

  “家里4个孩子都已成家,一家人十几口只有一间破旧的祖屋,不得不借别人的老房子住。”纪老伯提起这些年生活直摇头,村里大部分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每年台风一来,都要紧急转移,有时一年就要搬家好几次。由于靠海近,淡水资源较少,村民吃水只能吃河里净化的水。而小孩则要走一个多小时到镇里的小学读书。

  这个海边小村是永兴街道唯一一个散落在滨海大道以东的行政村,与镇里的集聚区相距较远。而村里3个自然村也散落分布,相互之间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提起永兴五溪村,很多村民都调侃说,“嫁女不嫁五溪村”。现在有机会到新房子住,村民们大都表示,“就算借钱也要去住新房子”。

  公配设施让渔农就业有去处

  “说起搬新房,村民们最担心的除了钱的问题,还有就业的问题。”五溪村村支书林运福说,村里3300多人,大部分农户靠讨海为生,许多村民搞滩涂养殖,也有赶海去海里捡些鱼虾贝鲜等。一年下来,有个一两万元的收入。加上现在一些人到外面打工就业,或者做些来料加工,全村大部分村民应该有能力住进新房子。但村民们担心,“住了楼房,渔农用具放哪里?总不能每天扛上扛下好几楼。”

  搬出来之后,如何才能稳得住?整村搬迁很大程度上要看村民收入能否实现稳定增长。永兴街道城建办主任朱琦透露,针对五溪村目前还有1000多人从事渔农作业,为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社区在满足村民居住需求外,在原五溪村划出一部分土地,建设蔬菜粮食基地,并配建公共区域用于堆放渔农用具。“村民驾驶农用车往返社区与农业基地只需要10多分钟。”

  “对集聚建设的新村也要与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确保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视,建成村容整洁、设施配套、生产生活便利的宜居新村。以前是建新房,现在是新房、新村一起建。要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安居、有事做,增收入、快发展,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林运福认为,这才是让村民高兴的事。(记者 尤建明 刘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