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 | ||||
|
||||
2019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60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1.7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811.9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42.5亿元,增长10.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3∶42.6∶55.1,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22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0325美元),增长7.7%。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我国GDP核算制度规定,2018年温州GDP修订为6039.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修订为2.3∶43.7∶54.0。 根据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30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05.2万人;城镇化率为70.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32.4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430.9万人,女性人口401.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8%和48.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2%。其中:医疗保健、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同比分别上涨5.5%、5.3%、3.2%、2.0%、1.6%、0.4%;居住、交通和通信类同比分别下降0.7%、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1.5%。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7.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下降26.3%,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下降16.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6%,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4元,下降0.7元。交通投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分别增长14.2%、8.3%。 发展效益效率提升。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6.9亿元和579.0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8.6%和12.5%。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4.1亿元,增长24.0%,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9.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2.3亿元,增长3.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0.8%、5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3.4%。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2.2%。分行业看,种植业增加值83.0亿元,增长2.9%;林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2.3%;牧业增加值18.8亿元,下降5.6%;渔业 增加值45.2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7.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2.0万亩,增长1.1%;粮食产量63.7万吨,增长0.9%。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103.9万亩,同比增长2.7%;油菜籽10.0万亩,增长23.0%;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4.4万亩,增长7.8%;果用瓜17.9万亩,增长2.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8万亩,增长4.4%。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2.0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8.4万吨,增长0.8%。国内海洋捕捞产量41.7万吨,下降3.6%;海水养殖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全面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年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平台18个,新增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田园综合体2个、省级农旅一体化发展平台项目4个和省级民宿集聚村14个。新建乡村振兴示范带35条,改造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16条,打造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2条。谋划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261个,完成投资150亿元,推动社会资本下乡257亿元。全市完成异地搬迁1.59万人,帮扶低收入农户1.67万户。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6.1万人。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1028个,覆盖面达79.9%。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79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11.0亿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3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109.3亿元,增长7.6%,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98.7亿元和710.6亿元,增长4.9%和9.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070.8亿元,增长6.5%,其中出口交货值694.1亿元,增长3.3%。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7%、8.8%、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6.8%、50.3%、18.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环保、健康、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0%、8.9%、7.9%、7.8%、6.6%。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1%;新产品产值率为36.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0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6%。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89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4%,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8%,工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0%和10.2%。80个全省集中开工项目全部进场施工,省“152”工程落地开工38个。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房屋施工面积540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700.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139.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17.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5.9亿元,比上年增长9.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70.1亿元,增长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5.8亿元,增长12.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3107.9亿元,增长8.8%;餐饮收入548.0亿元,增长14.0%。全市网络零售额2152.2亿元,增长18.5%;居民网络消费额1340.7亿元,增长19.9%。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家具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服装鞋帽类分别比上年增长64.6%、47.5%、22.3%、9.0%和6.8%,汽车类增长0.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6.9%;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新型消费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05.0%、26.3%和17.9%。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7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1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669.6万人次,实现收入15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6.2%;接待海外游客58.4万人次,实现海外创汇3.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9.3%。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9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进口216.9亿元,增长6.0%;出口1685.3亿元,增长29.4%, 出口占全国9.8‰,比上年提高1.9个千分点。民营企业出口1575.2亿元,增长32.4%,占全市货物出口总额的93.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721.3亿元,同比增长52.0%。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达272.9亿元(39.3亿美元)。全市累计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2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本年度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数达516家,比上年末增加111家,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数57家。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0%。在“一带一路”沿线建成俄罗斯、越南、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塞尔维亚、乌兹别克斯坦2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全市境外投资中方投资总额达7.5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8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6.9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投资比重92.2%。 七、交通、邮电和电力 年末公路总里程1490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12千米,一 级公路571千米,二、三级公路1933千米。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4110辆,年载客量4.42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车7415辆。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58.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9%;其中汽车保有量235.0万辆,增长7.5%;私人汽车保有量204.1万辆,增长7.4%,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5.6%。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476.2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0.3%;旅客周转量89.7亿人千米,下降6.2%。铁路客运量2838.4万人次,增长6.8%;货运量447.6万吨,下降15.6%。航空旅客吞吐量1229.2万人次,增长9.6%;货邮吞吐量8.1万吨,增长1.1%。港口货物吞吐量7540.8万吨,下降8.5%;集装箱吞吐量80.2万标箱,增长19.1%。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005.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20.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2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216.5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4.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065.4万户。