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编《温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14-2020年)》报批前公示 | ||||
|
||||
温州市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城市,又是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市区范围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新的居民区、街巷、桥梁和各类景观不断涌现。为加强城市地名的规范化管理,民政部、建设部于200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基础上,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城市新生地名作出科学的规划。2006年,温州市民政局制订《温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以下简称06版地名总规),并于2008年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有效指导了温州市地名规划工作。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年温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尤其是围海造地的持续推进和城市的发展扩张,地名规划实施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解决,相对而言,06版地名总规已不适应温州地名的现状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规范温州地名,弘扬地名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科学地进行地名管理,根据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温州实际,有必要对《温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一、地名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1.地名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建设范围的扩张,需要进行命名的新地理实体不断涌现。而地名命名的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譬如地名命名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尚不够突出,地名名不副实、同名重音、崇洋媚外等不规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给企事业单位间的经济交往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地名主管部门对局部地区、部分地名也做了超前命名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工作只能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尚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地名管理制度。城市规划中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依然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下成为新建的道路、建筑物等的名称。由于体制的变动和工作衔接未到位,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导致地名管理部门对不少未经审批、已在社会上流行的地名不知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今地名管理滞后的局面,要从根本上克服地名命名管理的被动局面,必须进行前瞻性的地名规划。 另一方面,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开展,地名文化底蕴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的概貌。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地名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原来意义上单一的地域指位功能,人们开始关注地名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地名成了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另外,2014年温州市已经对原城市规划进行了编修,相应的2006年编制的《温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已经不适应新的城市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在最新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06版总规进行修改、调整、完善,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2.地名规划修编的现实性 城市地名规划是在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规划区域内各种自然、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新生地名做出整体规划和超前管理。 地名的数量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而成比例增加。这是一个普遍规律。06版地名规划提到温州城区从最初2平方千米,发展到如今的12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0余倍,市区地名随之增长200余倍。随着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地名数量的大量增加,1982年地名普查各类地名1523条,而第二次地名普查显示温州三个城区的地名的数量有3600多条,增加了136.4%。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又增添了数百条规划道路。所有这些使得地名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为迫切,体现了地名规划修编的现实性。 地名规划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加强城市地名管理的计划性和科学性,提高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使城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城市规划更加符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优化城市地名环境,有利于保护地名资源,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地名的公共服务水平,弘扬先进文化,对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名规划修编目标 本次修订版地名总规文本编写时,根据民政部、建设部对地名总体规划的修编精神,采取的修编目标是: 1.修编的地名总体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同步,体现温州城市规划的特色。 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地名管理部门要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为依据,会同城乡规划部门制订好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的城市地名规划,这就明确了地名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同步的关系。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根据城市规划的修订而对地名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也体现了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一致性。修编后的地名规划应能有效地改变先有建设后有名称的尴尬现象,掌握地名命名更名的主动权,克服零星分散命名地名的被动性和自行定名的随意性,使城市规划和地名规划融为有机整体。 2.修编的地名总体规划要与地域文化特色吻合,彰显温州地名文化的内涵。 温州是一座山水江海交融的滨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她又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古来尚文重教、贵礼节,史称“浙南邹鲁”,是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她还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是一座特别能创业的城市,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她又是一座以水文化为主体,融合耕读、山地、海洋等多元文化的,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城市。 地名规划是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的反映,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所制定的科学规划。因此修编的地名规划要与地域文化吻合,彰显温州地域文化的内涵。 3.修编的地名总体规划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促进温州的持续发展。 修编的地名规划,需适应新时期温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多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众服务功能,有助于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构建和谐型温州。 三、地名规划修编的范围和期限 1.规划修编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依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行政区域的界限,包括鹿城区、瓯海区和龙湾区(包含藤桥镇、泽雅镇),不包括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行政辖区位于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的地区。 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瓯江口新区)因单独审批地名专项规划,因此本规划中将不再包含该区的规划内容。 2.规划修编期限: 近期:2011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四、地名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依据《浙江省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地名规划由地名体系规划、通名规划、专名规划、路网名称规划、地名标志规划、地名文化保护规划和地名优化规划等组成。 1、地名体系规划:提出地名体系建设策略,划分地名区块,确定和提出各组团地名采词引导性、控制性要求。本次规划具体提出了14个组团的命名策略,包括仰双组团、郭瞿组团、瓯海中心组团、潘娄组团、藤桥组团、泽雅组团、市中组团、七都组团、状蒲组团、茶白组团、仙丽组团、滨海组团、开发区组团以及龙湾中心区组团,对近800条重要的规划道路征集命名,并建立后备词库,实现地名的超前管理。 2、通名规划:确定各类地名实体的通名适用范围。本规划的通名体系由道路、绿地、住宅区、大型高层楼盘、桥梁和构筑物(隧道)等地名的通名组成,在确定通名体系的原则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规范各类地理实体通名的量化标准。 3、专名规划:确定各类地理实体的专名使用原则和采词要求。本规划明确了地名专名命名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然后再针对各类地理实体提出具体命名要求,规范专名的采词。 4、路网名称规划:进行规划范围内快速路、主次干道道路名称整理和命名。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了“六横七纵”13条快速路,西片和中片规划“五横六纵”的主干路布局,东片和瓯洞片为“三横六纵”的主干路布局,这是本次地名规划修编的依据。 5、地名标志规划:设计地名导向系统,提出地名标志设置的基本原则,规定地名标志的标示内容、门牌号码编排准则和密度设置。地名标牌的内容和标志的设置、门牌号码编排准则和密度设置等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标志》(GB17733一2008)的统一要求,本规划按其规定严格执行。 6、地名文化保护规划:确定地名文化保护对象、保护方法等。近年来,温州市地名管理部门十分重视老地名的保护工作,修订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包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要加快对全市老地名的整理、记录步伐,挖掘老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持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要求。保护、延续老地名,是本次规划的着重点。 7、地名优化规划:提出地名优化的内容、要求及策略。地名的调整和优化涉及范围内的道路、住宅区、大型楼盘、桥梁地名(包括派生地名)等。尤其是对于地名重名、一地多名等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推进城市地名的规范化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示时间:2015年9月7日-9月15日,在此期间,欢迎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请以书面形式反馈,便于汇总、整理。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一)联系电话:0577- 89985068;传真:0577-89985066 (二)电子邮箱:2057920@qq.com (三)邮寄地址:温州市温州大道 2299号温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邮编:325000 附件:修编《温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14-2020年)》文本(点击下载) 温州市民政局 2015年9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