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2003/2016-07170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商贸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办〔2016〕36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04-21
索引号: 001002003/2016-07170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商贸综合类
文 号: 温政办〔2016〕36号
阅读版本:
发布机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04-21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6- 04- 21 08: 51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4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精神,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行动重点,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要求,依托我市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民营经济和电子商务等独特优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现代物流领域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益为出发点,以“六大行动”为发展重点,通过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现代化物流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我市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行动原则。

  ——创新驱动。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先进理念和业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我市物流业的应用,支持和推动企业在经营业态、技术应用和内容标准上进行创新。

  ——龙头引领。加大对有重要带动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分层次、有重点、多元化发展。

  ——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市场大市、特色制造业基地等优势,坚持“产业支撑物流,物流推进产业”的发展模式;坚持资源整合,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多业联动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逐步实现下述目标:

  ——物流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我市GDP比重达10%左右。物流业总收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逐步下降。

  ——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品牌,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15家、5A级物流企业2家、物流企业联盟3家。

  ——物流支撑体系较为完善。加快推进29个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完成投资92亿元。“智慧物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普及率有较大提高;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逐步推广;绿色物流发展措施稳健实施。

  二、实施六大行动

  (一)重大项目推进行动。

  1.扎实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前期。按照物流三级节点布局要求,依托海港、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面向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和城镇居住区,积极谋划、包装梳理一批物流项目,建立物流业重大项目产业库。深化“温商回归”工程,创新招商方式,组建现代物流产业招商组,加大已落地物流项目后续服务,支持我市物流大平台和大项目建设。

  2.推进物流平台开发建设。结合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谋划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启动航空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大力开发;继续推进空港新区物流园、乐清湾物流园区、瑞安江南物流园区、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等建设。稳步推进空港、海港客货运国际航线的开辟工作,乐清湾港区开放获批。

  3.创新物流平台建管模式。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功能区管委会要加强物流业供给侧发展规划研究,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能分工,研究制定平台招商和准入机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控制入驻项目的质量和选址,确保物流平台规划功能的实现。

  4.完善物流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园区所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物流园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指导园区水、电、路、通信等设施建设,强化与城市道路、交通枢纽的衔接。完善物流园区的公路、铁路周边通道,大力推进园区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空地联运等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完善潘桥物流园区等生活配套设施,为物流从业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智慧物流建设行动。

  1.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重点物流企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物流重点示范企业6家,破除物流企业信息孤岛,形成物流信息标准统一化,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控。加快推进温州现代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投用,充分发挥其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四大功能。全面完成重点营运车辆GPS安装和部道路运输车辆监控平台接入,推进重点物流园区的车辆进出、视频监控等信息与国家平台互联。

  2.推进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和管理系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物流运作水平。鼓励我市物流企事业单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项,促进科技与物流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物流产业与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融合,汇集整合各类物流信息,网上撮合物流交易,同步建设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结合。

  (三)物流企业培育行动。

  1.引进知名物流企业。通过招商推介会的形式,力争引进5家以上知名物流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港航物流企业、物流整合商、物流地产商、物流信息服务商、快递企业等在我市落地,引导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建立区域性总部。

  2.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国有资产划拨、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并购或参股等形式做大做强。积极推广中物联A级物流企业评选,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15家、5A级物流企业2家。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快递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联盟3家。

  (四)产业联动试点行动。

  1.完善“两业”联动发展机制。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临港产业的联动发展,实施联动发展试点项目10家。大幅度提高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促进上下游企业间信息融合,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级联动发展示范企业。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2.引导企业物流服务外包。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或组建专业物流公司,大幅度提高物流与制造业和商贸业的融合,培育6家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与物流融合示范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向同类企业开展物流服务。

  3.引领快递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适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快递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将电商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骨干节点和末端投递服务站点建设。重点支持电商快递产业园区、网商&快递线下集成平台、跨境电商快递体系、仓配一体化、农村电商服务站、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站点等建设项目。鼓励电商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电商快递共同配送,积极申请电商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加强电商快递配送车辆和道路通行管理,满足电商快递准时配送需求。研究电商智能终端投递服务站共享互用机制,打通E邮柜、丰巢等电商智能终端投递服务站的互用,新建电商智能终端投递服务站1500个。全面推进快递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落实邮政业安全生产设备配置规范等强制性标准,明确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的安全要求。大力提升快递服务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服务质量监测,推广配送车辆国家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五)重点工程建设行动。

  1.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成立市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广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实施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初步实现物流标准在重点物流企业中推广应用。加快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开展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试点,主城区初步实现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

  2.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超市等开展共同配送,积极申报浙江省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加强农村配送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新建12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双向流通,实现城乡一体化配送。加快冷链物流发展,确保生鲜运输畅通,构建新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模式。支持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支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流通节点加大冷链设施投入,完善冷链物流网络。

  3.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应用。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实施绿色物流示范工程5家。

  (六)物流服务优化行动。

  1.改善物流业相关政策环境。全面清理涉及物流业发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整顿交通运输“乱收费”“乱罚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进一步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要求的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加快用地审查报批,保障项目依法依规用地。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交通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加强信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实施5家交通物流企业信用示范建设、500家物流企业信用考核。

  3.规范物流市场管理。加强对物流业整合和引导,合理规划和优化运营线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规范物流市场特别是货运市场的价格,引入竞争性的定价机制,保障企业与客户双方的利益。加强物流业整治力度,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打击超限、超载、“三无”车辆,进一步规范物流市场秩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市现代物流产业专项行动工作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上下联动、部门之间分工合作、政企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集中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物流信息报送,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每半年、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每季度报市物流办(联系人:林健,电话:88960617)。

  (二)加强要素保障。一方面,要强化资金保障。鼓励物流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物流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温政发〔2014〕54 号)精神,对重大物流项目、物流企业品牌培育、信息化建设、设施装备提升、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各地要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加大对现代物流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完善温州商学院(温大城市学院)、现代物流学院、供应链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全市大专及以上层次物流业人才培养年招生规模扩大一倍以上,在校生规模达800人。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物流龙头企业建立3个物流相关专业产学研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接纳“准毕业生”实习,逐步解决物流企业人才问题。搭建物流人才对接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物流人才交流会,提高物流人才在温就业率。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物流从业人员在职培训1500人次以上,并积极推进职称评定工作,提升物流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完善物流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掌握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标准化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智库。

  (三)加强统计监测。参照《浙江省物流业统计实施方案》(浙政发〔2011〕33号)、《关于印发温州市十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温政办〔2015〕65号)要求,由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牵头建立并完善物流业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我市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物流统计信息报送和交流工作,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附件:1.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指标汇总表

      2.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2016年任务分解表

      3.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表(2016年-2018年)

' style='font-size:10.5pt;margin-left: 30px;'> [附件下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