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含快递)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年函件1526.2万件,包裹19.9万件,汇兑2.8万笔,订销报纸9595.0万份,订销杂志319.5万份。全市快递业务量10.9亿件,增长18.6%。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898.6万千瓦,增长4.3%。全年用电量441.1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工业用电量257.4亿千瓦时,增长2.9%;建筑业用电量11.1亿千瓦时,增长13.2%;服务业用电量71.1亿千瓦时,增长7.9%;居民生活用电量100.7亿千瓦时,增长4.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37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3156.4亿元,增长12.1%。年末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7601.8亿元,增长14.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608.8亿元,增长15.5%,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1529.6亿元,增长15.6%。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累计达3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含报股转)企业3家,累计挂牌和报股转达91家; 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239家,累计达1499家。全年证券交易额25758亿元,期货交易额24842亿元。全市民间融资综合年化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为15.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95.2亿元,增长10.6%;财产险保费收入98.3亿元,增长11.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人身险赔付26.0亿元,下降5.7%;财产险赔款57.0亿元,增长2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568所,招生11.05万人,在校生63.5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共有初中339所,招生9.48万人,在校生27.88万人。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招生3.16万人,在校生8.51万人;普通高中103所,招生4.31万人,在校生12.10万人,毕业生3.91万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1所(其中本科独立学院2所),在校生10.43万人。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5.9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0.50万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405所,在园幼儿28.90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2家;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个(其中星创天地6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9个、省级众创空间54个(其中星创天地10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11家、培育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0家(其中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1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95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814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13家,累计8429家。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2315件和370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876件,增长13.5%。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功举办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8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53个,公共图书馆13个,电影放映单位106个,城市书房88家,百姓书屋61家,文化驿站70家,文化礼堂2515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3774千册,比上年增加1330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137.3万场次,观众2058.1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5.25万场次,观众600.6万人次。年末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3人。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94家,其中医院147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5家,村卫生室2281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340家,门诊部378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4058张,增长3.8%;卫生技术人员70241人,增长5.3%;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128人,注册护士29218人,分别增长6.1%和6.6%。医院年诊疗3880.8万人次,增长6.6%。孕产妇死亡率3.1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97‰,婴儿死亡率2.01‰。 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36个,独立设置的业余体校9所,各类公共体育场所25266个。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全国以上比赛获世界冠军4个。现有省级体育强镇205个,省级体育强县11个。全年新增公共健身设施5028个,年末拥有公共健身设施25266个。全年发行体育彩票20.9亿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90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957元和30211元,增长8.7%和9.9%,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4%和7.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3元,增长13.5%。 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07元,比上年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9804元和21301元,增长8.4%和8.9%,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1%和6.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0%和35.4%。年末全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1.5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59.6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34.8辆。全市设乡26个,镇92个,街道66个。社区居委会(含居委会)632个,村委会3034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384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642个、基金会61个。 全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5.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0.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33.7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77.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32.7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687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175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五大险种)支出总额535.0亿元。 年末全市在册低保对象12.53万人,其中城镇1.05万人,农村11.48万人,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8.58亿元。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0.53万张,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7个。全市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9019对、离婚登记18376对;办理收养登记86件、解除收养登记4件。 十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923.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6.66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5.9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573.6立方米。 全市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3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 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27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227天。全年市区PM 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7.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76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5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4.8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7.9分贝。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 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7起、死亡147人,同比分别下降38.2%和27.6%,无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91起、死亡92人,同比分别下降39.3%和28.1%。 说明: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实际利用外资采用省统计口径。 5.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 6.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市统计局) 温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温州市统计局 温州市人民政府第四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7〕5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的通知》(浙政发〔2018〕12号)以及《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的通知》(温政发〔2018〕5号)要求,温州市进行了第四次经济普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广大普查人员两年来的艰辛努力以及全市范围内普查对象的积极参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单位清查、现场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汇总评估等各项任务,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成效,温州市荣获第四次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8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8年年度资料。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通过这次普查,既摸清了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了我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也掌握了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了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全面准确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数据质量抽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现将我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报如下。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09926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68125个,增长48.0%;产业活动单位227136个,增加69442个,增长44.0%;个体经营户505425个。 2018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78559个,占37.4%;批发和零售业52241个,占24.