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 | ||||
|
||||
概况 2018年,瓯海区下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50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66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45.54万人。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584.9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2.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5.5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958元,增长8.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财政总收入64.87亿元,增长9.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5亿元,增长9.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45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35元,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73,比上年同期缩小0.02。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3亿元,增长1.9%。其中,种植业产值7.58亿元,林业产值0.15亿元,牧业产值1.45亿元,渔业产值0.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4亿元。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1010公顷,增长3.5%。垦造耕地822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530亩。 全区5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65.85亿元,增长11.9%,销售产值445.15亿元,增长9.3%。其中,服装、鞋革、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和汽摩配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339.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8%,增长10.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46.82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8.1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49万元/人,增长13.7%。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8%,其中工业性投资增长8.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占工业性投资比重5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4%。全年投资项目4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98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66亿元,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155.76亿元,增长8.1%。 年末,全区有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8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7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2家,累计576家。全年专利授权量为5972件。 全区有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镇街综合文化站13个、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1个、省级文化强镇2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村)7个、民间文化社团35个。不可移动文物1390处,省级历史文化村2个。 全区有医院(不含省属、市属)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0家,服务站26家,村卫生室88家,个体诊所284家,其他社会医疗机构37家。床位1143张,执业医师(包括助理)1468人,护士1047人。全区有42个体育训练基地(点),全年组队参加15个大项比赛,获得省级及以上金牌30枚。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18个、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2个、新建登山健身步道50千米、健身苑点15个,门球场10片、百姓健身房3个,百姓健身室18个,笼式足球场3片,拆装式游泳池1个,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 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8.2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2.72万人;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6.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40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51%。全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708人,享受医疗救助8688人次,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100%。创建示范型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3家,新增养老床位119张。 生态环境建设 2018年,瓯海区推进“清垃圾、除破烂”专项行动,建成高铁新城城市农业公园、新桥花海等项目,汤家桥南路、泽雅大道获评市级绿化美化示范路。完成瓯海电镀园区等6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65个片区管网实现专业化运维,黑臭隐患河道达标销号66条。淘汰七类重污染行业企业178家,整顿涉气“散乱污”企业118家;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泽雅水库一级水源地保护区村庄整体搬迁,基本完成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深入实施城市“双修”,建成首个“上改下”大口径综合管廊,翻新23.5万平方米城市立面,完成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23个,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110千米,泽雅、瞿溪分别创成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美丽乡村示范镇,肇山、梓上获评省级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建成“醉美泽雅·古韵纸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实施“出行工程”,提升改造自行车道18千米,新开通社区巴士线路4条、公交线路4条、BRT线2条,建成公共停车泊位2345个;铁路南站完成三大“疏导工程”,成功保障近2800万旅客进出。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处置违法建筑277万平方米,“基本无违建区”创建通过预验收。 瓯海区“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8年,瓯海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事项“跑一次”“零次跑”“一证办”比例分别达到100%、32%、70%。建成“侨务全球通”服务平台,实现108个涉侨业务“办事不回国”。推出办事材料负面清单,实现1223类材料“免提供”,同步推进“市民之窗全覆盖”行动,实现“家门口办”事项292个。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施工图审查豁免清单、无偿代办等举措,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100天、竣工验收30天”,牛山华侨城、森马创业创新园“当年签约、当年挂牌、当年开工”。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改革被列入全国农村改革拓展试验项目。整合国资平台42个、盘活低效国有资产271处,组建铁投、城投等五大国有集团。教育管理体制完成扁平化改革,撤销镇街中心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成境外投资1.86亿美元,温州华侨进口商品集散基地开业运营,创成国家级眼镜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引进500强企业项目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个,开工“152”工程项目4个,到位内资204亿元、外资3130万美元。 中国智能锁生产基地落户瓯海 2018年12月20日,中国五金锁具·门窗产业年度峰会暨物联网+智能制造论坛在瓯海区举行,中国五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授予瓯海区“中国智能锁生产基地”称号。锁具作为瓯海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瓯海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中国智能锁之都”的目标,制定出台“1+1+10”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出瓯海新城中央商务区一期、温州市智能锁产业园、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智能锁产业生产基地、商务办公、研发中心招商项目。 浙江花卉博览会 2018年5月18日—20日,在温州花城举办,共有116家国内外花卉企业,2000余种花卉苗木参加展览,参观人数20万余人次,创温州历年花博会参展花卉品种和参观人数最多记录。温州花城成为浙江(温州)花博会的永久会址。温州花城项目是一个以花卉产业为核心,集花卉交易、餐饮娱乐、商业休闲、活动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项目规划总面积近1000亩,其中主体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附属交易场所3万平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