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温州 > 温州年鉴 > 2019 > 市情概览
政治建设
发布日期: 2020- 04- 10 12: 42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地方志 字体:[ ]

概况   2018年,中共温州市委员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能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确保温州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着力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高、事业大发展,为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提供了坚强保障。

思想理论武装   2018年,中共温州市委员会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年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红船精神”等宣讲活动近万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市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进行时制度,就纪律处分条例、支部工作条例等14项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辅导(温州讲坛)报告会20余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市委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召开市委全会作出专题部署,在全市组织开展“学指示·谋新篇·显担当”主题党日活动,实现对全市2.7万个党组织、48万名党员全覆盖,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全面从严治党   2018年,中共温州市委员会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省纪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省委巡视组反馈指出的问题基本完成整改;深化标本兼治,组织开展公款旅游、“以权揽储”、违规使用办公用房等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新制定制度87项、修改完善制度12项。实施“红色领航六大行动”,打造“瓯江红”党群服务品牌。组织开展村社换届工作“回头看”,长效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夯实党在基层执政根基。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和“铁腕纠四风、重拳治怠政”作风建设活动,配套推出“深化改革优环境”11条措施、“执纪监督治怠政”9条措施,打造干净干事的发展环境。开展“温州擂台·六比竞赛”活动,搭建“县区比拼现场”“局长问政考场”“镇街亮绩赛场”等互学互比互促平台,营造干部干事创业氛围。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意见,干部队伍能力在“学干一体、实战历练”中得到提升。稳步推进清廉温州建设,整体推进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医院、清廉学校、清廉企业“五位一体”建设。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个全覆盖”监督格局,联动开展市县巡察,追逃防逃工作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

民主政治建设   2018年,中共温州市委员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权,定期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定期听取纪、组、宣、统等党委工作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汇报。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和老干部工作,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市县乡三级全覆盖,落实政协关于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纵深推进群团改革,36个基层群团改革试点项目全部完成试点工作,9项创新做法成为全省群团改革典型经验,总量名列全省第一。召开全市统一战线读书会、政党协商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深化“同馨智库”参政议政平台建设,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温州改革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法治温州   建设2018年,温州市深入推进法治温州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市委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民主决策运行机制。制定《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楠溪江保护管理立法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民生版、企业版、海外版,55市情概览“最多跑一次”事项100%覆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开工前100天”目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查处通报了一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巩固“一体两翼”治理模式,完善“一三五”应急处置机制,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大数据+人民调解”工作信息系统等“智慧政法”工程打响品牌,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