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610个,占8.4%。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54126个,占50.3%;制造业103840个,占20.5%;住宿和餐饮业57634个,占11.4%。 2018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182269个,比2013年末增加64464个,增长54.7%。其中,内资企业占9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外商投资企业占0.2%。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 0.2%,私营企业占91.1%。 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42.47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14.02万人,增长4.3%,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11.80万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27.72万人,减少3.04万人,下降1.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14.46万人,增加11.09万人,增长10.7%。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25.39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58.95万人。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48.42万人,占43.3%;建筑业77.29万人,占22.6%;批发和零售业25.36万人,占7.4%。在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9.26万人,占39.3%;制造业37.77万人,占30.1%;住宿和餐饮业15.66万人,占12.5%。 三、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 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7034.6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18.7%,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81.3%。法人单位负债合计(不含金融)19119.3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比为24.0%,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比为76.0%。 2018年,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7194.9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51.5%,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48.5%。 四、高技术制造业 2018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28个,比2013年末增长21.5%;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6.5%,比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支出13.7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0.1%;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13.1%,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4.0%,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158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01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62.2%和115.0%;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19.0%,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五、主要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2018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86.8%,比重比2013年末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2.0%,下降了1.2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11.2%,下降了2.5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7.4%,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8.0%,下降了0.2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从业人员占4.6%,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单位数占40.4%,比重比2013年末下降了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单位数占59.6%。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6.5%,比2013年末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33.5%。 说明: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组织。法人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负债和其他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受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其他法人等。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关资料。 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 4.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表中数据不足最小计量单位的以“…”表示。 温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温州市统计局 温州市人民政府第四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工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79437个,从业人员150.43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3.3%和下降11.2%。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79154个,占99.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7个,占0.1%;外商投资企业166个,占0.2%。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51个,占全部企业的0.1%;集体企业312个,占0.4%;私营企业71565个,占90.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7.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1.8%。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0.3%,集体企业占0.2%,私营企业占78.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75个,制造业78559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03个,分别占0.1%、98.9%和1.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0.1%,制造业占9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1.3%。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20.7%、16.2%和10.3%。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342.5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7.7%。负债合计3695.5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426.90亿元。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末,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46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0.8%。其中,新材料产业103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8.9%;生物产业51个,占9.3%;节能环保产业84个,占15.4%。 (四)企业研发活动 2018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863个,比2013年增长181.5%,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56.6%。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03万人年,比2013年增长74.7%。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105.34亿元,比2013年增长98.7%;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3%。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92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12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26.0%和50.1%;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17.5%,比2013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建筑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5426个,从业人员77.28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4%和40.1%。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5425个。其中,国有企业占内资企业的0.1%,集体企业占0.7%,私营企业占90.2%。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77.28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占内资企业的0.1%,集体企业占3.5%,私营企业占56.2%。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房屋建筑业占17.8%,土木工程 建筑业占24.2%,建筑安装业占11.8%,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46.3%。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房屋建筑业占56.5%,土木工程建筑业占34.1%,建筑安装业占1.2%,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占8.1%。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7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98.0%。负债合计890.49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21.49亿元。 说明: 1.本公报中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2.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精神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标准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研究与试验发展:是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 5.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表中数据不足最小计量单位的以“…”表示。 温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温州市统计局 温州市人民政府第四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温州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52241个,从业人员25.36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91.1%和20.9%。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49.4%,零售业占50.6%。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54.5%,零售业占45.5%。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9%,港、 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03%,外商投资企业占0.07%。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4%,外商投资企业占0.6%。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556.02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23.2%。其中,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38.10亿元,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17.92亿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1.3%和31.3%。