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
|
||||
概况 2017年,温州市新增金融业融资规模1798亿元,同比增加311亿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0.5%,同比提高0.9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5%,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31.74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8%;银行业实现利润117.5亿元,同比增长33.42%;其中新增银行贷款830亿元(含不良贷款处置还原244亿元),同比增长7.4%;不良贷款率1.92%,连续4年实现“双降”,自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来首次回落至2%以内。 金融综合改革5周年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历时5年。2017年,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温州金融改革历时5年取得实效》上批示要求“温州坚持金融改革不动摇”。温州财务公司获银监会批准开业,地方证券公司报证监会审批,地方保险公司正式进入报批流程。设立温州首家科技银行——杭州银行温州科技支行。全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过会待发1家,累计上市报会30家;新增辅导备案9家;与中介机构签约60家;新增股改213家,累计103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16家,累计挂牌和报股转81家;确定九批204家拟上市后备企业;新增直接融资273亿元。深化小贷公司创新试点,通过支付宝等平台推出“小贷+科技”信用产品,全年授信2241笔共计6270万元。深化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截至2017年末,累计登记备案金额511亿元。 金融服务创新 2017年,温州市全面推进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创新试点,推出四大类96个创新产品,累计发放贷款3553亿元。推动银行机构贷款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持续下行,年末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2011年末下降2.61个百分点;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水平为15.32%,比金改前2011年下降10.12个百分点;民间借贷平均利率与银行贷款平均利率的差额从2011年的16.78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12月份的8.27个百分点。深化农房抵押贷款国家试点,年末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15亿元,规模占全省试点地区的77%。推广“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为224个行政村7449户农户解决生产销售资金贷款27.9亿元。温州“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和“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2个创新项目被纳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的批复》之中,作为国家级试点经验推广。深化信保基金业务创新,累计为1516户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28.5亿元。完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市县联动运营机制,累计支持小微企业1.6万余笔、总保额37.2亿元。 地方金融监管 2017年,温州市制定《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压实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职责。完成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二期开发并投入使用,将全市16类800余家民间金融组织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地方金融监管网络,推动民间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市全覆盖,涉及网格9836个、网格员1.3万余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印发《交易场所监管负面清单》,实行预先承诺制,并对突破底线的市场主体实施“黑名单”制管理。突出抓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共排摸各类平台3000余家,关停或注册地迁出温州115家,移交公安等案件56件。依托全市1022个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创新打造“文化礼堂”+“网格”的金融普法宣教平台,率全省之先开展“点单式”巡讲服务,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高发态势。2017年,“地方金融监管温州综合试点项目”被列入省深改办改革试点内容,为全省监管改革探路。 金融风险处置 2017年,温州市处置不良贷款244.6亿元,金改以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39亿元;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66.5亿元,不良率为1.92%,分别较年初减少50.7亿元、下降0.77个百分点,降幅为全省之最;关注类贷款余额288.3亿元,占比3.33%,较年初下降1.1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双降,从2014年最高时的4.69%降到1.92%。全年处置风险企业182家,其中处置重点企业105家,稳控18家重大担保圈核心企业。深入推进25个重点镇(街)风险企业帮扶试点,帮扶企业493家。全国首创金融纠纷行政调解机制,出台《温州市金融纠纷行政调解工作实施意见》,设立市、县13个行政调解室。探索重大风险企业破产预重整机制,吉尔达企业预重整基本完成,瑞安三工汽车零部件公司预重整后普通债权清偿率从10.7%提高至18.8%,为全国建立预重整机制积累实践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