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8 > 专记
温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发布日期: 2019- 03- 21 10: 33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全面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是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认可度最强的城市“金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每三年一届期,实行“一年一测评、三年一总评”评选制度。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温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瑞安市荣登县级全国文明城市金榜,鹿城区金岙村等9个村镇迈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6家单位摘得“全国文明单位”桂冠,温州瓦市小学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一、坚持高位对标,开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新征程一是明确目标导向。自2014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全市上下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再出发。市委、市政府紧扣“打造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动摇,坚持“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抓民生”导向不偏移,纵深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力度不减弱,全面部署实施新一轮全国文明创建工程。通过三年的持续积累发展,温州的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达到更高层次,起到优环境促转型、提品质塑品牌、领风尚带文明、补短板惠民生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建设新时代全国文明城市建设2.0的目标。2015、2016连续两年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位居全省第3位,2017年成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二是创新机制保障。成立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城联创”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创建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的9个攻坚专项工作组,实施市直单位挂钩街道社区工作制度,构建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分块负责、分线运作、条线结合的工作体系,形成市县纵向联动、部门条线互动、城乡区域调动、干群合作协动的工作格局。三是深化督考双评。将文明创建点评与考评制度相结合,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或市文明办(市联创办)主要领导每月主持点评,督促各项问题及时有效得到落实。开展“互看互学”“互学互比”活动,督促各级各部门学先进、找差距、比干劲、创业绩。坚持考评约谈制度,对城区重点街镇“一月一考评,一月一排名,一月一公示、一月一约谈”。

二、坚持价值引领,引领崇德向善“大爱之城”新风尚一是“好人温州”群像呈现。深化推进“爱温州就做温州好人”“传递一句话、构筑道德链”等主题活动,成立“最美温州人—温州好人”公益基金,开设“好人365”专栏,首创“好人好报公益报时”电台栏目,建立“月评好人”制度,积极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评议,把培育“好人”的过程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截至2017年12月,全市共培育各类各级道德典型近千人,其中有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6人入选“中国好人”,98人入选浙江好人,334人入选温州好人。二是“信用温州”再塑名片。持续13年推进“8·8诚信日”系列活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切实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被列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在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获“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国第三名,获评全国信用示范城市。三是“大爱温州”汇聚全城。全面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培育大拇指行动、温暖回家路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完善志愿者数据库“志愿汇”平台,成立网络公益联合会,强化线上线下互动,“互联网+公益”汇聚城市大爱。统筹200余万在外温州人、190余家温州商会等资源,打造“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明眸工程等爱心慈善品牌,从温州拓展惠及全国各地。

三、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文化厚重“魅力之城”新内涵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温州美术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五有十化”为标准,以举办农村文化礼堂会演等活动为平台,建成文化礼堂1176个,开展“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等主题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打造“书香文明”文化品牌。完善“15分钟全民阅读圈”,建成“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48家。首创BRT城市书巢项目,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自1月份城市书巢运行以来,共收到热心市民、单位公益捐书14000余册,开展护巢1331余次,志愿服务4200余人次,图书借阅率81.6%。三是塑造城市文化风貌。加强朔门街、庆年坊、五马—墨池、江心屿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继续推进谯楼、永昌堡、泽雅造纸等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对瓯江两岸、温瑞塘河沿线、三垟湿地周边等重点景观区段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完善“美丽水乡”的总体文化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景点。

四、坚持创建惠民,助推和谐宜居“品质之城”新提升一是推进环境建设载体化。梳理研究温州城市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找准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结合点,相继推出“两线三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3+1”亮点区块建设等阶段性环境整治和建设载体,促进温州城市建设品质的整体提升。推进城市管理“治乱”专项行动,突出城市管理乱停车、乱占道、卫生脏乱、设施破乱、绿地杂乱等“五乱”整治,针对停车序化、差异化收费管理、占道经营等,倒逼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推动城市治理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推进城市顽疾管控常态化。抓市容整治,全年集中清除垃圾死角15.4万处,清理垃圾23.9万吨,新增垃圾桶2.7万只;维修城市道路176.34万平方米,拆除违法户外广告约3万平方米。抓违章整治,全年市区查处违法停车97.2万起、同比下降5.2%,城市道路停车违法率由每千米20辆降至0.2辆,道路通行效率明显提升。抓小广告整治,全年共查处案件8216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6人。三是推进城市管理亮点项目化。以鹿城区锦花社区、八仙楼社区、桥儿头社区等为示范样板,全面推进开放式街区交通微循环建设,截至2017年12月,已建成交通微循环片区30个。以“1+7”道路提升为重点,推进市、区两级90多条道路综合整治,精心打造了大南路、绣山路、新城大道等环境提升项目。以“文明交通·全民共创”活动为载体,全省首创城市文明交通指数测评体系,联动推行礼让斑马线“5321”模式和文明过马路行动,市区斑马线守法率达97.3%。据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市民认为交通秩序改善最明显的方面就是“机动车礼让斑马线”。

五、坚持全域协同,打开城乡文明“幸福之城”新局面一是率先推动文明创建向基层基础延伸。在全省首创县级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发布平台,探索重点领域创建制度化、常态化新路径。2015年、2016年温州市突破性蝉联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前三强,瑞安市获全国文明城市(县级),省级文明县城(城区)建成率100%。以幸福社区、五美乡村和小城镇文明行动为载体,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并进的全域文明新框架格局。截至2017年12月,创成四星级以上幸福社区151个,其中五星级幸福社区34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808个,其中省级文明村镇90个、全国文明村镇10个,市级以上文明村创成率从6.5%提升至14.3%。二是践行服务惠民互动共享。坚持“送”“种”结合,实施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加强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惠民项目建设,带动城乡生活文明一体化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建成文化礼堂1022家、道德讲堂768个。以“五个一”活动为主抓手,开展文明创评工作,创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728家、文明行业16个、文明服务示范点308个。深入开展“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全市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数累计2180余对,国家级、省级文明单位结对率100%,市级文明单位结对率89.2%,结对数居全省第一。三是推进全国移风易俗全国试点工作。2016年9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把温州列入全国移风易俗三大试点城市。温州市以此为契机,全面实施移风易俗六大专项行动,大刀阔斧整治婚丧礼俗大操大办、占道搭棚等陈规陋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不办或减办”风尚初步形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连续两年聚焦温州市移风易俗工作,中央文明办专门刊文推广,原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为此点赞,省市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如丧事简办乐清模式、婚事新办文成样本、殡葬改革永嘉经验等,被老百姓称为“惠民工程、减负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乐清市2017年下半年共有办丧活动2376例,节约社会资金4亿余元。

六、坚持立德树人,推广全员德育“淳化之城”新品牌一是深化德育工作。开展“四品八德”教育,率全省之先委托第三方对全市11个县市区进行单测单评,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道德模范进校园、背诵传唱“24字歌”、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健全家—校—社会德育网络体系。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开展“春泥计划”和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固面提质行动,并以每年10%的比例推进。截至2017年12月,建成社区“春泥计划”活动阵地892个及活动点398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252所、县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11个、心理辅导室281个,位居全省第一。成功承办浙江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和“春泥计划”培训暨现场交流会,并作为首个地级市获批承办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三是优化成长环境。以落实“十件实事”项目为抓手,深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平安综治,持续净化、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育人环境。加大优秀美德少年系列评选,完善推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化未成年人道德体验实践活动,为培育新一代城市文明市民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