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 ||||
|
||||
概况 2018年,温州市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第八批国保申报名单的文保单位22处。省一大旧址等22处革命文物、红色古迹命名公布为第一批“红色古迹展示教育基地”。年内全市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实现国保及古建类省保全覆盖。立案查处法人违法案件7件、罚没款100余万元。完成肯恩大学二期、温州藤桥渔儿山遗址、永嘉蕉下丁山等考古调查清理工作和平阳鳌江福星桥、栖真寺及鹿城区军事战争遗迹等7项遗址调查、资料整理工作。至年末,完成温州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等26家,上报藏品36903件(套)(实际数量为55532件)登记备案,池上楼等4处文保单位入选全省第二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名。 文博活动 2018年,温州市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节日的宣传活动,开展温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完成举办《光辉历程——中国梦·红色足迹主题展》《高山仰止 玉海怀籀——纪念孙诒让诞辰170周年特展》《六十风华——温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文物展》等30余场展览。 文物安检 2018年,温州市开展二次以上文物安全检查,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等各类文物安全检查活动,检查覆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等文物建筑。至年末,检查765家,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59处,整改396处。完成绣山街道前网村、丰门街道等三普登录点被拆的执法工作。年内抢救清理各时期古墓葬167座,出土玉、石、铜、金、陶、瓷及玻璃器等各类文物420余件(组)。 文博工作服务社会 2018年,温州市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完善未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动态管理”,举办“温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行动文物保护培训班”,全市涉及城中村改造工作的47个乡镇街道、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130余人参加学习。市文广新局、市住建委、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城中村改造中涉及的文物建筑进行勘察、评估并出具指导意见,督促鹿城、龙湾、瓯海等三区配合做好“清零”工作,全市完成263处“三普登录点”评估工作,其中25处原地保护,25处异地保护,核销213处自然消失、损毁严重的“三普登录点”。 博物馆建设 2018年,温州市加快博物馆建设,推进乐清、永嘉、平阳等地博物馆建设,世界温州人博物馆于11月9日完成陈列布展对社会免费开放。10月,瑞安博物馆通过国家文物局评估定级列为三级博物馆。温州博物馆完成“白象塔”数字化项目,白象塔展厅实现360度全景展示;瑞安博物馆、谢侠逊纪念馆等相继上线全新导览APP,让观众直接在手机上掌握文物知识。温州博物馆与温州衍园美术馆、温州维日康树贤艺术博物馆、温州石刻艺术博物馆3家非国有博物馆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截至11月,全市各类专题博物馆参观人数120万余人次,接待团体参观1600余场次;池上新风——池上楼文化驿站(温州池上楼保护利用)获浙江省第二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金声玉振——郑振铎纪念馆(温州沧河巷金宅保护利用)获浙江省第二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考古管理 2018年,温州市完成抢救性考古工作6项,遗址调查、资料整理工作7项,全市清理各时期古墓葬58座。永嘉蕉下丁山古墓葬考古发掘清理墓葬68座,其中汉六朝墓59座,唐、宋墓各1座,明清墓7座,出土陶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200余件,其中玻璃碗、金珠、铜弩机等均系温州首次发现,特别是磨花玻璃碗(经检测为波斯萨珊王朝所产)的发现,为丝绸之路贸易增添新证,入选2018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十大发现。对鹿城区藤桥镇、山福镇、仰义街道及龙湾、永嘉、文成等12处地块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和局部重点勘探,调查面积50余万平方米,并形成文物考古勘探调查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