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 ||||
|
||||
概况 2018年,温州市财政总收入①895.00亿元, 同比增长15.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7.58亿元,同比增长17.7%,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1.2%;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85.3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27亿元,同比增长8.0%。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4.13亿元,同比增长14.8%;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02亿元,同比增长8.8%。 ①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0.8%和10.6%。 财政收入 2018年,温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38.14亿元,同比增长12.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0%。温州市财政局加强与税务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财政收支运行和省对市各项考核指标的动态监控、分析预测;完善非税收入结算户管理,开展内控安全自查工作,与所有非税代理银行重新签署协定存款合同;推进统一支付平台建设,实现全市执收单位电子支付平台缴款971家,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缴费1506万笔,缴款笔数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二。全年全市非税收入②924.31亿元,同比下降9.0%,其中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管理的非税收入109.43亿元,同比增长47.5%。 ②全市非税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管理的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国有资本管理的非税收入。 经济转型升级 2018年,温州市整合产业政策178个,出台人才、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开放型经济五类产业新政,兑现市、区两级财政部门产业政策奖励资金14.61亿元,惠及企业12418户次。市级安排科技和经信专项资金2.80亿元,推进产业升级,全年新增“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5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2898家、“小升规”企业616家、高新技术企业391家;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首期到位20亿元;增资2亿元,扩大信保基金担保规模;恢复设立市级企业应急转贷资金2亿元;组建上市公司稳健发展基金10亿元,化解民营企业“两链”风险。助推企业上市。垫付上市风险共担基金5000万元,助推4家企业上市。 民生保障支出 2018年,温州市民生支出670.47亿元,同比增长1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7%。教育支出188.99亿元,同比增长5.5%。拨付民办学校政府购买服务经费1.14亿元,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做好14所上划普高学校财政教育经费测算,推进市区教育体制改革。支持社保改革,拨付资金2.10亿元,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792个、老年食堂2530个,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1万人次。推进文体建设,安排5800万元,建设文化礼堂;投入2420万元,扶持《温州三家人》《好人兰小草》等文艺精品创作;拨付市民卡健身消费补贴资金521万元。助推平安建设,下达公交补贴3.7亿元,建成BRT3号线、4号线;市级兑现农贸市场改造奖补资金3100万元,支持放心菜场建设;安排储备粮油预算7039万元,保障“米袋子”安全。 城乡建设保障 2018年,温州市推进“大建大美”建设。安排资金10亿元,完成瓯江路道路及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投入资金7.30亿元,完成金温铁路温州站以东段资产置换;筹措资金70亿元,打造宜商、宜居的金融CBD。推进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5.30亿元,对15条道路开展全元素整治;投入资金29.14亿元,完成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整合资金2.50亿元,保障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统筹资金9.20亿元,支持农业新动能政策;在全省率先引入并创新机制为堤防灾害风险防控“上保险”,全年为全市1324千米的3级—5级堤防构筑“三道防线”,按照保险赔偿标准,每次事故赔偿上限为每县年保费(1000万元)的20倍(2亿元)。推进生态建设,拨付市级生态环保、地质灾害防治及避让搬迁资金4160万元,改善生态环境;以BOT+EPC模式推进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建设,基本解决污水直排瓯江问题;总投入资金5.99亿元,建成68.65万立方米的西向生态填埋场一期填埋库容。 财政改革深化 2018年,温州市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出台2019年部门预算编制方案,完善编外人员经费和物业管理费;做好机构改革单位的预算编制,推动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试点。推进预算管理改革,落实市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激励奖补机制,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落实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推进财政简政放权,政府采购简政放权7个事项,惠及项目1462个,涉及资金12.37亿元。推进基层服务建设,开通银行网点柜面缴款渠道760家,联合市大数据中心部署政务服务智能终端机“瓯e办”1000台。 财政监管强化 2018年,温州市加强监督检查,首次推出财政日常监督检查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督察项目,检查项目133个,查处违规资金1.59亿元。加强采购监管,对“政采云”网上超市商品进行价格监测,专项整治违规价高供应商171家。推进绩效管理改革,推进绩效关口前移和事后评价,实现150亿元资金项目目标全覆盖,完成部门评价2800个项目,涉及资金113亿元,财政评价319个项目,涉及资金11亿元。推进“大数据”监管,完善“政府采购云”“政府资产云”等平台,挖掘财税大数据,建立《财政大数据决策平台》《数字财政辅助平台》《人大预算报告辅助平台》等系统。加强内控机制,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督导机制,开展机构改革单位资产财务内控检查试点;开展以点带面的试点工作,将市农业局列为内控建设试点单位;全年全市有1913家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内控编报工作。 ①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0.8%和10.6%。 ②全市非税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管理的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国有资本管理的非税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