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楠溪留住山水守出“金山银山” | ||||
|
||||
源头村和舴艋舟。(陈耸 摄) 你听过舴艋舟的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吗? 清晨6时许,天微微亮,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里一片静谧。酣睡的人们,枕着秀美的山水,做着香甜的梦。“汩…汩…”远处传来一阵桨声,惊扰了小村美梦。楠溪江上,一行白鹭“嗖”的一下展开翅膀,掠水飞过,泛起层层涟漪。木质的船身,竹制的船篷,形似蚱蜢得名的舴艋舟,沿江顺流而下,载着乡愁,徜徉在山水里。只见船工的衣背上,一行“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诗句映照在天地间。 舴艋舟曾书写了楠溪江的大半历史。消失三十多年后,舴艋舟的桨声帆影重现,成为当地经典的最具本土意义的旅游项目。远方的人们风尘仆仆赶来,自掏腰包当一回“同舟客”。当年李清照笔下“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舟,如今却载着“金山银山”徜徉在绿水青山中,所到之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致富增收。 历史上的源头村,是楠溪江古航道的起点。这里的人们一度空守着一汪碧水,村中环境只剩下脏乱差。源头村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小静至今记得,2014年回乡时看到的场景——畜禽养殖污染水源,村里处处是露天茅坑。当年全票当选村支书的陈小静,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讨论村环境整治。“如果我们连美丽的家园都守不住,还拿什么来发展?”一个掷地有声的叩问,打开了源头村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从截污纳管到污水终端工程,从畜禽养殖迁移到露天茅坑拆除,从垃圾分类到零污染村,人们悄然发现,水流潺潺,白鹭翩翩的画面开始复原,记忆里最美的楠溪江又回来了。 美丽乡村带来的巨大效益在显现。村里开出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民宿一床难求,就连早餐馄饨店,一个上午最多卖出了600碗。“我们卖的就是好山好水好空气。”最让陈小静“挺”直腰板的,是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热销。索面、姜茶、板栗……直接带动了村里家家有产品,人人有收入。今年,借助直播带货的热潮,源头村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村”。 楠溪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源不断的绿水,为沿岸村庄百姓的富裕生活织就起了金丝银线。 在楠溪江景区沿岸的220个村,去年一年经营收入达9.16亿元,约有1.39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悠悠三百里的楠溪江,滋养着一方水土,当地的人们更明白守住绿水青山的巨大意义。 从历史上的“大包江”到“分段包江”,再到政府与民间合力“养江”“护江”,楠溪江每一次探索开发的背后,都是基于对环境影响的论证再论证。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汪国勇一语道出缘由,1988年,楠溪江风景区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规671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宛如历史在永嘉土地上画了一个圈,永久留住了绿水青山。 从事环保工作十六年的潘智化对此颇有感受。永嘉县于上世纪80年代末编制的《楠溪江环境保护规划》,至今仍在严格执行。一纸《规划》,严令楠溪江中上游 “工业零准入”,以此保证了近40年来楠溪江流域优良的生态环境,中上游水质始终符合国家Ⅰ、Ⅱ类水标准。久负盛名的永嘉沙头镇北山工业园区铸造产业,退出历史舞台。位于楠溪江中游的岩头镇,1997年以来陆续关停化工厂、橡胶厂和罐头厂,自此当地再无工业。 与此同时,一个偌大的生态农旅产业勃然而生。 2015年,温州人陈宪敏在小楠溪流域建起了一方山水雅院,取名楠溪若舍。极短的时间,楠溪若舍成了世人追逐的诗意栖息地。山水田园孕育的民宿经济由此引爆。 仅大若岩镇,一年新开的精品民宿就有7家,而周末节假日仍供不应求。楠溪江旅游留不住人的难题似乎找到了解决的口子,游客为什么愿意留下来?一家开在稻田里的谷原稻田度假民宿给出了答案:来这里,寻找内心的原乡。 人气旺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在大元下村,去年十一开业的野鸽公园,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光生态旅游入股分红一项,大元下村村集体收入年均超300万元。如今,该村整村民宿打造正在规划中,致富奔小康的村民们脸上笑意盈盈。 留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 去年,楠溪江共接待游客1500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9亿元。其中单纯门票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夜幕下的楠溪江,一股新生的力量悄然萌芽。音乐滩地公园上,年轻人跟随律动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力,重新修缮开放的丽水街,点燃了夜游楠溪的引擎。静静的江面下,一股思想的浪潮涌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者 孙余丹 张琳 报道组 郑贺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