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图片信息
瓯海区实施全域“污水零直排”
发布日期: 2021- 11- 21 11: 49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晚报 字体:[ ]

瓯海区郭溪街道凰桥街“污水零直排”施工现场

新建雨污水管道,换上新的检查井,地面对雨污水管进行双色标示,全域打通城市地下“静脉”,让雨水、污水各自流向该去的地方……目前,瓯海区正在加紧区域内“污水零直排”项目的实施,争取今年底完成全区所有镇街、开发区“污水零直排”建设。

自2018年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以来,瓯海区全力打造“瓯海新模式”,自荐成为“全市管网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区域”,通过率先试行“一龙治水”、分片区“包干”、创新管理等方式,扎实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分三个片区“包干”

实现排查、设计“一体化”

前不久,瓯海区治水办在新桥街道金虹东街检测排水管网污水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污水管网内的COD浓度为311mg/l,意味着自实行“雨污分流”以来,瓯海区该片区内“污水零直排”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污水管内COD浓度越高,说明雨污分流越彻底,浓度高的污水进入处理厂,可以有效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而干净的雨水流向了河道,可以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瓯海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黄相飞介绍道。

瓯海区改变以往“零敲碎打”建设模式,率先探索“跨镇街捆绑式”治水模式。整治区域分为南片、西片、中心片三个片区,由瓯海区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统一立项,指定温州市高教新区建设中心、瓯海中心区建设中心、区温瑞塘河工程建设中心三家单位分别负责三个片区的项目实施。排查、设计“一体化”,设计单位“总负责”,有效提高管网改造的精准性、连贯性和质效性,也为后期的检查、维护提供了便利。

同时,针对管网排查工作均存在安全风险大、进度汇总慢、管理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瓯海区还率先引入“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智慧管控平台,运用地理信息、卫星定位、互联网、物联网和数据库等技术信息,在对施工过程、建设进度、建设成果、成果应用四大模块进行智能化管理。施工建设期通过“一个项目一张总平面图七张清单”上墙公示,实行闭环管理。监督项目严格按图纸落地,督促项目按期推进,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量过关。

率先试行“一龙治水”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以往的管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参与其中,存在“建设乱、移交难、运维低效”等诸多问题。为了理顺管网监管体制,瓯海区化“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自荐为“全市管网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区域”,在全市试点成立了瓯海区市政管网建设维护中心。

瓯海区市政管网建设维护中心与瓯海区塘河工程建设中心合署办公,下设规划管理科、建设技术科、运行维养科3个科室,实现了排水管网规划、审批、监管、运维“一个口子”统一处置。同时制定出台《瓯海区管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管网标高、接井位置、工程变更等各个环节进行硬性约束和全程监督。

为了守好工程的第一道关口,瓯海区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成立管网建设专家库和应急排查疏通队伍,在选材、用材以及工艺设计方面都进行了精心优化。

在建材材质的遴选上,专家出谋划策制订了高标准,比如管材选择以PVC-UH塑料材质管材、连续缠绕工艺的玻璃钢夹砂管为主;管材接口采用内置密封圈,使密封效果更加安全可靠等。在管材品牌的遴选上,成立专班组开展考察推荐工作,通过层层严格把关,最终确定了9个PVC-UH管和5个玻璃钢夹砂管品牌。

同时,智慧优化工艺设计,编制出“工艺上先行、技术上可行”的方案,促使管网整治“填漏洞、治诟病、保成效”。比如检查井改为预制装配为主,局部砖砌井底板全部采用预制,防止渗漏造成排水管网堵塞;针对如瞿溪街道雄华西路这类路面窄、地下空间不足的老街旧巷,通过设置一体式雨水明沟,将雨污水“地上地下分流”,落地“污水零直排”。

管理方法推陈出新

地下排水“静脉”畅通运行

为了让区域内的地下排水“静脉”畅通运行,让雨水、污水正确归位。瓯海区在排水运维管理上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分等级管网运维和分区块内部管理,并创新管理方法,高效、有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市政管网已建成区域逐步移交市排水公司实现统一规范、智慧化的专业运维。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住建等部门对工业企业、“六小行业”、生活小区等各监管领域的“最后一米”纳管工作加强执法监管。牵头部门还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餐饮等六小行业、小微企业的污水、废水进行细致划分管理。

针对辖区内951家餐饮企业,行政执法部门率先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五色”风险评级进行针对性管理。同时委托温州伟明餐厨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回收厨余垃圾,委托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废油并开展隔油池等处理设施专业运维。

瓯海区深化“环保管家”全域治理托管服务新模式,今年先后建设并投用瓯海区小微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瓯海区支柱产业零星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小微企业产生的小量工业废水。企业通过智慧平台下单,就有专车定期上门统一收集处理小量工业废水。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监管平台就能时刻监督辖区企业工业废水接收、转移、处置过程,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截至10月底,2家零星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共签约301家企业承接废水委托转运服务,累计转运工业废水2066.04吨。(记者 陈琼/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