负债合计1684.85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34.82亿元。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3471个,从业人员6.80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4.3% 和3.5%。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0.1%。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7.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2.1%。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907.6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8.3%。负债合计498.94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5.62亿元。 三、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3111个,从业人员4.70万人。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占36.1%,餐饮业占63.9%。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39.3%,餐饮业占60.7%。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外商投资企业占0.2%。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2%,外商投资企业占1.8%。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156.80 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7.5%。其中,住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90.42亿元,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6.38亿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0.6%和52.2%。负债合计93.23亿元。全年实现年营业收入99.73亿元。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4582个,从业人员2.60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4倍和79.1%。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外商投资企业占0.1%。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7.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2%,外商投资企业占0.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13.1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1.9%。负债合计72.34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9.62亿元。 五、金融业 2018年末,全市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872个,从业人员3.19万人。2018年末,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5843.79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9.52亿元。 六、房地产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6122个,比2013年末增长44.1%。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436个,物业管理企业813个,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2324个,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77.7%、86.0%和11.8%。 2018年末,全市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为6.94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42.4%。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78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95万人,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0.98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9.2%、61.2%和17.4%。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全市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8949.42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6倍。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7005.97亿元,物业管理企业57.18亿元,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15.13亿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1倍、1.5倍和下降18.2%。负债合计6999.2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67.35亿元。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7390个,从业人员12.83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0倍和44.7%。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租赁业占5.4%,商务服务业占94.6%。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租赁业占3.4%,商务服务业占96.6%。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外商投资企业占0.1%。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9%。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791.35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7倍。其中,租赁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8.34亿元,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773.01亿元。负债合计3802.5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9.12亿元。 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5568个,从业人员4.42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5254个,从业人员4.04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1倍和69.1%。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 9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外商投资企业占0.2%。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0.2%。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04.87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91.3%。负债合计173.7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8.10亿元。 九、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2934个,从业人员1.90万人。 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9%。 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0.1%。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 资产总计26.04亿元。负债合计9.5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43亿元。 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874个,从业人员1.86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3.5%和14.8%。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99个,从业人员0.40万人。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71.31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6.9倍。负债合计166.3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61.14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5倍。本年支出(费用)合计15.53亿元。 十一、教育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教育法人单位6692个,从业人员16.15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70.5%和16.9%。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2755个,从业人员12.45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下降24.0%和6.5%。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教育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1.3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4.0倍。负债合计17.7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85亿元。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538.8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8.5%。本年支出(费用)合计278.28亿元。 十二、卫生和社会工作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和社会工作法人单位1716个,从业人员7.29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3.0%和15.1%。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992个,比2013年末增长8.2%,从业人员5.85万人,增长3.5%。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5.54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2.4倍。负债合计27.4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15亿元。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278.25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50.3%。本年支出(费用)合计273.59亿元。 十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一)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4114个,从业人员2.82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1倍和15.3%。其中,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455个,从业人员0.61万人。 (二)主要经济指标 2018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1.35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5.3%。负债合计20.20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9.33亿元。 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30.46亿元,比2013年末下降9.3%。本年支出(费用)合计13.68亿元。 十四、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14454个,比2013年末下降5.4%,从业人员16.87万人,下降19.6%。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的本年支出(费用)合计761.64亿元。 说明: 1.本公报中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2.本公报中的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单位,不包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法人单位、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和基金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除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组织机构的法人单位。 3.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4.表中个别行业因涉及单个企业数据保密等原因不宜公开,以“…”表示。 5.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略有调整,第四次经济普查(2018年)的个别行业数据与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年)数据不可比,公报中未进行比较。 |
||||