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综合信息
瓯海:水碓激活的古村落
发布日期: 2012- 08- 29 07: 13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村里斑驳的石墙仿佛诉说着往日鸡犬之声相闻的热闹景象。 (陈翔 摄)

  离温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西雁荡泽雅,隐藏着一处因千年古老造纸方法而得名的古村落——水碓坑村。水碓,即水车捣烂水竹的工具。如今人们造访这里,常常会顾及屏纸,而忽略了这个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为一览村貌,记者爬上村子对面的一处石阶梯,一幅水墨画尽收眼底:二十多座黑瓦石头垒就的古民居,如同灰色“斗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竹海中,绕村而过的潺潺小溪为村子隔断了外界的喧嚣。

  当众多古村落渐渐抵挡不住现代文化冲击时,水碓坑村却借助千年纸山文化“复活”,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远离造纸,古民居濒临坍塌

  跨过村外的石桥,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十多米高的烟囱,烟囱下一排捞纸作坊,背景是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村支部书记潘垟柳告诉记者,水碓坑村有两百年历史,民居大多建于清代中期。以前,家家户户做纸,等到天晴时,每家都把压好的纸,放在山岭上晾晒,漫山遍野都是黄灿灿的纸,纸山,也因此得名。

  走在村间羊肠小路上,除了古民居,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偶尔蹿过的土狗,繁忙造纸场景如今已不得一见。“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造纸开始赚不到钱,外出打工成了村民的唯一出路。”潘垟柳以自己为例介绍说,他一家5口靠造纸一年只能赚到一千元,而他一人务工,当时一年便可赚到三千元。

  从那时起,水碓坑村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外流,繁华了千年的造纸产业走向萧条。

  没有了造纸,水碓坑村已是人去楼空。上百年屹立不倒的古民居,在二十年间变得摇摇欲坠,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一样。

  “老房子没有其他用途,也租不出去,大家就置之不理了。”在潘垟柳的带领下,记者从下自上一连参观了3座相同结构的古民居:最下面的一座刚花了20万元进行了仿古维修;中间的民居,依然保存较好,瓦片上青苔满布,村民潘周生每两三年都会过来打理一次;最上面的民居,几乎20年没有人搭理,已坍塌了一半,屋内也长满了杂草。

  “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以前从来没听说谁家房子有倒塌的,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房子不行了。”今年81岁的潘定宗无奈地说。

  重塑文化,古村落焕发新生

  几年前,不少村民计划重建安全性和实用性更强的水泥房。同时,村里也打起了多年废弃的水碓、腌竹坑等造纸场所的主意,试图盘活土地,建设一批新民居和停车场。

  但这些计划,都因为泽雅“纸山文化”的重塑而被喊停。因为整体性保存得好,水碓坑村于2006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因而有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措施。2009年,“指南针计划”的实施,让古村落又多了“纸山文化”的保护因子。同时,随着宣传,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逐渐在增强,也看到了“纸山文化”和古村落结合带来的旅游前景。

  如今,两座烟囱、3座水碓、27座纸槽、39个腌塘,均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了不可多得的古法造纸“活化石”。“纸山文化和古村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保护好古村落,那么纸文化也无从谈起。”潘垟柳说,以前村民靠造纸为生,今后则要依靠“纸山文化”发展旅游经济。

  为激活纸文化,水碓坑村投入10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青竹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纸文化开展了一系列运作。今年,该村利用向相关部门争取的100多万元资金,修缮了4座古民居,分别用作民俗博物馆、造纸作坊、农家乐和名家书画馆,将于年底投入运行。(黄瑚  陈璇 许凯光 黄冰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