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号:温州市2011年度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 | ||||
|
||||
温州市2011年度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 (二○一三年五月十六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在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温州市审计局自2012年2月至4月,对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涉及温州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残联等单位,并延伸调查了106家企业、37个村(居)委会和14家医院。审计重点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的时间范围主要是2011年,有关情况追溯到以前年度。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审计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温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成效。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保权利。2005年以来,温州市先后建立了城乡居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城镇非从业居民、农村居民、城市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1年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是通过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关系调整。2011年,各级财政投入城乡养老补助资金9.04亿元,惠及203.63万农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投入15.07亿元补助560.71万农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参加新农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1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为1812.15元,比2005年增长113.94%。2011年,各级财政投入3.10亿元,向13.40万城乡低收入人员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007年以来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年均增长14.44%和14.93%,均高于城镇居民和农民可支配收入年均10.99%和11.43%的增长。 (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成效。 2005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向1048.25万人次的城乡困难群众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惠及62.49万人次;累计向50.33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因此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和谐。 (三)改善民生方面的成效。 2005年至2011年,养老保险待遇明显提高。从2005年起,全市连续7年调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年均增长13.51%,;城乡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支出每人每月由2010年的61.47元提高到2011年的77.67元,增长26.35%。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583个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新农合药品费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减轻;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含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平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1.01%、55.30%。截至2011年,温州市本级及11个县(区)已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使低收入人群能够享受较好的保障。 (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的成效。 2005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合计4.87亿元。2007年至2011年来累计救助灾民248.91万人次,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23.61万人次,开展冬春救助25.30万人次。恢复重建民房7757间。这些资金的及时投入,使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切实保障了灾民的生活。 (五)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成效。 一是提升公众信心,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好基础。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有效提升了公众信心。社会保障资金支出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0.63亿元增至2011年的119.31亿元,逐渐形成了实际的消费,扩大了内需。 二是促进城镇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43.2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为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提供了支持。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口达171.34万人,较2005年增长了12.27%。 三是跨区转移接续工作推进,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1996年以来温州市各地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2005年至2011年,全市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区接续16.25万人次,促进了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但审计发现,温州市在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89901人重复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一是893人重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险;303人重复领取待遇115.38万元。二是89008人重复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 2.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违规享受待遇。审计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不符合保障条件人员违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养老保险待遇及其他待遇合计374.01万元。 (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参保对象用虚假医疗发票骗取医保基金。苍南县一参保人于2010年至2011年使用伪造的上海瑞金医院的住院发票分别到苍南县医保中心、苍南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实际报销所得合计56.69万元。 2.部分企业通过少报缴费基数方式少缴社会保险费。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少报缴费基数导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合计少缴了309.04万元。 3.抽查发现,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未足额到位,社会保险基金收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社会保障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 (三)社会保障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系统分割,业务数据分散管理。全市基本养老等15项资金,涉及信息管理系统41个,操作系统类型3种。同一种保险,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级次也不同。 2.信息系统不共享。全市11个县(市、区)的社会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基本未建立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审计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政策衔接。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及时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各相同险种间的政策衔接机制,实现老农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养老的政策衔接;制订和完善个人、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二)进一步理顺征管机制,扩大保障覆盖。积极分析社保基金征缴模式,切实解决选择性参保、不完全参保、降低缴费基数以及征缴信息滞后等现象,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又节约高效的社保基金征缴制度;采取灵活缴费办法,重点促进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稳步扩大覆盖范围。 (三)进一步优化各项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大社保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和完善涉及保障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建立各险种统一的信息系统,切实以公民身份号码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充分整合社保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社保业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优势和作用,设立社保监管机构,对社保业务、资金以及内控制度进行全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严肃查处骗取、侵占、挪用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福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整改情况 对于审计反映的问题,温州市各地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积极整改。 (一)各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收回重复领取的待遇,并且完善了信息系统以避免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待遇情况的再次发生;经核实后,停止向不合规人员发放待遇,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催收;乐清市、苍南县、永嘉县、瓯海区等地还先后出台了制度对社会保障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二)苍南县使用虚假医疗发票骗取医保基金的犯罪嫌疑人已于2013年4月3日被检察机关以保险诈骗罪提起公诉;平阳县、瓯海区等地组织人力社保部门人员对企业参保情况进行稽查,对发现的少缴社会保险费情况,及时予以纠正;财政补助资金未足额到位、收益率不高、账户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基本已得到整改。 (三)温州市政府已经确定由市经信委牵头建设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建设中,数据交换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后,将通过该平台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部分县(市、区)人力社保局已开始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争取用两年时间将原有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